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6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思想库概念及起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0 03:5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思想库概念及起源
近年来, 美国思想库的研究逐渐引起中国学者,尤其是从事政策调研人员的关注, 相关著作和文章也在断断续续出版。但总体看来, 仍然缺乏完整、系统的研究而由于缺乏与美国各主要思想库直接接触的第一感觉, 现有的研究成果似乎并不能完全反应当前美国思想库的面貌。本文试图从思想库的概念与起源人手, 对美国思想库做一些介绍。
一、思想库的概念
一“ 思想库” 一词的缘起。“ 思想库”, 又称“ 智库” 、“ 脑库” , 顾名思义, 就是储备和提供思想的“ 仓库” 。该词是美国人的发明, 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 是个纯军事术语, 用以指称战争期间美军讨论战略和作战计划的保密室类似作战参谋部。二战结束后, “ 思想库”一词开始被用于军工企业中的研究与发展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ctions ),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研究发展部。20世纪50年代, 该部成为独立实体, 仍以研究与发展为名, 将两个英文单词复合而为RAND,即是人所共知的兰德公司。①因此, 人们普遍认为兰德公司是第一个被称为“ 思想库” 的研究机构这也是它享誉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此, 思想库的概念逐渐为人所知。② 10世纪60年代, 现在意义上的思想库概念开始作为专用词汇而流行,泛指一切进行未来规划性研究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非政府研究机构, 包括二战前建立的从事国际关系和战略问题研究的准学院式研究机构, 诸如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捐赠基金会等。70年代, 思想库已经成为西方政治生活中人所共知的概念, 不过其涵盖范围已不仅仅是从事战略、军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 而是把研究当代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机构也划归其中。
二关于思想库概念的不同观点。思想库的概念在美国普及以后, 欧洲、日本也逐渐兴建了各式各样的思想库, 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模仿西方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库。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共有各类思想库近5000家。但是, 各国关于思想库的概念不尽相同。在美欧多数国家, 思想库一般指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甚至大学)之外、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非赢利性学术机构, 隶属政府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院系是被排除在思想库范畴之外的。但这一定位显然不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中, 思想库的定义较之美国更具弹性, 大体上只要是从事政策性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的研究机构都可被称为思想库。因此, 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隶属于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 往往也被称为“ 中国的思想库” 。对此, 美国学者大体接受, 比如有学者就经常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与美国的兰德公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相类比。就美国而言, 据统计, 二战前全美仅有20来个思想库到20世纪80年代末, 私立的及附属于大学的思想库瓤升至1200多个;至20世纪末, 这一数字达到了1600之多。③但有意思的是, 至今人们对思想库的概念仍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 美国一些大型工具书也少有对思想库进行专门解释者。学者们倒是见仁见智, 提出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思想库应专指拥有大量资金和大批高层次学者, 从事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重大问题研究的组织, 如布鲁金斯学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不过有人质疑说, 按此标准,全美真正称得上是思想库的只有一、二十家机构, 显然不符合实际。因此多数学者不同意这样的定义。
另一种观点截然相反, 认为美国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库不是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这样的大型研究机构, 而是那些有10来个研究人员和职员、几十万美元年度预算的小型研究机构。因为这类机构占了美国政策研究机构的80%。①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 美国根本没有典型意义上的思想库。有人甚至说“ 什么是思想库只有等我看到以后才知道。”确实, 美国的政策研究机构中,小的如进步政策研究所, 仅几个职员, 主要依靠大学教授做研究, 撰写一些其能出版的政策报告中等规模的如凯托研究所, 只有十几个坐办公室的研究人员大的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 拥有100多个研究人员还有超大的如兰德公司, 拥有近千人。其各自的年度预算也有天壤之别, 既有不足20万美元的微型咨询机构, 也有拥有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年度预算的重要智囊机构(如传统基金会)。此外, 在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体现、思想倾向以及研究机构的隶属关系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有些机构附属于大学的某个系或学院(如乔治• 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下属的西格尔中心、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高级国际关系学院), 其办公设备、研究人员乃至资金多依赖学校有的则主要靠企业家捐赠(如卡内基和平捐赠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有的主要靠政府合同如兰德公司、赫德森研究所)生存。对这些不一而足的研究机构用同样一个词“ 思想库”来概括,的确难免以偏概全。
