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严春友:注重学理性批评——纪念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0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间,学术批评网已经五岁了。“人之生也柔弱”(老子语),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一个小孩子能够成长到五岁要经历多少风雨。学术批评网亦然,其中的甘苦,创办者自知。在当前中国学术界,能够有这样一个学者们自由发言的场所,可喜可贺。在这样一个时刻,正是应该总结过去,筹划未来的时候,通过反思,使学术批评网更上层楼,从而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对于学术批评网在中国学术界的积极作用,人们已经有很多评论,我就不再去重复了,我想借这个机会谈一点自己的想法,以期有益于此。

首先,应当注重学理性批评。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的学理性批评过少,或者即使有,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较多的是对于抄袭剽窃的批评。

我想,学术批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性批评,或技术性批评,另一种则是积极性批评,或思想性批评。前者就是对于抄袭剽窃等涉及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等问题的批评。这类批评诚然是必要的,其作用主要在于净化学术风气,促进学术的规范化。不过,它所批评的东西主要在于技术性的层面,比如抄袭剽窃了谁的文章,抄袭剽窃了多少等等,而很少涉及思想内容本身;同时,这类批评所揭示的是已有的事实,既然已成事实就无法改变了,不能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前防止它的发生。所以说,这种批评只能从消极的方面推动学术的发展,它主要停留在学术的形式上,而没有进入学术内容本身,因而不能从这种批评本身中形成思想的进展。

而学理性的批评,注重的是思想内容本身,它所批评的是观点本身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批评中,批评者关注的是某个文本提供了什么值得思考的东西或有价值的观点,从中可以推论出什么新的东西,它有什么内在矛盾,如何克服,等等。通过这样的批评和争论,无疑能够推动思想本身的进展,因为,这样的批评,其实质是一种思想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双方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互相倾听着对方的言说。对方的批评越是尖锐和深刻,就越能够促进自己思想的深入,因为在这样的批评中,被批评一方会千方百计地逃避对方的批评,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无懈可击。在我看来,这样的学术批评才有着永久的价值,因而是值得竭力提倡的。

其次,学术批评应当与人为善,也就是要宽容。无论消极性批评还是积极性批评都是如此。所谓与人为善就是要讲道理,如果不讲道理,那就不是学术,而是一种无赖行径,也就无异于骂大街了。所谓宽容,当然并不是无原则地忍让或和稀泥,而是要允许人犯错误并给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宽容精神的前提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人都难免犯错误、做错事,那么有什么必要抓住人家的一点过错不放呢?好像批评者本人从不会犯错误似的。所以,那些技术性的批评,应当只针对那些刻意的、情节严重的或“惯犯”,而对于那些偶尔的或者由于疏忽等造成的问题,则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也只有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够让人心服口服,否则,如果抓住人家一点错误就兴高采烈,必欲置于死地,那与“**”的做法有何区别?那被批评者也不可能心服。这种做法已经超出了学术的范围,成了“整人”,成了排除异己的手段,伤了大家的和气,制造出新的矛盾,于学术何益?这是有悖于学术精神的。批评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纯化学术风气,而不是“整人”。如果批评者本身的学风和动机就不正,这样的批评如何能够净化学术空气?

第三,即使那些技术性的批评,也需要更进一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剽窃抄袭事实的揭露上;也就是说,应当进一步探索造成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防止这类事情的再次发生,这才是批评的根本目的。在这方面杨玉圣等人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整个批评界尚缺少应有的重视。虽然也有一些文章,但缺少应有的深度。对于这类事情,光是义愤填膺是不够的,既然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就一定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那么,对于它的研究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情和道德层面上,而必须踏踏实实地去进行调查研究。

这些年,除了学术批评网这个专业网站以外,其他相关媒体也加大了对于剽窃抄袭事件的披露,使违反这一规则的风险陡然上升。对于这些风险,那些违反规则的人并非不知,可是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人赴汤蹈火、前赴后继?这恐怕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道德问题了。如果仅仅是个道德问题,那就比较简单,人总是要脸面的,只要还要脸面,事情就好办。

