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变化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 16:0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庞中英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

“变化”或者“社会变化”一词在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过去,传统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很少提及“变化”的概念,更谈不上关于变化的理论分析。今天,
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理论聚焦“变化”,试图理论化这个概念。

冷战结束后,各种描述“变化”的术语扑面而来。到底什么才是“变化”?如何衡量“变
化”?由于公认的最根本变化是全球化,最近几年,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机构都在做着大量
全球化的工作。关于新近的全球化深度和广度是否强过历史上的全球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
家们的观点不尽一致。一些国际关系学者,如著名的加拿大国际关系学者K.J.Holsti 则通
过对国际制度变化的研究来讨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变化问题”。

全球化是各种各样的国内“社会变化”扩散到全球的结果。生活和学术背景本身就非常

国际化的欧洲学者商岱(Yan Aart Scholte)教授是从全球角度研究和关注“社会变化”的
先驱学者。早在1993 年,在英国大学任教的他就出版了成名作《社会变化的国际关系》(英
国开放大学出版社)。该书强调了以下核心问题:“国际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社会变迁进
程中国内和国际方面的关系到底如何?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生态在社会变化中如何起
作用?关于变迁进程的理论和实践(现实)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联系?

环顾世界,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冷战后,一系列替代性的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了。这些“新
理论”试图用不同的概念、模式、角度“替代”传统的、在学术上占据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
理论,例如中国学人所熟悉的社会建构主义以及“安全化”模式、人的安全、对世界政治的
性别化分析,等等。问题是,这些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是否真的能够替代旧理论?

在研究全球化问题的美利坚大学著名学者James H. Mittelman 看来,当前的国际研究
理论的争论发生在两类人士之间。一类是传统、主流范式的保持者(Para-Keepers),他们
几乎否定全球化前提下的新思考;另一类是新范式的创造者( Para-Makers),他们向前者固
守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认为前者的范式多已过时,声称必须转向创新性的范
式。在Mittelman 看来,这两大阵营各有自己的雄辩理由。保持者处于守势,不认为世界发
生了像创造者说的那样的变化,坚持自己的范式;创造者处于攻势,提出大量冠之以“新范
式”的成果,但一时还难以替代保持者为之固守的理论。所以,当前是一个新旧理论范式交
替的时期。对全球化的系统研究只是最近10 年的事情,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显然还是不足
的,用全球化范式取代现在主流的国际关系范式还为时过早。

近几年,除了大量舆论,国内外关于“中国崛起”的学术研究很多。中国崛起是世界事
务中的一种社会变化。可惜的是,无论国内外,人们不是在对外政策的现实政治层级研究和
讨论中国崛起,就是使用传统国际关系范式来看待中国崛起,还少有用新理论、新范式进行
分析。从全球角度看,中国能否做到“和平崛起”?中国的崛起只是最近的事情,能否长期
持续?中国内部社会变化的世界后果是什么?这些变化最终将导致一种什么样的中国与世
界的关系?中国的变化和世界的变化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对中国社会变化的国际关系研究
能否丰富和发展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是一个大变迁中的国家,世界是大转变中的世界。如果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历史的契
机,志在建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人,可能会在理论上卓有建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 02:34 , Processed in 1.703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