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拉贝日记》:中国语境下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7 14:4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拉贝日记》恰好为中国语境提供了一个双面的镜子,一面映照出中国历史写作方式的某种裂隙和某种变化,另一面则映出拉贝在德国本身的语境中的意义,进而在我们这里产生具有参照性的思考。

拉贝团队担负起建立和运营安全区的重任。
网易娱乐4月30日讯 (文/胤祥)在刚刚公布的德国电影奖中,《约翰·拉贝》【注:在本文中,以《拉贝日记》指称图书,以《约翰·拉贝》指称本片】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和影帝在内的四个奖项,而获提名无数,包括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在内的《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空手而归。这确实说明了某种问题。《约翰·拉贝》,作为具备一定思想性和话语生产性,并具备较好市场认可的电影,似乎英法西意诸国还没有如此的规模效应。当然德国电影奖(大致相当于奥斯卡或者中国的金鸡奖)颁给《约翰·拉贝》而不是《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政治正确或者某种新主流意识形态表述在其间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实际上就影片本身而言,《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德国电影,但是由于它旨在批判和反思六十年代的内在伤痛,并没有提供一个想象性的解决,给提名而不给奖实属理所当然。 而《约翰·拉贝》的获奖,大约能够说明这部影片的书写方式是获得主流认可的。

“拉贝”在以往的中国主流话语空间内完全失踪。
“拉贝”是谁?
那么还是来讨论《约翰·拉贝》。很有趣的是,这部影片在中国语境之中更具备话题和讨论空间。首先要说明的是,由于没有阅读《拉贝日记》以及没有做相关的史料收集,所以在这里仅提供一些思考的切入点,而暂且搁置更加具体的文本对比分析。最明确和直接的入口有两个,其一是上周上映的《南京!南京!》,我会在本文最后给出一个比较阅读;其二则是现在要分析的,拉贝是谁——
在《拉贝日记》引起中国思想界讨论之前,我相信若非从事历史学或者相关学科的人,大约对史实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东西包括南京大屠杀,百人斩比赛,以及30万遇难同胞;历史课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约翰·拉贝的安全区,以及约翰·拉贝这个人——在电影里他被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这是另外一半的故事,而于我而言,这件事要从外部被告知,无论是通过图书还是电影,而非始自中国本身的语境,这件事本身就不无怪诞。因为就中学教材的写法而言,像拉贝这样的外国友人,仅就数量而言,他救下的人难道不比白求恩更多么,那么热衷于赞扬外国友人的教科书为何对拉贝只字不提——这就值得我们讨论了。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其一是,拉贝是纳粹党人,这是他永远不能洗脱的身份;其二,某种冷战思维和冷战逻辑的延续,因为南京是国统区,因为拉贝接受了国民政府的勋章,于是,之前的《拉贝日记》出版和今天拉贝重新显影在此时看来,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后冷战意味的写作行为。
下一页:《拉贝日记》的双面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1 14:08:2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请继续啊,把这个帖子贴全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0:5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