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渤海边的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墨攻(中国日本韩国)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8:54:43 | 只看该作者
主题:《墨攻》职场启示录 [回复] [树状]  

moonlike_yxf  

账户充值|更换服饰  

  
发表时间: 2006-12-12 14:35:59 <点数:27>  



转自:原来是你的BLOG
两周前就去看了电影《墨攻》今天才写完观后感,可见我性子慢得可以。我看电影有个习惯,一是为了休闲,二是为了娱乐,三是尽量找值得看的地方。这么一来,每次看完电影,我都觉得这部电影拍得还行,说出了一些道理。

《墨攻》也不错,讲了一个完整的攻与守的故事。影片节奏紧凑,人物个性鲜明,很逼真地反应了特定环境下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的心态。按照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榨出来皮袍下面的‘小’来”,把各个人物心底的真实状态反应出来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人物的命运,对身在职场的人而言,有很多启示——

墨者革离~职场精英

你是职场中的精英人物吗?那得当心点。看看革离就知道了,那么一个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就因为任务完成得太出色了,反而遭人妒忌。

你是工作狂吗?不是最好,如果是,你还是看看革离吧,一直为了自己的工作和所谓的理想而忙碌,忽视了眼前的爱情和即将的家庭,等他醒悟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不要让革离的悲剧在你身上重演啊,赶快去爱那个爱你的人吧。

梁王~职场领导

你是职场中的领导者吗?如果是,千万要吸取梁王的教训。聪明、智慧是必须的,就象那个梁王,在关键的时候让革离来帮他守城;但狭隘、猜疑是万万要不得的,梁王就是因为这两个致命的弱点,葬送了自己的小小王国,还有全称百姓的平静生活。

职场领导者千万不要象梁王那样,目光短浅、满足现状、出尔反尔、用人不当,最终葬送了公司的前途。

逸悦~职场白领

你是职场白领吗?一定要记住,你可以象范冰冰出演的逸悦那样漂亮,但一定不能象她那样执着、无知与无畏。每一个女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这并无可厚非,但是要记住,职场中的爱情充满变数,爱情也并不是女人生活的全部。

看看逸悦,具有家庭背景的梁国王子可能喜欢过他,具有大智慧的革离也喜欢她,但是关键的时候,两者都救不了她!职场女人,还是要靠自己多一点。

梁适~接班人

你是某职位的接班人吗?恭喜你的同时也要提醒你,千万不要得意忘形,以为自己是接班人就忘乎所以。梁适的结局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不要随便被判自己的上级,否则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搞不明白。

平民~小职员

电影里平民多,职场里小职员多。电影里的战争中牺牲的平民不计其数,所以敬告小职员一句,没什么特长的话,就老老实实地呆着,不要卷进职场的明争暗斗中,免得白白牺牲了自己。

一部电影,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形形色色的人物,各种各样的命运。在职场中也一样,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足够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8:55:09 | 只看该作者
主题:[原创] 《墨攻》,值得欣赏的古装片!!! [回复] [树状]  