剽窃抄袭之风之所以愈演愈烈,首先与近年来学术评价体制的变化有关。在相关单位,晋升职称需要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越来越定量化,而且要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晋升到一定职称以后,要想保住这个位子,则需要发表更多的论著。然而,学者不是思想的机器,哪有那么多的新的思想产生?翻一翻思想史可以发现,思想家是几百年都不一定能够出一个,而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要求我们每年都要产生新思想,那怎么可能呢?人的大脑不是养鸡场的老母鸡,只要让她吃更多的食物就可以下出更多的鸡蛋。于是,有些人下不出蛋来,就铤而走险。


我这里无意于为这些人推卸责任,但是,这种学术评价体制确实为这种行为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评价制度是建筑在这样一个误解之上的:似乎发表的论著数量越多,就越能够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孰不知挤出来的东西只能是泡沫,甚至还是赝品。这就如同养鸡场的老母鸡,你逼着她下更多的蛋,你下达的指标她当然可以完成,可是那一大堆鸡蛋却不好吃:味同糟糠。以这样的泡沫怎么能够跻身于一流大学呢?不臭名昭著就万幸了。

还有,我们还应该对现代学术的性质有一个总体上的估价,在这个总体估价的前提下再去看待当前学术界的种种现象,就不足为怪了。从世界学术史的范围看,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自由的学术就已经不存在了,即使有,也只能是个案。自由的学术只存在于工业化以前:那时的学术研究是出于个人的兴趣,与自身的物质生活或者饭碗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许多学者反而因为学术研究而生活艰难,有的甚至丢了性命。然而,他们依然故我,为自己所喜爱的学术而不惜献身。这种为自己的学术才是真正自由的学术,它不是为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存在的。

可是,在工业化时代来临以后,学术逐渐被纳入了经济和政治的轨道,成了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一个构成部分,成为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的一个指标。这一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的转变意味着自由学术的消失,因为,在这种新的学术体制中,学术活动已经变成了一种经济活动,学者们是为经费而工作,他的学术研究首先成了一种谋生的活动。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古代,由于学术研究无利可图,所以学者很少,以学术为职业的人就更少了;而到了现代,学术成了一种职业,从事学术的人成群结队,远远超出了古代。学术既然成了谋生的活动,那就成为了有利可图的事情,既然有利可图那就难免有人造假。这也就意味着,只要这样的学术制度不改变,就永远会有造假者,正如在经济活动中永远有造假者一样。在有利可图的地方总会有赝品。

认识到了现代学术的这种性质,那么,在评价当代学术的时候就不应当再以从前的自由学术的标准来衡量之,那种高尚自由的学术早就不存在了;而应当以经济活动的标准来衡量。既然学术成了一门职业,那么就业的人就不一定必须有思想,因为它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而已,就如同扫马路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一样,学者们也大可不必认为自己这门职业就一定比扫马路更高尚和体面,同为谋生,分工不同罢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作弊的总根源。

关于抄袭,也需要加深认识。我在一篇文章中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字上的抄袭,另一类则是思想抄袭。(见“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警示与启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所谓思想抄袭,是指:虽然文字上没有抄袭别人,但是内容上却只重复了别人的思想和观点,满篇是某某说,就是没有自己说。这样的论著合乎学术规范,一字一句都注明了出处,可是这样的作品难道就有价值吗?在我看来,这同样是一种抄袭,它与文字性抄袭的区别仅在于注明了是从哪里抄的罢了。抄得规范,那被抄的东西难道就是自己的了吗?绝对不是,断然没有这样的道理:只要注明抢来的钱是从哪个银行偷的,它就成为你的!尽管抄得很规范,却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不同样是一堆学术垃圾吗?这种思想抄袭,如同文字抄袭一样,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我们的论著起码99%以上的内容属于思想抄袭。也许会有人说这个估价太高了吧?不,不是高了,而是低了。试想一想,如果有百分之一的思想是独创的,我们的学术界每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可谓汗牛充栋,那么,我们中国岂不就成了一个思想大国了吗?然而,没有。

总之,在进行文字性批评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思想性批评,才能够把学术批评和学术研究引向深处,才能够推动思想的进展。如果仅仅着眼于技术层面,势必会影响到学术研究视野的扩展。

2006年2月25日于罗马

(感谢严春友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6年3月7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1 12:5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