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陈媛 王玄 张晨玉 李欣悦
有那么一个中学生活动,参与者都得正装出席,胸前别着证明代表身份的标志牌,在庄严的讲台上代表世界不同国家,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陈述立场、提出动议,或据理力争、或磋商结盟,直至针对某一议案投票表决……这就是模拟联合国。
模联“入关记”
几乎从联合国创办伊始,就开始有了“模拟联合国”活动 (Model United Nations),这项起源自美国的活动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由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面向青年人而组织。在这里,青年们扮演着世界各国的外交官,模仿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的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对全球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和表决,从而推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关注世界、表达自我。也许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模拟联合国”还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其实,这项活动自诞生至今,吸引了全球超过200,000名高中生和大学生,全世界每年举办近400个模拟联合国会议。
尽管“模拟联合国”在许多国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它一直到90年代中期才进入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外交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都多次举办过模联活动。
但很快,中国大学生对模联高涨的热情,使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将活动带回自己的中学母校的想法。就在这项活动在国内高校落脚的当年,当毕业于北京四中的北大学生陈光回到母校向学弟学妹们介绍模联的时候,他曾经的老师、早已在关注这一活动的四中政治老师何石明几乎立即下了决心。2004年9月,“模拟联合国” 成为四中的一门选修课,而四中的模拟联合国协会也成为北京市第一个中学生模拟联合国社团组织。
2005年3月,首届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成功召开,第一次把模拟联合国活动推广到全国的知名高中,反响十分热烈。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高中,包括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复旦附中等29所高中参加了会议。在三天的会议中,同学们全情投入,收获的不仅是对世界局势的深入了解、英语能力的提高,还有宝贵的友谊。这项活动使中学生与联合国的形势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锻炼了其自身的领袖才能。
在那之后,模拟联合国才真正开始“流行”,全国各地不少高中以模联活动为主题开展了广泛的交流。而北京四中作为模联历史最为悠久的高中,在推动和促进模联在高中的发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2007年11月10日至11日,北京四中校园内,97个国家的国旗迎风招展,由北京市教委、团市委主办,西城区教委和北京四中承办的北京市中学生首届模拟联合国大会在这里召开。这是北京的中学生迎来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模拟联合国大会。
至今何石明老师还是忘不了三年前选修课刚起步的时候,面对着无教材、不熟悉、硬件条件差的困难,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室里,几张课桌一拼就是会场,一张打印有国家名的纸片就表明了代表身份。是一届又一届学生对模联活动持续的热情成就了何老师们将这一活动在中学生中逐年开展下去的信心。 “每年的模联选修课只能容纳30多名同学参加,但每次的报名人数都有数百人。”
陈光现在已经是北大的一名研究生,作为北大模联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当他更多地重返中学校园,用图片和数字展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灾难、战争所带来的伤害,那些人道主义救援,那些可持续发展的努力的时候,他无法忽视台下中学生们那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以及在他们中间发出的不加掩饰的惊叹。每当这个时候,他知道,学生们已经开始接受他的观点:这个世界离你很近。
投入角色才能演好戏
模拟联合国要求参与学生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按照类似联合国会议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发言、游说、辩论、谈判,最终在国家集团间达成共识,产生决议草案,并按照联合国的表决程序进行投票从而形成决议。
参加的队伍要在很久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
北京四中是从2007年5月便开始准备此次模联。指导老师从当时高一的每个班中选出了几名同学参加培训,而这次培训是为了选拔出10月代表四中参会的代表。在那一个月中,这些大部分没有参加过模联的同学们接受了会议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他们要面对大量的文件,自己判断每份文件是否可靠,学习模联文件的写作技巧,还要培养清晰的思路。这一切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还未完全得以解决,同学们便迎来了6月在学校举办的模联。通过这次模联,最终选拔出了四名代表学校参加大会的代表。面对这种荣誉,这四名同学还来不及喜悦,便迎来了更多的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