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规范学术 重点在“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1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提倡建立学术规范,现在已经是时候了。

20年前,我们谈不到建立学术规范,因为当时很多社会科学学科还很模糊,甚至不存在,所以学界的首要任务在于创立学科。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八十年代末,我国或恢复、或建立,并且逐步规范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现在,我们已渡过了初建学科的阶段,要大力推动学科向前发展,因此,当初没有顾及的建立学术规范的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我们创立学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从西方引进学术体系、依照国际规范开拓疆土的过程。但是,从西方拿来的东西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社会和中国学界。我们有些特殊的情况,其中之一就是学界中涌进了大批非研究型的人,也就是说,很多以前从未受过学术训练的人进入了学科研究领域。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但那不等于学术研究本身,这就象公检法的具体工作人员并不是法学研究者一样。因此,规范学术首先要从“人”做起。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建立科学的筛选、评审制度,规范学术研究的队伍。毕竟,日常经验本身与将其发展成为学科和学术研究,这是两回事。而我们的学界恰恰混淆了这两件事,因此,现在很多社科类杂志中掺有大量的日常经验和时事政治,这些东西与学术研究混在一起,无疑会影响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我想,学界与非学界之间还是应有明确区分的。我们不排斥对学科研究有兴趣的人,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真正高精尖的人才毕竟是少数,对专业化、创新性的要求越高,研究群体就越小。打个比方说,就象在一座庙中,真正烧香的少,大多数人只是“逛庙”的。我所说的学术研究人员就是那些“烧香”的,数量少是必然的,但如果没有他们承续“香火”,一个学科就可能会中断。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

能坚持学术本位。现在我们有些学术刊物因经济原因渐渐变成通俗读物了,这就是没有分清学界与非学界的界限。学术不是日常知识,所以,打着“把学科推向大众化”的名义搞通俗性杂志的做法肯定是不
合适的。我不是反对通俗杂志,而是希望这类杂志就不要再混迹于学术杂志之中了。  
  
那么,到底以什么标准来筛选和评审学术研究队伍呢?我认为应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匿名评审制度体系,没有这个体系的保障,学界就会陷入混乱。就象现在很多学术成果评定和职称评定演变成为一种照顾人情、照顾位置的平衡,而评奖也变成了各单位之间的“摆平”和“分奖”。更为普遍的是,在学术刊物上发文章的时候,审稿人是编辑而不是专家,而编辑又往往不是学科中的主要人物,不具备真正的评审能力,所以学术刊物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些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就在于没有合理的匿名评审制度体系。如果以国际的学术规范来衡量,我们的距离还很大,问题还很多,而改变这种混乱的现状是需要学界自己的努力的。  

除了“人”的因素以外,我们还有两项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首先就是要进行学科的术语和概念的规范化。就象数学有它的基本公式和命题一样,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应有其规范的术语和概念。目前在我们的学界中,很多学者不用术语,也不成体系,因此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在谈些什么,这怎么能进行学术讨论呢?而且更谈不上形成严密科学的语言体系了。另外,我们还必须建立长期积累的文献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研究者才能首先了解整个学科的基础背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起点。当然,这两项任务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我们必须扎实认真地做下去。因为只有建立了规范的术语概念体系和文献体系,展开学术讨论和交流才将成为可能。各说各话是无法建设学科的,只有在同一概念下、同一文献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才能推动学科的发展。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交流和讨论,这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的研究就象在给别人讲课,形不成对话,对学科而言,这是危险的。  

我们目前是有能力、有条件建立学术规范的。20世纪初中国就有能力以经济力量支撑学术研究,难道现在反而不行了吗?重要的是,全社会要有意识地以包括经济在内的各方面力量来支持学术研究,支持学术规范的建立,支持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当然,真正的操作者和参与者应该是学者自己,也只能是学者自己。

我们应该依靠学科本身的学会、学科的刊物、各种学者自己的组织,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筛选人才,规范学术,以保证今后的学术研究队伍更符合规范的标准。其实在这方面,西方有很
多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毕竟人家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规范体系,而这些规范又是全世界统一的,所以,后发展的我们完全可以进行模仿,并且在模仿中吸取人家的经验教训。说到底,建立规范是
提高学术水平的手段,我们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学术达到国际高水平。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1年11月22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 06:3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