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忠信:学术道德与学术尊严——兼谈伪学术[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4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宏演小品,扮一个钉皮鞋的大爷,专说“啥行业都得有自己的道儿”,钉皮鞋的就坚决不卖钉子。这“道儿”,其实就是“职业道德”,哪个行业都有。正当行业有自己正当的道儿,甚至非法行业也有自己的道儿。

《庄子》曾借盗跖的口,说“盗亦有盗”: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意妄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庄子?胠箧》)

盗贼团伙也得有自己的“道儿”,才能培养“大盗”。那“道儿”,虽然没有道德价值,但也有工具价值。恪守“圣、勇、义、智、仁”这五种“职业道德”的盗贼,当然会赢得“同事们”的尊敬,在江湖上就能成为“老大”。
     
“学术共同体的尊严”的获得,大概跟“盗亦有道”的道理差不多。

请原谅我把“学术共同体”和“盗贼团伙”扯到一块儿来说。话俗,理不俗,我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盗贼团伙尚且讲求“职业道德”,我们岂能坐视学术群体的“职业道德”荒废下去?

如果不守住“学术道德”的底线,我们不但出不了成果,甚至可能在社会大众心目中连盗贼都不如!
这些年,我们老是忧心于学术贬值、知识界尊严贬值。这一方面是说学术、学者、学术界不被大众尊重,没有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是感叹学术圈内有些人荒唐得太出格,严重损害了集体名誉。

这些年,我们学术共同体的尊严之所以贬损,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我想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我们做的什么学问。有些人,顶着学者桂冠,什么都作,就是不作学问;写文章,千方百计迎合权力,当权力的传声筒。权力打个喷嚏,他也要论证这个喷嚏是天下最美妙的歌声。这些人,这些人的作品,严重败坏了学术的形象。

二是,我们怎么做的学问。有些人,用最“反科学”的方式作学问。著名青年社会学家、著名青年法学家、著名青年文学家之类,经常被人纠出抄袭无名小卒的文章,成了“文抄公”,博导成了“博盗”,被人抓住尾巴后还好意思威胁报导事件的记者:“你们不要整这个事,你们主编会找你,中宣部会找你!”“著名学者”尚且如此,谁还相信什么学者,什么学术?谁还会觉得你们这个群体有什么尊严?

三是,我们怎么做的人。有的人,能向考生家长收“活动费”代办录取,能按照送礼多寡招收博士生,能在自家公司里无偿利用学生的劳动,能经常不上课而照拿课时费,能帮助学生考试作弊,能以考试成绩卡学生索取钱财,能跟三陪女成为情侣,能将考题卖给女学生换取性服务……。学者中多出几个这样的人,谁还认为学者应该有尊严、受尊重?

三类问题,说来话长,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里我仅仅就第一个问题说几句,别的以后再说。

这些年,我们这些号称做学问的人,特别是从事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人,都做了些什么学问? 这些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主题上讲,真让我们自己汗颜。我们太多地赶时事热闹,太多地当政策宣传员,太多地作国策注解。中央出台一个新口号、新政策,马上就有一大帮人组织“学术研讨会”,出“论文集”,在报刊上搞“专题讨论”或“笔谈”,热火朝天。一阵喧闹过后,那些文集报刊,除了当废纸卖给纸浆厂,别无用处。一些头面人物、著名学者,一些急需出名的年轻学者,蜂拥而上,说一些大而化之、空洞无物、不痛不痒、“全面而正确”的废话,纷纷写一些《坚决贯彻……,促进……》、《落实……,繁荣……学》,《学习……精神,为……作贡献》、《贯彻……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论……政策(方针)与……学的关系》的文章,号称学术,其实一丝学术味道也没有。总的给人的感觉是,一大帮不三不四终日为功名利禄谋奔波的人,总算逮着机会为阔人们帮闲讨赏赐、讨爵禄了。更有甚者,这样的“帮闲”文集,如《论××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政策是治理国家的万灵丹》、《贯彻××新法规与促进某工作》之类的多人文章汇集,如果是某个位居要津的“学术大家”或“官学两栖”的要人当主编,还能获得几年一度教育部、各省政府人文社会科学大奖,常常是一等奖。我就收到过一本《××作风建设的新视野——基于××法学思维方式的一种研究》的书,翻完全书,发现全是政策解说或者辅导。可是作者明白无误地说这是学术著作,后来听说这书还评了学术奖。看着这种所谓学术,你能不到胃口,能不为之恶心呕吐?你还能有什么敬重感?

关于这种主动充当马前卒的“学术研究”的危害,卫方兄作过很精辟的总结。他把危害总结为五点:即“导致学术话语纯粹性和独立性的丧失,引起言说自身逻辑的混乱,***学术共同体,由于跟政府话语的重叠使得丧失建设性的同时又误导政府,以及降低学者社会声望(包括在官员们心目中的评价)”。我很同意这一总结。学者整天跟官员一样行事,一样说话,一样鹦鹉学舌,一样唯唯诺诺,还要学者干嘛!还要大学干嘛!还要研究机构干嘛!如果大学、学者、学术不保持一点独立性,那不又要重演**那种“一个人发疯,全国人一齐癫狂”的历史?

那些马屁式的所谓“学术研究”或“学术成果”,其实不过是帮着领导推行政令吆喝了两声而已。其功能,相当于古时县老爷出巡时,皂隶在前头鸣锣吆喝驱赶行人;相当于县老爷升堂审案时,衙役齐声吆喝“威武――!”。这种所谓学术,即使评上了什么大奖,即使被领导表扬了,仍然没有人瞧得起。就是官场上的人大多也瞧不起。我就亲耳听到一位官职不高的干部说:“这种马屁文章,谁不会写,用得着什么杰出青年法学家、著名学者来写?写了就写了,还好意思拿出来评奖!”

