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欧洲的“后天”会到来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9 08:4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2007年7月21日,在英格兰中部的伊夫舍姆,一名男子划船穿过被洪水淹没的街道。新华社/路透
    德国怎么了?欧洲怎么了?
    其实欧洲气候的这种变化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记得2002年夏季,我和朋友趁周末前往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巴斯泰地区游览。这里紧邻捷克,因风景秀美绝伦,不亚于瑞士,故早在19世纪时即被旅行家们称为“萨克森的瑞士”。返回柏林后,尚在咀嚼回味“萨克森的瑞士”之美,连日强降雨引发的易北河洪水,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德国东部地区,“萨克森的瑞士”也未能幸免。当时从电视上看到泥石流将该地区的一些小镇吞噬,典雅古朴的哥特式建筑被掩埋在泥浆之中。目睹这种美的毁灭,心里真痛。
    这样的洪水在2006年的2月又一次光临了德国。好在我已经离开了德国,不再受那种身临其境的折磨。而这种折磨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袭扰着德国民众:
    2006年12月,德国经历了18世纪有气温测量记录以来最热的暖冬,中午气温竟高达18摄氏度;2007年1月,德国北部遭遇“西里尔”暴风雨袭击,风速最高达到时速191公里,途经之处树木倾倒,建筑损毁,洪水泛滥,大批航班被迫取消,连正在柏林访问的美国国务卿赖斯也不得不提前结束行程,抢在风暴进一步加强之前“逃离”德国飞往伦敦;2007年4月,德国出现超过30摄氏度的历史罕见高温,引发南部大面积山火;2007年6月,德国大部分地区遭遇特大暴风雨并引发洪水,首都柏林主要道路被淹,一度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比利时:上下班免费乘坐火车
    我一向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非人力所能挽回。但人类通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可能延缓这种趋势的。在这方面,政府须起关键作用,通过立法等各种形式引导和规范民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环保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等大城市,人们一般住在城外,每天坐火车或开车上下班。最近几年,比利时家庭拥有汽车量不断增加。据统计,至少拥有一辆汽车的家庭比例从10年前的72%增至77%,其中拥有两辆以上汽车的家庭增加了近50%。如此多的汽车导致交通越来越拥堵,首都布鲁塞尔和最大港口城市安特卫普的交通阻塞尤为严重。堵车每年给全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14亿欧元。不仅如此,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使空气污染不断加重,由此所受的损失高达3.6亿欧元,这还不算相关的环境治理费用。
    在此情况下,比利时政府果断实施让全国员工上下班乘火车免费的计划。此举可谓一箭双雕,既解决了交通阻塞,也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是使比利时达到《京都议定书》标准的最佳办法。根据政府的预算,今年实施这项计划所需的开支为1490万欧元,其中1090万欧元由各部委和各企业承担,剩余的400万欧元由政府支付。

    该计划实施后,不少公共部门或企业已经开始为员工报销每日上下班的火车票。一些企业已经全额承担职工上下班乘火车的费用,每年为职工购买火车年票。或许这种做法在比利时这样一个全国人口刚过千万的小国行得通,毕竟政府和企业为此支出的成本是有限的,但这个思路应该为我们所借鉴。

    这是2007年7月22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以东35公里的M5高速公路旁,高温引发的森林大火在熊熊燃烧。新华社/路透
    德国环保印象
    根据《京都议定书》减排计划,德国到2012年要实现比1990年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1%的指标。今年,默克尔政府自定了一个更加严格的目标,计划到2020年减排量达到40%。许多德国企业家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这个目标对企业成本压力太大,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德国政府与企业对话的能源峰会上,默克尔反复以楚格峰为例苦口婆心地说服经济界和企业界。
