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特殊的家族背景
在战后日本历史上,出现了三位右翼首相。他们是:岸信介、佐藤荣作、安倍晋三。有趣的是,这三位右翼首相都同出于岸信家族,充分反映出日本政治的家族特点。
更有意思的是,这三位右翼首相又同出生于同一地点:本州最西端的山口县。山口县就是日本历史上的长州藩,作为推翻幕府的策源地之一,它曾经是是明治政府维持统治的重要支柱。作为政治之乡,山口县也是志士仁人、高官显宦辈出之所。产生了日本历代8名总理大臣,他们是: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桂太郎、寺内正毅、田中义一、岸信介、佐藤荣作、安倍晋三。山口出身的政府总理大臣对国家主义情有独钟,有人说这是因为山口县位于日本西部,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潜意识中会生出对大陆国家的觊觎之心。
岸信介,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外祖父,1897年生于山口县。仅仅40岁就被委任为伪满洲国“实业部”次长和东条英机内阁的商工大臣。 战后,他被判定为甲级战犯后被释放,60岁坐上首相宝座。岸信介强迫日本部分出版社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出大陆”,并鼓噪修改“和平宪法”,推动日本右翼势力掀起修宪的第一次浪潮。他曾说:“为了自卫,即使在现行宪法下也允许拥有核武器。”在长崎的“中国邮票剪纸展览会”上,两名日本暴徒撕毁中国国旗,岸信介却说罪犯无罪。致使两国人员往来断绝,中日关系倒退到战后初期状态。
对于岸信介的行为,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岸信介“竟忘记现在是什么时代,仍旧以一副甲级战犯的面孔,侮辱中国人民”。中国政府紧接着废除中日钢铁贸易协定;为期一年的中日渔业协定不再延长;加上岸信介签订违反民意的“日美保安协定” 使日本的反政府示*达到高潮,岸信介的声望狂跌。最后,只当了三年首相的岸信介不得不辞去首相职务。
佐藤荣作是岸信介的胞弟,生于1901年。他是迄今为止参拜靖国神社次数最多的人,多达11次。此外,他与其兄岸信介一样也采取敌视中国的立场,推行“两个中国”政策。佐藤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拒绝彭真率领的代表团入境。在佐藤政府的怂恿下,日本右翼分子到廖承志驻东京联络处门前挑衅,叫嚷“台湾不是中国的”等口号。听说中国进行了核实验后,佐藤荣作亲自跑到华盛顿对美国总统约翰逊说:“日本也应该拥有核武器。”
1972年2月21日上午, 佐藤荣作是撇着嘴看完卫星向世界各地转播的尼克松访华实况。尼克松刚刚离开中国,佐藤荣作便派人给中国捎信:“要求亲自访华”。不料中方宣布:佐藤不是中国的谈判对象!中国这一声明在日本引发了政治震荡,4个月后佐藤被迫下台。
除外公相岸信介、外叔祖父佐藤荣作这两位右翼首相外,安倍晋三的其他近亲也是日本政经界显要人物。父亲安倍晋太郎是日本前外务大臣,长兄安倍宽信是日本大商社三菱商事分社社长,幼弟岸信夫是现任参议员。这些人在安倍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对他产生过影响。
二、个人奋斗史
1954年9月21日,安倍晋三在山口县呱呱坠地,父亲给他起名“晋三”。这是因为父亲崇拜日本幕府时期的维新志士高杉晋作,所以在自己和儿子的名字中都加了“晋”字; “三”有“传承”的意思,他希望儿子能够继承高杉晋作的精神。
安倍从小养尊处优,从幼年到成年都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成绩,致使外界对这位口含金匙出生的政治世家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甚少。直到9月大选获胜时,日本《周刊现代》9月号上才有一篇介绍安倍家世的文章,揭开这位神秘人物的“庐山真面目”。
综合各种资料分析,安倍的智力水平极为一般。他自己和亲属们唯一替他骄傲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他三岁时就敢对父亲的错怪怒目相视;另一件事发生在1960年6月18日,33万人的示*游*队伍包围了外祖父岸信介的首相官邸,不时有石块和点燃了的报纸卷投进院子,“安—保—,反—对—”的声浪一波接一波。当时安倍才5岁多,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家人对他说:“游*的人都是坏人,外祖父是一心为日本考虑。”安倍后来回忆说:“长大后,我明白了外祖父推动修改安保条约的政治意义。我越发尊敬坚持信念的外祖父。政治家就应该具有这种品格。幼年时所看到的外祖父的形象,成为我作为政治家的准则。”
不同于日本其他政要都是东京大学、早稻田等名校的高材生,安倍仅仅在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贯制的“高干子弟学校”--成蹊学园学习过,主修政治。成蹊学园本来就是个档次很低的一般学校,而且安倍贪玩,成绩也一般。安倍为自己辩解时说:“去成蹊学园上学是外祖父的主意。”现在有人为该校脸上贴金,说:“该校重视素质教育,注重体验,要以‘锻炼主义’的教育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坚强的人”。
其实大可不必!
