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军事评论家”的误导——就科索沃军事冲突与张召忠教授商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1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临冷战后国际军事冲突的增多,国内新闻媒体和新闻消费大众对这类军事冲突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关注,纯军事的评论正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以前不久结束的科索沃战争为例,北约轰炸期间,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在各类媒体出现,评点预测,各抒己见。这一现像原本是好事,但有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像。例如对某种观点、人物的炒作,利用预测的不确定性轻率地下结论等。笔者以为国际关系及军事冲突的评论和预测,其难度要比任何一门社会学科研究大得多。因为其研判材料的“变数”太大,不象历史、文学等多数是“死材料。”因而国际政治和军事冲突的研究和结论必须比其他门类研究应该更慎重、更严谨。

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张召忠教授在中国军事评论界闪亮登场,目前他已成为国内唯一冠以“著名”二字的军事评论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张召忠教授似乎也代表着中国军事评论现有的水准。然而仔细拜读他的几篇文章后,发现其某些评论不仅十分粗糙、轻率,而且缺乏起码的军事史常识。

随便举一例,张召忠认为“面对新的战争模式,传统的战略、战术要修正的地方太多了。比如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进行的‘三大战役’,虽然当时人民解放军的总体兵力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并不占优势。但通过在短时间内将兵力运动到一个战役方向,就形成对敌优势。这种作战方法以前曾带给我们胜果,但在未来战争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集中在一起的优势兵力必然会成为敌人最理想的靶子。”(见《新民周刊》1999年5月24日总21期第28页)

首先,笔者怀疑张召忠何以认定未来战争中,中国军队就肯定不掌握制空权?或享有部分制空权?即使没有战略制空权,就一定连战术制空权都没有吗?朝鲜战争时期战场制空权的变化难道忘了?

其二,集中地面优势兵力以消灭分散独立之敌的传统作战方式,只是对没有制空权的一方是灾难性的,对享有制空权的一方仍然有效。张召忠没有作进一步具体分析,因而他的结论只对了一半。

其三,张召忠说对的那一半:即没有制空权的一方无法采取集中地面优势兵力作战的结论,并不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他的新发现,早在1942年9月,德军北非战场指挥官隆美尔元帅就已明确的指出了这点。因为他在著名的阿拉曼战役中关键的“阿拉姆—哈勒法之战”中,因丧失战术制空权而未能达成战略目标,从而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他在日记中写到:“假使敌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权,那么我方尽管拥有极现代化的武器,但还是无法和他作战的,那就好像是野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败是不问而知了。……所以我们不能再依赖摩托化的兵力,以来作机动性的运用,因为他们是最容易受到空中攻击的毁灭。”(《隆美尔战时文件》第333页)在盟军发起诺曼第登陆前,德军最高统帅部曾为10个师的西线装甲预备队如何部署发生过激烈争执。古德里安、希维本堡等从东线回来的将领要求装甲预备队靠后部署,等弄清盟军登陆地点后,再集中向前运动。隆美尔鉴于北非战场经验,认为反登陆战一旦开始,制空权必在盟军一边,装甲预备队由后方向前线作集中运动时必遭空中打击而瘫痪,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宁可冒估计错误的风险,也要将装甲预备队靠海岸部署,以24小时能投入海滩作战为准。后来战役的发展证明了隆美尔的判断是正确的(见黎明出版社《德国参谋本部》第390页、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下册第226页)。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张召忠教授的“新发现”,57年前的隆美尔早就指出了。

治学者最忌讳的是成为某一狭窄领域的专家后便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去竞争“十项全能”。张召忠从海军装备到战略战术、从军事史到国际关系再到美国问题什么都敢侃,直至说出“美国的一举一动无不在我预料中”等有失常态的大话。我以为张召忠教授作为海军装备研究专家是比较不错的,尤其在前些年默默无闻阶段所写的专业研究文章颇有见地,但若要跨出自己的研究领域似应量力行事,一个合格的军事评论家必须具备应有的军事史功底,否则会闹出大笑话。