这种所谓的学术,还常常自设禁区。中央其实并没有设那么多的禁区,但一些所谓的学者一定要“庸人自扰”,自我设置禁区。有学者在大学里讲学,公然对法学院的学生说:“在中国,很多问题是不能谈的,我劝大家不要谈。论文不要写这类题目,比如民主问题、宪政问题、法治问题、人权问题、自由问题、司法独立问题……。”连中宣部都没有下达的禁令,都让这类伪学者代为下达了。有这种伪学者在学术界打晃晃,外间终日看到的都是这种伪学者在上蹿下跳,遂以为中国当今的学者、学问、著作都不过如此,那还有什么值得尊重的?

学者不守学术特有的“道儿”,尽做些不入流的、出格的勾当,招致人格贬等,招致蔑视,招致羞辱,此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如果大家守住学术的“道儿”,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学术和政治的界限,明白学者和官员的区分,守住大学和官场的疆界,那么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学者不是不能关注现实,不是不能研究现实问题;其实,研究现实问题,常常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谁也没有说只有远离现实、远离政治,象魏晋玄学一样清高,才是学问。问题是,你用什么样的立场态度关心现实、研究现实。学者的使命,就是用批评的、建设性的立场和态度去关心现实。如果你不赞成这个立场,不敢用这种态度,怕批评惹来麻烦,就去当官好了,别在学术界滥竽充数,别在败坏了学者的形象!

最可气的是哪些官学两栖的动物,我姑且称之为“学官”。只要是好处,他们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放弃。觉得当官好,就千方百计以“高学历”、“高职称”、“民主党派”、“少数民族”、“女性”等为本钱,走终南捷径去当官。到了官场,发现保留学者身份也能保留一些利益,于是千方百计保留原来所在大学的岗位利益,大半时间不按课表上课,甚至根本不上课,挂名指导一大群研究生,也敢腆颜跟原来单位的同事一样拿报酬。这种人,到了学术场合,已经没有本事讲学术、讲理论,于是就以“官方代言人”身份大讲“你们所不知道的内情”,故弄玄虚,故作老道高深,贬低旧日的同行:似乎只有他懂国情,只有他最了解国家潜在现实,只有他最能作中国问题的学问,别人都是在说空话,都是“书生腔”。回到官员群中,他又在那里大讲理论、讲学理,俨然是知识的代言人,是学术界的代表人,贬低同僚官员,似乎别人只会就事论事,目光局限于眼前,只有他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理论底蕴;只有他能作学理分析,有理论水平。这些年来,这类官学两栖的所谓“学官”的嘴脸,我们看多了。他们已经远离了学术,但是又不甘仅仅做官,又要继续以学术装扮自己,还要不停地组织指挥手下一些人编书、承担课题、写文章、评奖,不停地到大学作报告。可以说,今天学术界之所以没有尊严,学术之所以没有地位,学术和学者之所以没有受到尊重,一半是因为这类伪学者败坏学术所致!这些人,还真不如“盗亦有道”的盗贼呢:盗贼还知道有“势力范围”的划分――有所至,有所不至呢!盗贼还知道有“行业规矩”――“有所偷有所不偷”呢!

我不反对学术关注现实。我们要以批判的、建设性的立场关注现实。如果我们保持批判的、建设性的立场,我们才能不被权势、利禄、谎言所拘束所迷惑,才能不简单地当“鸣锣吆喝者”,才可能真正做出理论的贡献――为中国特有问题真正找到症结,为解决这些特有的问题提供可行良方。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术、学者、学术共同体才有尊严,才能真正获得社会的尊重。

我以为,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我们首先应当关注两类紧迫问题。批判性、建设性地关注了这两类紧迫问题,我们大概算是守住了学术的“道儿”。

一是要特别关注当代影响(掣肘)中国发展的“瓶颈式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中央所常讲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中国的当代社会重大疑难问题很多,比如法院的有法不依的问题、执行难的问题,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党和司法机关的关系;各种势力干预司法的问题,民间守法意识淡薄的问题。再比如所谓三农问题(“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诸侯经济的问题,农村空洞化的问题,股Shi泡沫的问题,计划生育与堕胎问题等等。


二是要关注科技革命对当今社会的法律秩序、伦理秩序的严重挑战和冲击问题。比如单身妇女独立自主的生育权问题,器官移植和买卖问题,试管婴儿问题,克隆人问题,同性恋问题,变性问题,易容整容问题――这些问题中的伦理问题、法律问题,亟待解决。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着神圣的使命。

放着那些社会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不研究,放着哪些科学发展带来的挑战性问题不研究,无视社会的痛苦和弊端,无视人民之疾苦和诉求,不“帮忙”而热衷“帮闲”,终日写歌功颂德的文章,终日编写传声筒式或鸣锣吆喝式的书,热火朝天地搞一些无关真正学术的“助政”研讨会,势必断送学术!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没有人愿意搞学术了。

要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尊严,首先要共同声讨这类伪学术,决不让它鱼目混珠,招摇过市;其次要让那些伪学者做出选择――要么专心当官,要么真的搞学术,别想脚踩踩两只船,东家吃饭西家住![1]

注释:
[1]唐时,某女子欲嫁人,媒婆介绍两户人家供选择。东家大富,少爷近乎白痴;西家贫穷,儿子一表人才,又懂诗书。父母问女儿如何选择,该女答曰:“我要东家吃饭西家住!”〕

(感谢范忠信教授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6年2月21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3 04:1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