    海拔2964米的楚格峰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是德国的最高峰。1910年楚格峰的冰川厚度为80米,而目前只有45米。为延缓冰川融化进程,每年4月德国人不得不在冰川上洒上数吨雪,并在峰顶铺设巨型遮阳罩。楚格峰还是世界著名滑雪胜地,但随着冰川融化、雪线上升,世人以后恐怕只能在这里滑草而不是滑雪了。
    为了强化全民的环保意识,德国政府可谓煞费苦心。政府和民间组织、学校组成了庞大的环保教育网络,向民众普及环保知识,向企业推广环保技术,向社会宣传新的环保立法。数不胜数的环保网站也促进环保意识的建立,各级政府的环保机构及时在网站上公布环保信息,各类环保组织利用网站进行环保知识普及。德国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都是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活课本。
    在德国生活的三年里,我切身体会到了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和素养。在德国,垃圾袋的颜色多是黑色的。德国的垃圾袋根据垃圾桶的大小分为不同规格,但都得自己在商场买,不像国内随便拿个塑料袋就能当垃圾袋使用。德国实施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通常公共垃圾筒根据垃圾类别分为黄、蓝、褐、绿、黑等五种。生活垃圾中的易拉罐、饮料盒、塑料袋、金属、塑料等包装材料须投入黄桶;蓝桶专门收废旧报纸、杂志;剩饭、果皮等有机生活垃圾投入褐桶;枯枝、树叶投入绿桶(这种垃圾桶在秋季黄叶飘零时尤显必要);最后就是用来丢弃废旧灯炮、电池、陶瓷等需要特殊处理垃圾的黑桶。大宗垃圾如家具、家用电器可在垃圾日那天一早堆在门前的便道边上,等候专门的垃圾车来免费收取,如在平时处理,则须自己驾车送到垃圾处理站,并交付一定费用处理。
    德国日常垃圾处理是要收费的,一般根据垃圾处理站来取垃圾桶的次数而定。如果有人不按照分类原则乱丢垃圾,导致分类工作加重,清理垃圾桶的次数便会增多,由此产生的费用最终还要分摊到该处的居民身上。
    德国的购物袋通常都是纸袋,而且是再生纸做的。购物袋不是无偿的,须消费者购买,但价格非常便宜,可以说是象征性的。还有一种就是购物筐,类似柳条筐,可以反复使用,而且造型简朴,很容易让人忆起旧日的时光。我当时就用这种购物筐采购时蔬、水果,还用它装着用过的饮料瓶去商场退瓶。在德国购买饮料是要收瓶子的押金的,饮料瓶上都标有押金的数目,到商场后把空瓶子放在专门的退瓶机上,机器认可后,会打出收据,顾客凭收据在收银台取钱。
    当然,环保是需要成本的,比如新型环保技术难以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太高;环保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需要人们理解。我在德国的时候偶尔到外地旅游或出差,难免在饭店住宿。一开始,我没有自带梳子、拖鞋等物品,因为在国内,饭店都会免费为你准备。但让我诧异的是,德国饭店的卫生间里,竟空空如也!后来才知道,为了环保,饭店不主动提供这些物品。如客人确需,则可以向服务台索要。
    假如格陵兰岛冰雪融化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警示:假如有一天格陵兰岛冰雪融化,欧洲尤其是地处大西洋沿海低地的荷兰等国将是怎样一番情形?其实在现实中,这种现象已经初显端倪。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浮冰层加速融化,北海沿岸海平面近百年来已上升18厘米,未来百年速度加快,最高预计将上升83厘米,届时不来梅、汉堡等德国沿海城市将受到严重威胁,德最北部岛屿、海滨旅游胜地叙尔特岛等沿海岛屿有可能被淹没。
    在好莱坞科幻巨制《后天》中,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冰川融化,冲天狂浪吞噬了纽约,龙卷风席卷都市。柚子般大小的冰雹袭击东京,大暴风雪覆盖了新德里,史无前例的大暴雨接踵而来。人类在大自然的报复面前显得无比苍白和渺小,举国民众逃离家园、逃向南部的墨西哥,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的人民被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收容。在影片的最后,美国被万里冰封,自由女神像仅露出头部和高举的火炬,冰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新的冰期时代开始了……
    如果还是没有节制地滥用环境,欧洲的“后天”会如何呢?人类的“后天”又当如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 09:31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