张召忠和其他一些军事专家在中央电视台上作评点时,表现出莫名其妙的一厢情愿和自作多情。虽然传媒有一定的宣传导向,但也给个人见解的发挥留下了相当大的自由空间,张召忠和其他各别专家往往在这一自由空间表现出常识性错误。比如讲到科索沃地面战问题,说南斯拉夫人有游击战的经验,北约部队一旦进入科索沃复杂地形就会如何如何麻烦。笔者以为我们是游击战的老手,群众基础是游击战的依据,科索沃地区阿族占人口92以上,也就是说地型、民族只对“阿族解放军”打游击有利,而北约部队届时又以“解放者”姿态获取阿族的拥护,这种情况下,南联盟军队将遭受阿族游击队和北约军队的双重攻击,其结果不言而喻。若南联盟真想打一场游击战,那也打不了。因为他们在科索沃的武器配置、部队编成、后勤供应体系根本不是为了打游击战,而完全冲着正规战来的。从电视新闻画面上看,南联盟的重武器装备都加了伪装,即可理解为严阵以待,又可作不能暴露理解。从其不战而退来看,应该作这样的合理解释:一但北约地面部队进入科索沃,冲向主要城市时,南联盟的军队只能出来应战,这样就会遭优势装备的北约部队来自空中、海上和地面的立体打击,并在这种打击下彻底失败。科索沃地形复杂险恶,就几个出口通向外部,不利于正规部队运动,北约只需将几个山口占领,南联盟军队就无法退出科索沃。所以就地形而论,科索沃即不利于南联盟军队打游击,更不利于任何性质的运动。这些都是稍具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的事情,南联盟如果不是准确预见了必败无疑的结局,那决不会连地面战都不打就退出科索沃。何以张召忠等军事评论家们竟看不出来?


更有《羊城晚报》等传媒甘愿充当“托儿”的角色,说张召忠准确地预测了美国轰炸驻南大使馆,将之神化。不错,张召忠在《南方周末》1999年4月16日发表过“北约下一个目标是中国”的观点,其摘要如下:
“美国在巴尔干的战略是利用北约这个军事工具,通过推行北约东扩政策、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以及双边军事协定,对巴尔干国家进行军事渗透和军事控制。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之后,再对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进行同样的扩张和控制,最终建立一个统辖东西欧的大北约集团。这一庞大的集团将对俄罗斯构成真正的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全方位的威胁,俄罗斯将因完全失去欧洲盟友而痛失欧洲一翼的安全屏障。受伤后的俄罗斯,又深深陷入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不可能对美国和北约构成什么威胁和挑战。在这之后,美国将带领北约盟友挥师亚太,以朝鲜半岛危机、台海危机、南中国海危机、中国国内人权或民族等问题为借口,插手或武装干涉远东事务。当然,其远期目标还是要削弱中国的实力。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将对其构成严峻的挑战。”
     
作为全球战略的研判,也许可成一家之言,但同中国大使馆被炸却毫无关系,我敢断定张召忠撰文时根本不会料到美国会炸中国大使馆。国内传媒为哗众取宠,硬将两件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一起,不停地起哄,而张召忠在一篇记者采访报导中居然顺杆子爬,说“某种意义上应验了我的预测”,张教授这样说就不怕别人把自己看成“跳大神”的?尽管他也谈论军事评论不是算命,但他在科索沃战争之后将自己战时发表的文章作了能够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的修改(读者可将他1999年9月出的书与其发表时的内容作一比较),张召忠教授认可、并同新闻媒体合伙来神化自己的做法实在不敢恭维。余属村野匹夫,闲来无事以兵学消遣人生,从不想与国内的“正宗军事家们”较劲,只是想到国防大学是国家最高军事学府,据说受训的都是军级以上的军官, 且兵者凶器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今有沽名钓誉而视为儿戏者在其中充当“教头”,遂想起《水浒》里那位连唤三个“来”、“来”、“来”,后被林冲一棒打翻的洪教头。古人云:位卑未敢望忧国,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有几个军长?经得起“张教头”这般调教?中国的军事评论到了这种地步岂不悲乎?

                             2000.2.28于上海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1年11月29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09:42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