1977年,安倍从成蹊大学毕业。随后像众多政界名流子弟一样,前往欧美游学镀金。安倍就读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攻读政治学。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安倍和许多日本名流子弟一样依然沉溺于游玩,交往非常封闭,教师对他评价不佳。尤其是在美国很长的时间里,英语都没有什么长进,无法进行正常课程的学习。此时的安倍不堪学业压力患上思乡病,每天晚上打对方付费的国际长话到家里。最后不得不抛弃学业回到父母身边,失去了受到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教育的机会。
回国后,他先到大企业神户钢铁公司干了三年。1982年,父亲安倍晋太郎就任中曾根内阁的外务大臣,安倍晋三辞去公司工作,当自父亲的秘书。晋太郎自己年轻时,也曾为时任外务大臣的岳父岸信介做过秘书。子承父业,是日本政界的传统。
中曾根内阁在日本现代史上是很有作为的一届政府。正是在其任内,日本作为当仁不让的经济大国,开始了对所谓“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的“政治大国”梦的正面追求。作为外相,安倍晋太郎劳苦功高:在任3年零8个月,出访39次,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被誉为“创造性外交”。大部分出访活动,28岁的安倍晋三随行,不仅见识过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等政治舞台上的“大人物”,而且亲眼见证了世界政治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
1991年,安倍晋太郎病逝。不久,安倍晋三在母亲的支持下接替父亲顺利当选众议员。有家族经营多年的关系网,年轻的安倍晋三在政坛上不乏显贵政要庇护。前首相福田赳夫、竹下登等政坛“大佬”对他鼎力相助。安倍婚礼时,时任自民党干事长的竹下登亲往祝贺并承诺,如有不顺之处,就来找我竹下登。安倍的父亲安倍晋太郎曾举荐小泉在竹下登内阁出任厚生省大臣,使其在政界崭露头角。小泉当选后“知恩图报”,2002年任命安倍晋三为内阁官房副长官。
2003年,安倍晋三出任自民党干事长,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过去出任自民党干事长的人,当选议员的次数至少在6次以上,还必须有多次出任内阁大臣的经历。而当时的安倍晋三,从未担任过内阁大臣。因此,对于安倍晋三来说,可谓一步登天! 了解日本政治的人都明白,如果说安倍晋三的内阁官房副长官依赖于人情还能说的过去的话,那出任自民党干事长可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事实是,安倍早在1997年就联合一批对朝鲜持强硬政策立场的少壮议员成立了“被北朝鲜绑架日本人救援议员联盟”。至此,日本以国家的名义开始了对朝鲜漫长而艰苦的交涉。可以说,安倍是日本国内把绑架问题做成“政治正确”的第一人。
2002年10月,安倍陪同小泉对平壤进行闪电式访问,5名被绑架者平壤回到日本“短期探亲”,按照协议两周后要返回平壤。但安倍代表政府做出一个举世震惊的大胆决定:让5名受害者留在日本,不予返朝。同时要求朝鲜负责任地尽快安排5位受害者的在朝家属“回到日本”。安倍表现出其作为政治家的惊人铁腕和鹰派本色,对于国内反对势力和媒体的批判不予理睬。终于,2004年5月,朝鲜送回了5名受害者的家属。两个月后,同为绑架受害者的日本女性曾我瞳的前美军叛逃者丈夫詹金斯和两个女儿也从平壤回到东京。这种政治冒险所带来的意想不到成功,使安倍成了日本人人追捧的维权英雄。
此时,他离首相宝座只有一步之遥!
2006年7月5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的关键时刻,朝鲜往日本海方向一连发射了7颗包括“大浦洞2号”在内的远、中程导弹。内阁官房长官身份主持解决朝鲜导弹危机的安倍利用其娴熟的外交手段,火上浇油,把事情闹大。促使美国牵头动议联合国安理会谴责决议案的出台,逼迫中、俄、韩等国都在决议案上签了字。一名中国外交口官员在给韩国外交通商部方面打电话通报情况时说:“金正日给安倍晋三送了一份大礼!”
果不其然!自民党总裁选举原来所谓“麻垣康三”的格局,迅速崩溃!唯一有可能制衡安倍的福田康夫“退阵”,形成安倍“独走”的态势。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倍的首相宝座,是拜平壤所赐。
三、政治观点
安倍晋三属于战后出生的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受能力所致,安倍晋三并非是那种能独立制定国家战略的杰出政治家。他的《美丽国家》的著作非常空洞、观点保守,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他的新首相施政演说更像一篇抒情散文,基本上是对其“美丽国家”论的政策性诠释。对此,日本《每日新闻》发表社论,称首相演说是“缓缓脱小泉,慢慢向右转”的杰作。 一位资深议员直言不讳地指出,“小泉的(施政演说)好也好,歹也好,多少还算有些哲学。而新首相的演说则很无趣。所以,无论是来自执政党的掌声,还是在野党的飞刀,都不多。”
笔者分析,不论是从他本人的著作《美丽国家》,还是从平时的谈话及记者采访来看,安倍晋三的思想只是继承了日本著名政治家中曾根康弘的保守主义理念。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是世界二战领袖们相继离开政治舞台后新崛起的两位政治巨人之一。另一位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博士,他开创的实用主义外交使美国在大国角逐中如虎添翼,依靠建立强大的联盟击溃了自己的对手而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中曾根以其才学渊博影响了日本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他的“战后政治总决算”、“第三次开国”等战略口号成为日本国家战略的高度浓缩,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中曾根留下了近50部著作,其中《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是诠释“中曾根流”政治理念和国家战略。在书中,他对政治、经济、外交、安保、教育和科技等关乎日本在21世纪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构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