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6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7 20:0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
  【内容提要】2006年度,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原有的一些重大的深层缺陷并未得到明显改进。在学科队伍与研究平台等方面,已粗具规模,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仍存在研究力量地域分布失衡、部分期刊作者面较窄、国际学术交流“赤字”严重等问题。在研究进展方面,研究领域稳步拓展,多元化趋势明显,开始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潜在学术大国应有的广度与气度。具体的成绩与问题则是:理论研究向多维度拓展并开始探索中国理论或学派的生成,但力度与深度均嫌不够;经验研究虽紧紧抓住了服务于中国外交这个核心,但缺点是诠释有余,反思不足。在学术创新与批评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创新疲软、批评乏力,这正在成为影响学科发展的最大因素。为改变以上状况,必须在学科平台、科研体制、人才培养和研究议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调整,为中国国际关系学提供一个更加厚重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2006;国际关系学;中国
  近十余年来,国际关系学在中国进展迅速,也暴露出诸多弊端与问题。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持续的分析与批评,特别是指出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一些痼疾,并提出了诸多建议。[1]这些建议是否已经被学界所接受并实施? 中国国际关系学是否有了一些实实在在的进展? 还有哪些“漏洞”仍待修补?出于这些考虑,本文拟对2006年度的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状况进行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并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2]中国国际关系学涉及众多研究领域,其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因此需要持久不断的反思与批评来推动。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以及更多学界同仁的参与,来延续已经兴起的学科反思,形成一股持续“发酵”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向健康、成熟的方向持续前行。
  一 学科队伍与研究平台
  在本文中,学科队伍与研究平台主要包括学科点分布、相关教学研究人员以及由这些人员组成的研究机构、学会及其主办的专业刊物等要素。正是这些要素的结合构成了学科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我们选取了几个要素,对2006年度国际关系学科的“土壤”情况进行了“取样”分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国际关系学科点的发展与分布
  国际关系学在中国是一个较新的学科,人们对这一学科的了解、认识与接受仍在不断增进之中。因此,分析其学科点在全国的地区分布、数量及其增长情况,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科的发展速度与影响程度。通过相关的搜索与整理,我们对全国(不含台、港、澳地区,下同)范围内拥有国际关系学科点[3]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情况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其结果见表1。
  表1 拥有国际关系学科点的高校、研究机构分布情况表
  安徽、河北、甘肃
  广西、黑龙江、江西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是通过许多网站查询统计后得到的不完全统计结果。
  另据教育部网站提供的资料, 2006年新增的学位授权点(已纳入表1统计中)就有1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4]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对实际应用范围并不是很广、人才需求量并不是很大的国际关系学来说,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范围内拥有该学科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达83个,其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快的。这印证了近年来的一个印象,即国际关系学往往被认为是一门“热门学科”、一门“显学”。国际关系学科点迅速扩张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的数量急剧攀升,这虽然有利于为国际关系学科队伍、为中国外交事业领域培养更多人才,但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是:相关的师资力量、教研资源是否跟得上? 是否会因发展太快而出现人才培养“粗糙”、最终导致毕业生过多过滥的情况? 从这些方面考虑,学科点的增加应按照学科发展规律进行,把握好务实(根据实际需要设点) 、协调(师资力量的跟上) 、适度(招生规模应考虑社会实际需求)等原则,避免盲目性,才能为国际关系学的持久发展奠定一个健康基础。
  在国际关系学科点的地区分布方面,北京占据了中心地位,其拥有本学科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数量占了全国的1 /5强,是排在第二位的上海的两倍。这种情况既与北京高校、研究机构的高度集中有关系,也与北京作为首都处于中国对外交往中心这一特殊地位分不开,反映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与外交实践紧密相关这一现实。但这种学科重心过分向北京倾斜的状况也有诸多弊端,对加强不同地区的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学术独立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教研机构
  重要的教研机构在开展学术研究、培养人才、促进学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与国际关系专业刊物有着积极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取得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不仅能够反映国际关系学术界的研究进展,而且对国际关系教研机构的研究议程、研究旨趣和发展动向有很大的导向性。为了衡量哪些机构是中国国际关系学中的“学术主力”,我们比较了2006年度各教研机构在中国较有影响的10种主要专业刊物[5]上的公开发文数量,以此作为一个观察指标(考虑到自身拥有刊物的各教研机构成员可能有更多的发文便利,因此本指标仅能作为一个参考标准,特别是需要结合表3中提到的各刊物开放性来综合考虑) 。通过对研究机构及其地区分布、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统计(参见表2) ,我们发现如下特点:
  第一,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和复旦大学构成了五大主力,它们的发文数量与其他机构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第二,发文数量排名前10名(共12家,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并列第3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与南开大学并列第10名)的机构中,北京地区就占了8家,其中前3名全部在北京。这再次印证了表1中的“北京中心”这一事实。但是,上海亦占了3家,构成了学科体系中的“次中心”。特别是复旦大学在自身并无刊物纳入统计范围的情况下,其发文数量居第4名,表明其传统地位与实力现状。第三,除了京、沪两地之外,其他地区的研究机构也各具特色,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术主力”仍相对缺乏。2006年度,这些地区的国际关系学研究也日益加强,并注意结合本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对外交往的特点与需要,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问题研究方向及特色,例如,西北地区的研究重点是民族关系、宗教问题和中亚动态;东北地区的研究对象涉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及日本问题;东南沿海地区对东南亚的研究;西南地区在设计“开辟西南大通道”(与泰国、缅甸等国合作)或加强与东盟的次区域合作等课题上居领先地位。
  表2 主要高校、研究机构在主要刊物上的发文数量[6]
  (三)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包括:行业学会、学术期刊、定期会议等诸多方面。笔者选择了其中的两个指标进行评估。首先是行业学会。中国国际关系学方面的全国性学会主要有两个,即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与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 2000年改为现名。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是个较新的机构,于2003年10月在北京大学宣告成立。从2006年度的情况来看,两个学会的重要工作在于通过举办各种学术会议,促进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学术交流。[7] 这些会议对于促进学术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应提及的是中国国际关系学会,该学会在2006 年度除了组织各种理事会议、学术会议外,将一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例如,从2006年开始,根据中国外交实践需要向各理事单位推出一批课题进行研究;继续与国家图书馆共同举办“国际知识与中国外交”系列讲座,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等。这些活动对服务于中国外交实践、宣传中国外交政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该学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经验研究层面,成为学界向政策部门积极建言献策的一条主要渠道。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作为全国性的专业学会,对学科建设的重视似乎不够。有学者曾建议,“学会活动重点应该转移到如何完善自身机构,更好地设计、规划、组织和协调本学科的发展上来”。[8] 具体地讲,除了继续强化为实践服务外,在普及学科知识、夯实学科基础、促进中国理论或学派建设、促进一个更加紧密的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等方面,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都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学术期刊是最重要的学术平台与沟通渠道之一,重要的理论成果与研究进展往往都是首先通过期刊而面世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与学术资讯的交流也通常借助于学术期刊进行。因此,从主要学术期刊所载文章的状况,往往能直接观察到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程度;而学术期刊建设得力,往往也能有效促进学科发展与研究水平的提升。近几年来,不少国际关系学术期刊都在探索新的办刊方向,不断进行调整与创新(如《国际政治研究》和《外交评论》的改版、《国际政治科学》的创办等) ,对国际关系研究也形成了新的推动力量。那么在新的一轮调整与改版之后,主要国际关系学术期刊是否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它们是否成为了促进学术研究的有效平台? 考察结果见表3。
  表3 主要专业期刊的特色及其开放性[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6 08:19 , Processed in 1.35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