dongtiando138  

账户充值|更换服饰  

  
发表时间: 2006-12-13 08:02:14 <点数:14>  



我这个城市比较落后,所以最近才在电影院看了墨攻,无他就为了我是andy的fans,和为了张之亮十年磨一剑的苦心。诚然,无论其他所谓影评家怎么评论,这的确是目前为止拍得最好的古装大片了 ,或者说拍得很好的电影了,张之亮的写实和平民风格,对主题的严谨和诠释,已经足以超越以前几部没有内容的大片了,正如文峻说是今年的金像的大热门也实在无可厚非。国产古装电影的最高水准 故事饱满、思想深刻 战争场面拍得不拖泥带水,演员们的出色演绎,音乐氛围的构造,首尾画面重钩回应生命的严肃的神圣,这一切,十年未为晚也。
首先,在演员的选取上,张之亮基本上是对的,而且很有勇气,因为刘德华在某些别有用意的人的常年宣传下(主要是梁朝伟那方面的人),一直挂着没有 演技只有外貌的头衔,而范冰冰也一直被大众认为是个花瓶,所以张选男女主角的勇气值得佩服,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出色的演绎,这根本和演技无关,在 当年的旺角卡门中的刘德华,那率性,热血,的社会青年形象,早应该获奖了,如此一个出色的演员,在某些人的别有用心和传煤的人云亦云下,变得有些做作了,在墨攻影片中的上半部中,andy的刻意性有点明显了,但下半部中,尤其在水库中救范冰冰的那些情景,又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刘德华,为自己演绎的刘德华,很多人说没必要加爱情在这部影片中,但这样感人的爱情加又何妨,难道在那个时候就没有爱情了吗,只要是感人的,这就说明了成功,电影本来就是虚构的,表现主题才是重要的,至于和历史有没有关系,某些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啊之类的,我认为都只是在鸡蛋里挑骨头,至于挑骨头的人的用意如何就不得而知了。韩国2位演员和香港的演员都演得十分好,唯一让人遗憾的是王志文的表演,在这样一部写实的电影里,根本不适宜王志文那样可以卖弄自己所谓的演技的人,而且一个这样深沉的梁王会是那样没用的梁王吗?这不符合逻辑,电影最避忌选错演员,一些人只适合一些电影,没有人能够全都适合,所以也没有所谓的演技,只有电影选演员,没有演员选电影,这样写实的电影根本不适合卖弄所谓演技和眼神的人,需知道要的就是直接和率性。(我本人对王志文没有任何意见,只是觉得他不适合演这一类型的角色,而且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昏庸的君王绝对不会说那么复杂又拖长的说话,眼神里也不应有太多的注视,这是好简单的逻辑,这是写实电影,直接和率性是唯一,他比较适合演生活片多点。。。。 )这是张之亮唯一用人不当之处。
《墨攻》的素质,张之亮的视野,在整个电影里完整叙述了一个故事,在 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宝贵相对应下深刻了主题。很欣赏片尾的音乐,第一次在中国电影中听到这么好听的音乐,那种悲凉的氛围把影片的最后来了个绝好的 诠释,暗示了只要是有战争,生命无可避免的都是失去的严肃 的事实和带来的凄凉后果,战争是没有胜利方的。。。。。。。最后吴奇龙把剑插到地上,那两个手下看到跟着抛下兵器 走进民居那一幕,估计没几个中国导演拍得出来,寓意之深,墨攻?莫攻?做个平民吧,远离战争才是生活的美好理解。

这是一个虚构的电影,这是一个好导演苦心之作,我看到了诚意,看到了好电影,看到了值回我票价的心中的感动,我不会为此计较在电影出现的某些不合理,因为这是电影,不是历史。。。。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8:55:50 | 只看该作者
主题:《墨攻》:“中国式”大片的末路奇葩
作者:kelvinlzh  发表日期:2006-12-09 08:31:37  [表状]

  

  
转自:http://blog.sina.com.cn/m/liangzhenhua 天地梁心

如果把2002年“上市”与“救市”的《英雄》谓为本土“大片时代”肇始的象征,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一直到2006岁末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区区五年间,中国电影完成了作为一种准类型形态的“大片”的谱系建构,也以空前亢奋的方式书写着极尽华美绚烂的消费主义影像美学。将如上“巨制”进行关联性的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印象:慨当以慷的史诗情结,去现实化的叙事策略,宫廷权谋、欲望角力的“母题”,在伺奉声色光影、构筑视听奇观上的精细雕琢,以及享有跨国界声誉和深孚票房号召力的各工种演职人员班底……凡此种种,织接而成银幕上幻彩斑斓的眩目图景。

有意味的是:“第五代”及“后第五代”们苦心孤诣造就的这一系列所谓大片,诞生于民族化符号、全球化诉求与产业化目标深层交织的共同语境,也陷入了大体一致的多重尴尬境地。首先,从电影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上述被严格纳入商业运营体制的影片,承担起了将中国观众唤回影院、拯救一度濒亡的本土电影产销市场的使命——此间功绩自然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它们在通过银幕形象源源不断输出着强权哲学和暴力想象的同时,也以霸权主义逻辑和急功近利的途经垄断着中国电影的资本市场和文化资源,挤占了样态丰富、价值趋向多元的中小成本影片的存活空间。其次,就电影作为艺术和一种独特审美文化样式而言,这些借助“东方”名义频频现身世界各地影展和影片促销会的“大片”,不同程度展露出对东方主义“写意”诗学的青睐——耽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气韵”与“风骨”,消解历史之负,彰显人类孩提时代纯真烂漫的气息(尤以《十面埋伏》为甚)——也因而步入了极致而纯粹的形式主义美学之境。且不论这种东方主义诗美风格是否张艺谋们刻意为之,也不论传说中西方人对《英雄》、《十面埋伏》的钟爱是源自探询东方文化的热望还是纯兴趣层面的视听猎奇,一个确凿的事实是:这些东方大片在超凡拔俗、遁入惟美幻境的同时,也无限度疏离了东方本土观众的期待视野和文化趣味,其中大多数都遭遇了“一边倒”的如潮恶评;例如05、06年之交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展开的对《无极》声势浩大的“征伐”(鲜有持异议者,完全不构成“争论”),俨然成为了新世纪中国具有标志性的民间文化事件之一。

