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学原理》讲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2 17:1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政治是什么?
一.“政治”的词源
二.   几种典型的传统政治观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四.   发展中的政治观
五.   政治的基本特征
六.   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政治”的词源
   英文“政治”politics由希腊文“波里”πоλτ转译而来。“波里”指城堡或卫城,是古希腊人商议公务的地方。英文将“波里”转意译为politics,将其本意直译为城邦(city-state)。因此,政治原本与城邦几乎是同义语。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多次提到:政治的就是城邦的,城邦的就是政治的;人生下来就生活在城邦中,因而所有的人都是政治人。古希腊城邦中的一切均被冠以“政治”的名义,政治可谓无所不包,政治与道德,政治与法律,政治与经济,政治与哲学交叉重合,毫无界限。

一.“政治”的词源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古代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如《尚书·毕命》中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中有“掌其政治禁令”。但更多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民众。
将“政”与“治”完全结合使用,则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二. 几种典型的传统政治观:     1.道德政治观     2.神权政治观     3.权力政治观     4.决策政治观     5.管理政治观
1.道德政治观
  政治是一种追求社会价值或道德规范的行为。历史上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指以仁,义,礼,智,信等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规范。这句话是说统治者首先要持守儒家的道德规范,庶民百姓才不敢有所违逆,天下便可治也。古代中国历史上作为衡量人们政治行为标准的忠孝之道和三纲五常便是这种道德政治观的现实表现形式。
西方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将政治与某种伦理价值联系在一起。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其理想国就是各等级的人们互不僭越的正义之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视城邦政治生活为至高的善业,政治就是道德之治。

2.神权政治观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这是一种神权政治观。中国历史上《诗经》中所说的“文王在上,于昭于天”,以及汉朝董仲舒所言的“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是典型代表。西方中世纪神权政治观的典型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安排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近代德国思想家黑格尔则认为政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实际上将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同样把政治归结为一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

3.权力政治观
政治是争夺和运用权力的过程。中国先秦时期的法家认为,政治之道就是权力的获取,维持和运用,要集势以胜众,任法以齐民,因术以御群,即运用势,法,术达到统治众,民,群的目的。
16世纪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尼首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的目的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是玩弄权术。

现代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当代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得·拉斯韦尔提出,政治主要指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4.决策政治观
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当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以权力界定政治缺乏更高的概括性,人们只有积极参与决策,才能称得上拥有权力,政治过程就是决策过程,即通过权威性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财富,权力和名誉等稀缺的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
5.管理政治观
政治是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指出:目前英国对政治最通用的看法是,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与阶级联系在一起的特定的社会
  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
3.政治是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阶级统治以
  及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行为和活动。
4.政治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

   四.   发展中的政治观
背景: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西方发达国家阶级关系的巨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苏联的瓦解。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利益结构和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及其发展道路的复杂性。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和新的民族冲突的发展,以及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和传播。
           促使中国政治学者对政治进行重新思考,随之在世纪之交出现了诸多推陈出新的政治观。

  四. 发展中的政治观

新的政治观:
   政治是公共权力主体为获取或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实现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
五.政治的基本特征
1.政治的主体是公共权力主体,即具有主体身份对社会有限资源配置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现代社会的政治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政府,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僚,而且还包括非政府的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被统治阶级和在野党;不仅包括国内政治主体,而且还包括由国家主权延伸的国际组织。在传统专制社会中,统治阶级,政府,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僚在国家公共权力中占绝对支配地位,而在现代民主社会中,被统治阶级,在野党,社会集团,公民和国际组织在国家公共权力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

2.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
“社会资源”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显现或隐性价值的一切东西,既包括有形的商品,货币和物质等,也包括无形的权力,名誉,地位,思想和信念等等。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至今尚未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资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社会资源至今仍然有限,因此各种政治主体的利益具有不同程度的排他性。为了获取和维护其自身利益,他们必然展开占有或分配社会资源的活动。实质上说,人类一切活动和人们结成的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关系都是为了占有和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源,只是它们涵盖的领域不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3.政治的驱动力是各种公共权力主体自身特定的利益需求。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而结成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以实现和满足其各种各样的利益需求,但由于利益实现要求的自我性与利益实现手段的社会性之间,以及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总是存在矛盾,因此,公共权力主体内部个体成员与全体成员之间,不同公共权力主体之间在利益需求和实现利益的手段方面都存在矛盾。当这些利益实现和利益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诉之于公共权力以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解决时,利益需求便成为了政治利益需求。人们在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方面存在的需要通过公共权力予以实现和满足的对社会资源的各种利益需求,都是政治主体进行政治活动的基本动力。

4.政治的特质在于围绕公共权力(包括追求、组织、运用或借用公共权力等方式)以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
        人类通过政治手段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是以公共权力为轴心进行的,是一种权威性和强制性的分配方式。在原始氏族社会,氏族议事会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分配方式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表现为社会权威性和道德强制性;在阶级社会,国家作为最主要的公共权力机构,分配方式中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分配的阶级强制性完全压倒了原始氏族社会公共权力的社会强制性和道德强制性,分配方式既有通过沟通,领导,决策,参与,说服等和平方式,也有暴力冲突,阶级斗争和革命等激进方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4:1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