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俄叛逃特工好友称俄政府是凶手 普京有巨额私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9 10:4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克格勃前特工跟我吃寿司

  叛逃美国后并不如意 出书演讲抹黑俄罗斯

  克格勃前特工利特维年科在英国神秘死亡。康斯坦丁和他境遇相似:同为克格勃工作,都是俄持不同政见者,都叛逃到了西方。9月中旬,康斯坦丁和笔者在华盛顿吃了顿寿司。

  一口咬定俄政府是凶手

  抹黑普京有巨额私产

  康斯坦丁自称是利特维年科的好友。利特维年科之死,对他震动很大。近日,笔者通过打越洋电话和发电子邮件跟他谈起此事,他仍然显得十分激动,一口咬定:“这就是普京下令干的,是普京下令杀死利特维年科的。利特维年科给普京造成了诸多烦恼,一直在败坏普京的声望。”不过康斯坦丁的这种说法,俄政府早已多次坚决否认。

  康斯坦丁告诉笔者,尽管利特维年科离开俄罗斯多年,但他有关普京的情报是“非常可靠”的信源。康斯坦丁在谈话中还不忘抹黑普京总统,他说,“利特维年科曾经告诉我,普京的个人资产有130亿美元。”

  康斯坦丁还说:“西方毫无办法!”普京不再担心西方了,也不再担心西方对他的批评。普京只有对西方显示足够强硬的立场,才能得到俄罗斯人及其盟友的支持。这也许是在为谋求他的第三任总统铺路。

  在日式餐厅吃寿司

  女招待对他很热情

  2003年,笔者认识了刚刚叛逃到美国的康斯坦丁。今年9月,笔者到美国调研,打算和这位老友叙叙旧。他已经习惯了华盛顿的生活,熟练地把笔者引到一家美国、日本政要经常出入的日式餐厅,叫了几盘寿司。

  日式餐厅生意很好,一直有人进进出出。但在餐厅打工的一个俄罗斯女留学生却对康斯坦丁格外热情,甚至放下手里的活计,过来用日语和俄语跟康斯坦丁交谈了很长时间。姑娘个头不高,留个小平头,打扮得干净利落。她自称来自俄中部地区一个很不起眼的学校(美国很多情报人员也往往“来自”中西部不起眼的学校)。最近,笔者听说,利特维年科很可能就是在伦敦一家日本寿司店中毒,着实有了一种或许不恰当的自比。

  名片印着“东亚专家”

  在美国生活并不如意

  康斯坦丁有美国政府保护,现在常做些咨询工作,主要是涉及东亚情报与安全方面的事情。他名片上印着“东亚战略专家”。但康斯坦丁拿不到很高的薪酬。虽然美国政府也提供部分经济支持,可他还是感觉手头很紧。

  康斯坦丁已经是美国公民了,但美国政府并没给他旅行证件。拿到美国国籍后,他从来没有出过国。康斯坦丁说,他在俄罗斯有很多亲戚,但即便美国政府允许,他也绝不敢回去。他说,一些和俄罗斯友好的国家也是危险的。鉴于克格勃的影响力,他“可能有生命危险”。

  1991年,康斯坦丁离开克格勃,并成为克格勃最坚定的批评者。1993年到2002年,康斯坦丁为《莫斯科时报》等媒体撰写了大量文章,披露克格勃的活动。这大大地刺激了克格勃,2003年1月,康斯坦丁不得不外逃美国。

  到美国后,康斯坦丁继续揭露克格勃。他常在一些知名大学里发表演讲,还曾参与举办过“亚洲安全论坛”。美联社、路透社、BBC、《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媒体都曾报道过康斯坦丁的事。但据他说,笔者是他到美国后惟一接触过的中国人。

  在日本收集中国情报

  身份败露被遣返回国

  康斯坦丁自称是个“传奇人物”。他父亲是克格勃的将军,官拜边疆军区副总司令。后来其父仕途不顺,57岁时郁悒而终。这对康斯坦丁刺激很大,成为他与克格勃决裂的契机。

  康斯坦丁会说俄语、日语、汉语和法语。但他汉语很一般,笔者和他用英语交流。他的俄式英语口音很重,有时不好懂。

  1980年至1985年,康斯坦丁任克格勃东京情报站高级官员,公开身份是塔斯社驻日记者。任内,他撰写了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章,据说反响还不错。

  康斯坦丁当时负责搜集中国的情报,活动范围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他在日本生活了6年,工作很成功,甚至得到过克格勃最高领导人的嘉奖。1985年,康斯坦丁的间*身份曝光,被克格勃强行送回了莫斯科。

  1994年,康斯坦丁曾出版《爱日本的间*》的一书,讲述了他身份败露的内情。此书极为畅销。目前,康斯坦丁正在撰写一本关于朝鲜情报活动的书籍,计划在今年年底完成。(本文作者是上海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秘书长、高级分析员)

  叛逃特工的生存之道

  本报特约评论员 郭海燕

  眼见好友利特维年科死于非命,康斯坦丁将攻击的矛头对准了俄罗斯总统普京个人。这是他的一种谋生之道。

  尽管从斯大林下达第一份密杀令算起,被追杀的叛逃特工屈指可数,尽管特工追杀事件大多只发生在密杀令刚刚下达的上世纪30年代,但原克格勃特工康斯坦丁还是将暗杀的大帽子率先扣向了普京。这恐怕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潜意识里将这种攻击作为了一种自卫方式。先放出这样的话来,今后,即使神出鬼没的俄罗斯特工想要收拾他,也要仔细考虑一下对俄政府声誉的影响。


  不过,康斯坦丁将利特维年科之死归罪于普京总统个人,这可能还不光是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这位前特工需要开发自己的“剩余价值”。

  当间*叛逃,随着其身份被公开,不仅他原来效忠的国家会切断一切与之相关的情报通道,出于保护情报源目的,其服务对象国也会将他从本国情报系统中分离出来——那些由他发展的、尚未暴露的情报关系,会另派人出面打理。

  间*失去“情报价值”后,基本就是个没有利用价值的废人。虽然服务对象国可能会给他提供生活保障,甚至有可能让他更名换姓,融入本国社会,但这显然不能算是好归宿。

  常常有“前间*”开发自己的“剩余价值”:通过发表演讲或出书大曝“内幕”,变身成为服务对象国的政治宣传工具。虽然新主子内心未必真看得起他们,但这至少让他们有了新价值,而且,借助宣传活动,“前间*”们大多能狠捞一笔。


  70多年前叛逃西方的苏联近东地区情报网负责人格奥尔基·阿卡比科就曾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过《秘密暗杀》一书,赚取了可观的稿费。他因此成了后来叛逃者仿效的对象。

  康斯坦丁不过是前苏联克格勃一个地区性组织的普通特工,他在不掌握全局性机密情报的情况下叛逃美国,对美国几乎没有情报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康斯坦丁对普京的所有指责,都基于“普京在为他的第三任总统铺路”这一前提。而普京早就明确表示:不会谋求在2008年连任。显然,康斯坦丁给自己留下了后路。 本报特约撰稿人 袁铁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08:1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