本文围绕“大片”展开论述的逻辑起点,是张之亮导演的《墨攻》。作为一部不失另类的港产电影,《墨攻》的意义,在于为浮嚣日甚的“大片”风潮提供了一个转捩的契机。虽然同为耗资庞大的商业巨构,虽然也在情节设置、细节处理、人物塑形等方面存在着“技”的若干缺憾,但这部港产影片所传达的精神禀赋、文化内质以及对待本民族历史的态度,均构成了对此前内地系列历史大片的潜在反拨。笔者以为:浑然纯朴、诚意十足的《墨攻》,以另辟蹊径的方式终结了华语大片凌空蹈虚、贪恋浮华的时代;它在整合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产业语境上所进行的尝试,方是“中国式”大片贯通“史”与“思”、融汇“诗”与“市”的生存之道。



《英雄》以降,“大片”一次比一次骇人的投资数额、一场又一场奇招迭出的宣传推广攻略,也往往伴随着最急切的疑虑、最沉重的叹息,连接着声势空前浩大的批判。然而,就像一场蓄意的“合谋”,我们周而复始见证着“眼球经济学”在文化产业场域的运演:唇间笔头的滔滔浊浪刺激着愈加旺盛的消费欲望,千疮百孔的口碑摇身变为迅速增殖的消费文化符码,以混乱畸形的逻辑参与着资本神话的建构。

文化的符号生产及其利润逻辑,不能取代或者取缔文化价值层面的评判。新世纪接踵而至的“大片”,在勤奋不倦地为中国观众制造视听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培植起了观众对“大片”自身的本能警觉。从影院中的“笑场”、影评人义正辞严的质疑,到网络论坛里“血馒头”式的戏谑狂欢,观众在不自觉的情形下充当了欲望消费和利润生成的同谋者,也以空前的自觉行使着作为一名思考主体所享有的话语权力。有论者将“大片”所引发的话语泛滥冠以“文化民主”、“草根式民主”等称谓,虽不免夸饰之嫌,却为我们解读这一特有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视角。

及至张之亮的《墨攻》,上述情形发生了令人侧目的转变。此前萦绕《夜宴》的叫骂和讥笑迅速退潮,散见媒体的批评观点也不约而同采取了平和温婉的立场。对于又一部令人心生疑窦的古装商业巨制,人们之所以表现出此前罕见的宽容和赞许,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同为“大片”的《墨攻》,展示了影片主创者对于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对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对于电影本身的诚意。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诚意,它体现为细腻而饱满的叙事、生动可感的细节、质朴流畅的镜语,也体现为对中国式文化命题的探求愿望和形象阐释——而这样一种诚意,正是《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极度稀缺的文化品质。我们看到的《墨攻》,不再是古代(伪古代)服饰珍宝和宫廷建筑风格的展览会,不再是色块杂陈、意蕴模糊的印象派油画。裹着一层历史“画皮”的“人”,终于回到了“历史的现场”,终于从缥缈无边的宫廷返归了生气腾腾的大地,终于有了我们能够为之感喟、为之动容的性情,也终于开始演绎尽管疏远现实却不乏人间烟火的故事。



迄今为止,“古装加武侠”可以说是中国商业大片的唯一模式。张艺谋接受《东方时空》采访时,曾有过这样的表述:“问题(为什么中国商业大片只有这样一种模式?作者注)其实回答非常简单,就是海外市场。因为今天的中国商业大片光靠国内市场断然是要赔钱的,而且赔死你。因为海外这些市场、这些片商他只认这个类型,其它他不认。他不敢买,或者他不敢高价买。”话虽直白,却是绕不开的“硬道理”。换一个角度,即使避开产业语境不提,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历史/武侠片也有其异常广阔的艺术表现与文化阐释的空间。中华文明的悠久与神秘,充分迎合了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他者”想象;而中国历史之波澜壮阔、恢弘邃远,更为电影人的银幕书写供给着源源不竭的文化滋养——在这里,产业经营与文化传承可以兼而美之,本是皆大欢喜之事。这样一来,既然问题不是出在历史/武侠这一类型本身,《墨攻》之前的中国“大片”,其病因又究竟在哪里?

