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日关系的一点思考
决战零七
这一两年中日关系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两国首脑已经连续几年未实现互访,靖国神社等一连串问题把两国关系带入自恢复邦交以来的最低点,出现了“政冷经热”的奇怪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有朝着“政冷经冷”趋势发展的动向。笔者结合所学知识,对中日关系做出了自己的些许思考,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目前中日关系,在两国甚至世界外交史上来说,是不正常的,因为两国外交关系已经降到了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冰点”。两国在诸如靖国神社、东海油气开发等一连串问题上冲突不断,特别是日本首相小泉连续5次参拜靖国神社破坏了两国间的基本政治互信,致使两国元首连续几年未实现互访,这在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史上不能不说是不正常的。但是笔者同时认为,目前两国关系发展成这样具有历史必然性。原因在于:在中日两国2000年的关系史上,始终存在着一个特征,那就是两国从来没有同时强大过,要么是中国强大,要么是日本强大。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分为三个周期:第一周期是中国强大、日本弱小,中国是日本学习的榜样,日本人看中国是以一种“仰视”的心态;第二周期是日本强大、中国衰落,日本成了中国学习的榜样,日本人看中国开始以“俯视”的心态;而目前的中日关系似乎进入了第三周期:中日两国开始同时强大,两国间的实力差距在一步步缩小。而目前的这种状况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日本来说,在目前看来显然都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尤其是日本,它更加恐惧中国的实力上升,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威胁论”首先是在日本提出的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害怕再次回到我们刚才说的那个第一周期中去,重新以一种“仰视”的心态看待中国。所以日本就要想方设法地阻止中国的这种崛起,至少是延缓崛起的时间。所以我们看到日本方面挑起了一系列的争端和麻烦,从而造成了目前两国关系的这种不正常的局面。所以笔者说这种现状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两国权力之间一个崛起与反崛起的较量,中国要崛起,而日本就是阻止你崛起(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刚刚召开的首届“东亚峰会”上日本的表现),两国间这种深层次的权力斗争是造成两国关系困局的根本原因。清华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阎学通教授在《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一书里就明确提出,中日关系的主要矛盾就是相互担心对方成为地区霸权。这说到底还是还是权力斗争的问题,还是一种崛起与反崛起的斗争问题。笔者认为,两国间的这种关系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最终取决于两国实力如何发展,具体就是中国是否会成功崛起,日本是否会成功走出经济低谷。而且还取决于在这个过程中两国民众以至领导人之间心态如何调整,如何看待这种“两强并存”乃至中国重新超过日本的现象,两国间的这种相互认识非常重要,在建构主义看来这直接决定两国关系是“霍布斯状态”、“洛克状态”还是“康德状态”。
第二:探寻中日关系的出路不能简单地从中日关系本身来思考,虽然这是很关键的部分。根据肯尼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是受到一种结构的控制,而这种结构是由这两个行为体共同通过“刺激—反应”模式创造出来的,但是这种结构一经出现,行为体本身就不能去控制它。笔者认为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受到这种结构控制的,由日本一些右翼势力和不负责任的领导人不断刺激中国政府和人民,导致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断的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从而造就了这种任何一方也不能控制的“结构”。所以解决中日问题,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细节,就某个问题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要跳出中日关系本身,从造成这种关系的结构层次来寻找出路,可能会事半功倍。
第三:要具体解决中日关系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结构”分析之外,笔者还认为,在同日本本身直接接触以外,还要借助“第三方”,借助外力来加以解决,而这个第三方的最佳候选国就是美国。为什么说美国是最佳候选国?大家回忆一下历史便可知晓。美国对于日本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日本也是最在乎美国对它的感受。前不久小泉还声称只要保持好日美同盟,其它问题就会自然解决。从这就可以看出美国对于日本的重要性。但同时日美之间并非铁板一块,特别是美国对日本还是保持着相当大的警惕心的,所以我们有利用美国牵制日本的可能性。回顾历史我们便发现,中日之间之所以在1972年那么迅速的恢复邦交,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对日本造成的强大的冲击,日本称之为“越顶外交”。所以我们只要把对美外交这块做的好,做到位,从这个思路去有意识的强化对美外交,让美国去向日本施压或者把美国在亚洲外交的重点转移到中国身上(那怕是一时也好),让日本再感受到一次“越顶外交”的被动,则可以从侧面促使日本对我外交更加友好和积极。
第四:结论:在上述分析中,最根本的一条还是中国自身要发展,只有中国自身取得了高速有效的发展,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其它一切手段才拥有了更加切实可行的物质基础。但我们也不能只是等我们国家一切强大起来再说,在国家发展的同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多途径的,以一种更加宽阔的眼界来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联合早报网》
——2006/3/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