其一,曲解“大片”之“大”。严格地说,“大片”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产业语境下的说法,同大投入、大收益、大明星、大场面等有与生俱来的干系,其目的自然是将电影产品的终端消费市场“做大做强”。问题在于,“大片”制作者常常不自觉地将一味求大的产业思维嫁接到创作观念中来——主题建构上,动辄追求“天下和平”,动辄阐释“太极”、“无极”哲学;在影像艺术的本体层面,更是将声、色、光、影及一切可以调用的形式元素渲染到极致——由表及里,从内容到形式,可谓无所不大、无所不用其极。这一类名副其实的“大片”,气魄之雄健和匠心之机巧固然令人称奇,可盲目求全、求大、求奇所导致的人性稀薄、情节苍白、内蕴空乏的症结更其触目惊心。归结于“大”的蛊惑,“大片”决绝地摈弃关乎人性、人情的入微体察,僭越人世、人生的常理与常态,以美学的暴力耽迷于表象化的影像书写,创造了一种“悬空”式文本形态:要么削平意义景深,要么将玄奥的哲理无限抽象,让人感觉不到生命的疼痛、人性的昭示和灵魂的呼吸,有的只是大而泛之的符号堆砌。

凌空蹈虚、以“大”为美的创作理念,甚至表现在影片人物的命名上。“昆仑”、“光明”、“倾城”,“无名”、“残剑”、“飞雪”一类矫情而空洞的语词,牵强地附会着某种自以为是的象征意味;它们和它们在文本中所附着的人物一样,具有意义指向上的不及物性,几乎要丧失与一切确定性事物的关联,从而沦为伊格尔顿所说的“漂浮的能指”。倘若更苛刻一些,“大片”不同程度显现出来的对“大”的僵化理解,是一种浮躁虚华的幼稚病。对于这一类文化症候,鲁迅先生早有鞭辟入里的阐述——“唐朝人早就知道,穷措大想做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有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打,打’,‘杀,杀’,听去诚然是英勇的,但不过是一面鼓。”

其二,虚妄的伪历史书写。对“历史”的热衷,是多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类型共谋的结果。历史题材有效回避了对现实矛盾和权力冲突的直接表述,暗合了意识形态的规定性;与此同时,“历史”本身的假定性为艺术虚构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能最大限度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和观赏欲望。中国影视的历史叙事热潮,正是催生于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耐人寻味的是:纵观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华语大片”,却不约而同表达了“历史”意义上的“去中国化”趋向,即仅仅是假托“历史”之名,其书写和承载的“历史”都不同程度疏远甚至扭曲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本质面貌。

《英雄》试图在臆想中塑造合乎历史目的论的“英雄”主体,从而以个人体验和理想化的方式完成对历史的重新建构。影片彰显的宏大叙事理念和明晰的话语所指,包裹着强权膜拜、漠视人道、犬儒主义一类的反现代性思想内核;在对经典化的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恣意篡改的同时,又传达不出任何戏拟和解构的深层文化意味——唯一成就的,只是张艺谋一次天马行空的伪历史想象。《十面埋伏》更是斩断了历史的指向性,根本拒绝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反思性叙事的可能。这个仅余肉欲气息的“故事”,可以被凭空嫁接到所谓的“唐大中十三年”,也可以发生在许文强、冯程程、丁力时代的上海滩,抑或公元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回龙观。一部古装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真正的缺席。历史终结之处,仅仅是眩目的光影,是纯粹到极致的男女欢爱。陈凯歌的三年心血之作《无极》,旨在探询“虚幻历史中的真实时间,梦影世界中的永恒命题”,追求的是《哈里•波特》、《指环王》式的奇幻风格。结合影片实际来看,《无极》的“奇幻”陷入了在艰深玄奥的文化命题和泛娱乐化的叙事策略之间顾此失彼的难堪之境,最终沦为抽象文化符号(从内涵思想到外部影像)的蒙太奇展示,从根本上取缔了历史与现实的所指。《无极》讲述的故事,更符合超现实的虚拟网络游戏:它在“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同时,也模糊或者说抹煞了文化的民族标识。较之上述三部影片,《夜宴》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对“历史”的书写应该说更为充分,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前者直接摹写的是《哈姆雷特》,它所包蕴的历史感和人文精神不是“中国式”的,而是属于莎士比亚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后者改编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话剧名篇《雷雨》,尽管生搬硬套了一个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探讨的命题却依然是“去中国化”、“去历史化”的。影片在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核上承袭了原著的欧化色彩和现代意味,揭示的是人类恒久的生存困境,并且从中可以窥见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与报应观。



作为一部古装华语电影,《墨攻》最为可贵之处,在于选择了充满诚意的方式来书写和阐释中国的历史文化。历史感并非要从确定性的史实中来,尽管《墨攻》的故事不可考,但这部影片从外在的情节设置到内在的精神气韵都是中国化、民族化的,让人掂量得到厚重的历史质感。一位墨者、一座孤城——小切口有大气象,小叙事见大历史——烙下的是鲜明而又不可替代的中国文化印记。

“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先秦墨学,作为与儒学相提并论的思想流派,曾横议天下,盛极一时。墨家以“贵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集中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治世之道。墨者革离,在影片中就是作为墨家学说传道者和身体力行者出现的。从反思战争的“非攻”到善待异族奴隶的“兼爱”,从不拘一格任用弓箭手子团的“尚贤”到安睡马厩的“尚俭”……革离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者在文化理念上高度吻合,而革离本人也成为了墨家前期思想的形象代言。影片有关“墨家军”和墨者守城的情节,同样有其确凿的历史渊源。从《墨子》一书和当时的许多著作中可以得知:墨家的确有一个准军事化的严密社团,其首领被称为“钜子”,对社团其他成员操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墨子本人即该团体的第一位“钜子”。《墨子》多次论及防御战争的武器和战术,《淮南子》更是对“墨子服役者”有过“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描述,可见墨家的确具有某种武士组织的性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墨子及其追随者虽然大多来自游侠,但与其他以“雇佣兵”身份出现、为不同“雇主”卖命的游侠不同,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主要是为防御性战争效力。《墨子•公输》里就记载了一个墨子为了让宋国免受楚国入侵而组织防御的故事。由上可见,革离“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的游侠精神,热衷守城的抱负和擅于守城的技艺,与其墨者的身份与情怀也一脉相承。影片里有一个颇富意味的细节,梁国太子适问革离:如果赵国被攻打,是否愿意同样去守城?革离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混淆了价值立场、令人困惑的回答。然而对恪守墨学的革离来说,这只不过是其处世、治世理念的自然表达。在这里,墨者“兼爱”、“尚同”思想的理想化情结及其有悖世情人情之处,从正反两个侧面诠释了墨家学说真实而发人深省的历史境遇。

墨者革离,自始至终身处理想与现实的剧烈矛盾之中。他主张“兼爱”却不敢爱,连自己爱的人都无法拯救;他提倡“非攻”却无法避免杀伐,最终还反过来攻陷了被赵军占领的梁城;他来到梁城,是怀着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善意,可事实上是他亲手将梁城的军士百姓卷入了一场血腥的杀戮之中……我们于是不得不寻思:在“爱人”、“利人”的意义上,革离的到来对梁城来说究竟是福是祸?革离的悲剧在于,用异己化的手段来实践自己信奉的思想。他守城的目的是非攻与和平,可守城的方式和结局却都是攻伐和战乱。片名“墨攻”也彰显着类似的逻辑悖论。“墨攻”——“墨者攻略”或“非攻之攻”——对立的语义包含了浓郁的思辩意味:以“非攻”为宗旨的“攻”,本质上还属不属于“非攻”的范畴?如果必须通过“攻”来实现“非攻”,那么墨学的逻辑起点到底是“攻”还是“非攻”?说到底,《墨攻》中先秦墨者的困境,归结于太过理想化的墨家学说。“兼爱非攻”纯粹是一种主观愿景,源自对社会现实的理想主义批判,也严重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现实。在弱肉强食的战乱年代,混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推行“天下兼相爱”的偏执理想,虽然迎合了一己的浪漫主义憧憬,却与人情、世情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多有龃龉。对此,《墨子•兼爱中》里的“今天下之士君子”有过中肯的评价:“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而荀子批评墨子“私忧过计”,也大抵是这个道理。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使然,墨家思想由失望逐渐走向了失落乃至偏激失范。墨子身后,墨家大致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趋于思维规律的冷门研究,成为先秦明辩思潮的重镇(即胡适所说的“科学—哲学的墨学”);后期墨家在建立知识论和逻辑方面的努力,在古代中国的诸多学说中可谓首屈一指。另一派则是以激烈的非体制行为来推行墨子思想(即胡适所说的“宗教的墨学”),承传了墨家任侠精神与尚武传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是哪一派,都没有很好地践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墨学精义,且与“兼相爱交相利”描绘的理想图景相去甚远。这一历史情形,不禁从另一个角度映证了墨家学说超脱于现实的乌托邦色彩。在《墨攻》的结尾,编导融入了对墨者命运的叹惋:革离领着一群孤儿不无悲怆地远走他方,可放眼硝烟滚滚的茫茫天下,哪里又寻得到和平理想的乐土呢?

承上所述,《墨攻》不仅生动地阐释了先秦墨学,塑造了墨者的丰满历史形象,而且提供了对墨学悲剧性生存处境的深入反思。更可贵的是,历史的厚度、思考的深度缝合到影片的产业语境之中,展现了将本土话语、历史话语同娱乐/商业话语三者合一的努力。在我看来,上溯中华文化、激扬民族气象的《墨攻》,堪称严格意义上的首部“中国式”大片。尽管它在叙事上仍存有若干纰漏,远远谈不上完美,但它给喧哗与困顿中的华语电影将带来意义深远的启示。以《墨攻》为起点,中国商业大片制作有望终结躁动、迷惘、浮华的“青春期”,走向质朴、稳健与成熟,迎来历史性的转机。(梁振华)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8:56:23 | 只看该作者
《上海周末》:刘德华与范冰冰的爱情让我深呼吸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5:00 上海周末


《墨攻》海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赵国攻打燕国,途经梁城,梁城无力抵抗,攻破只有四千兵力的梁城对于赵国十万大军而言只是探囊取物,然而墨家智者革离的出现却拯救了整个梁城。《墨攻》 故事总体还是很有看头的,情节跌宕起伏,层层叠进并无拖沓。虽然影片在解释墨家的这一观点时并没有解释清楚,有时蕴涵墨家思想的教条式的对话,刻板晦涩的语句,让人看的一头雾水,但是整部电影中出现了许多细节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刘德华与范冰冰(blog)的爱情让人深呼吸。




  



  如梁城中企图逃亡的几个民众,很有战争的紧迫感,让人体会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伤害。“战争之中没有胜利者”,也很好地展示了墨家的思想。逸悦和革离的爱情设计的十分有趣。开始逸悦就对革离很关注,到马棚去看望革离,给革离送草鞋,和革离一起去赵国驻营打探……这一点一滴的进展,一开始的时候只是好奇,到后来则演变成爱情,也为接下来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还记得面对着万丈悬崖,背对着众多赵军,逸悦勇敢的跳下悬崖,革离也纵身跟随,在奔腾的河水里将逸悦救起;还记得逸悦向革离表达爱意,她总是那么勇敢,然而革离却由于心中“兼爱”放弃了对逸悦的感情;还记得逸悦被梁王割吼,痛苦的发不出声音,心中却仍然喊着革离的名字,渴望得到有关爱人生死的信息;还记得隔离打回梁城,放下身上的重担,第一个要救的就是自己心爱的女人——逸悦,然而苦苦寻觅却听不到爱人的回应,苦苦寻找却寻不到爱人的身影,当革离终于在冰冷的地下牢狱发现了逸悦,逸悦却也和那狱中的水一样的冰冷,永远的停止了呼吸……这一幕幕感人的细节造就了革离和逸悦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个悲剧,我想起了泰戈尔的诗: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当观众为这些缠绵温婉的细节动容时,电影中也不乏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墨攻》中的战争场面以壮观的画面,恢宏的气势,浩大的军队阵容使人耳目一新。战场上战士的厮杀声,方阵前进的脚步声,数百万支弓箭的射击声……震撼的声效又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整部影片的战争刻画简直是一种画面与声音的享受!

  看完《墨攻》,在回味电影中的感人情节和震撼场面的同时,我也有了一次思想上的深度的思索,关于爱的理解,关于胜利的定义,关于人生的思考……

  总之,《墨攻》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让我们在感受着这部影片的同时,期待着下一部有着中国本土思想的大片的上映吧。(梁晶/文)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8:57:0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15:3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