除此之外, 也有人从精英政治和多元政治角度给思想库下定义。如美国思想库研究专家约翰, 索拉马(John solama)、威廉• 达姆霍夫(William Domhoff)、托马斯• 戴伊”(Thomas Dye) 场等认为, 思想库是专为大企业、大公司精英人物的经济、政治利益服务的组织。他们的基本理由是, 美国思想库的资金大多来自百万富翁的捐赠, 董事会成员多是大公司老板, 重要职位也基本由离任高官担任, 因此其研究成果必然反映这些精英人物的意见。②长期以来, 中国学者也基本持此种观点, 认为美国思想库受财团和不同利益集团控制, 是大资本家、大财团等统治集团的代言人。③
与此相对立的看法认为, 思想库在美国的兴起及迅猛发展, 恰恰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反映。思想库扮演着“ 第四权力” 的作用,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代表统治集团意志的当权者的政策走向思想库类别的繁多, 说明美国多元政治的良性发展, 这种多元政治不是精英利益的产物, 而恰恰是普通民众利益的集中体现。
为了免于这种争执, 部分美国学者干脆就认为,思想库不是相对政府的“ 第四权力”,它们本身就是政府决策圈的有机组成部分, 职能就是对某类专门知识进行深人研究, 在关键时刻满足政府之需, 其研究人员因而必须具备随时听从政府召唤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④
‘三思想库与利益集团。定义思想库的另一难点, 在于思想库与其他非政府组织如基金会、贸易团体、经济文化交流组织、利益集团如何区分。有些思想库直接就以基金会为名, 如卡内基和平捐助基金会、传统基金会等, 但却是十足的研究机构, 与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以投资、捐赠、资助为目的的政府和私人组织明显不同。
思想库与利益集团之间的界限相对较难划分。应该说, 思想库与利益集团都以最终影响政府决策为目的—思想库要想扩大自己的影响, 必须像利益集团那样善于向政府部门兜售自己的政策主张而利益集团要想真正对政府施加影响, 也必须像思想库那样对所要游说的问题进行深人研究。因此,思想库与利益集团之间越来越呈现出相互靠近的势头, 二者确实不易分辨。
但是, 思想库与利益集团毕竟是两类不同的非政府组织, 二者之间存在着重大区别。首先, 与利益集团不一样, 思想库不代表某一特定选民说话。比如, 传统基金会在原则上和理念上一贯支持美国人有拥有私人枪支的权利, 但仅只流于政策主张, 并不代表美国持枪者这一特定人群。后者的代言人是美全国枪支协会(NRA), 它的主要任务则是直接对政府施加压力, 为枪支持有者谋利益, 是个典型的利益集团。其次, 利益集团的主要目的不是促进社会科学研究, 而是确保当选的领导人执行与其利益一致的政策。因此他们对当选人以资金捐赠相支持, 以寻求回报为目的。相反, 思想库只是就当前政策进行辩论和讨论, 提供建议。根据法律, 它们不得对政府官员或某一政党提供经济、财政上的支持。
四 究竟如何定义思想库。根据上述内容和观点, 一个机构所以被称为思想库, 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从事政策研究。所谓政策研究包括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公共政策)两个方面, 大到国家安全战略、对外战略、政府改革纲领, 小到导弹技术、对某国家或地区的援助等, 都在其中。政策研究主要相对纯学术研究而言, 简单讲来, 政策研究的目的不是象牙塔内的深度学术研究, 而是实用性、时效性、对策性强的经世致用式研究既鼓励学者个人的价值实现, 更强调集体合作式研究。研究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研究的视角可以追根溯源, 但最终目的是服务现实。
2、以影响政府的政策选择为目标。所谓政府既包括联邦政府, 也包括州及地方政府。在美国, 大约有上千个思想库是为地方政府服务的。为了达到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 思想库的产品往往既讲深度, 更讲速度既搞大部头著作, 更追求短小精悍的政策性报告既注重产品的创作, 更重视成果的推销。是否有新的思想、是否有合理的对策建议、能否有效地推销出去, 被视为一个思想库能否成功的“ 三大法宝” 。20世纪90年代后, 一些思想库不再专为政府提供建议, 而是求助于利益集团和政治行动委员会, 通过他们对政府施加压力, 间接实现自己的目的。
3、非赢利。所谓非赢利, 一方面指研究机构的宗旨不是为了赚钱、获利, 另一方面指研究产品不直接转化为财富。这一特点正是思想库能够在美国立足并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为它相对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过, 现在虽然几乎所有思想库都标榜自己的“ 非赢利” 特征, 但实际上均有不同渠道的资金来源, “ 利”可谓不“ 赢” 自来同时,研究成果一旦被政府采纳或研究人员一朝“ 登堂人室”变成政府官员, 其潜在的、隐形的“ 利” 可能远大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正因如此, 一些大学教授也不甘寂寞, 选择在某一或几个思想库中做编外研究人员, 指望获取在校园里难以得到的“ 利” 。
4、独立性。即独立于公司、政府、利益集团。实际上, 美国几乎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思想库都有某种背景, 或者政府背景, 如兰德公司、进步政策研究所等或者国会背景, 如威尔逊中心或者党派色彩浓厚, 如传统基金会或者与军方关系密切, 如大西洋理事会、史汀生研究中心。但是, 在形式上多数思想库仍然把持“ 独善其身” 的最后屏障。由此, 思想库的概念也就逐渐清晰了, 即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直接或间接服务政府为目的、非赢利的独立研究机构。从成立时间看, 有早有晚从人员构成看, 有大有小从资金来源看, 有多有少从思想倾向看, 有自由有保守从职能性质看, 有政府合同型、有政策鼓吹型等。
二、美国思想库的起源
由于对思想库概念的理解不一致, 导致人们自然对其起源也观点纷陈。大概说来, 起码有近10种不同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 19世纪初期说” 、“ 19世纪中后期说” 、“ 20世纪初期说”等几种说法。
一,19世纪初期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思想库研究专家保罗•迪克森(Paul Dickson)。他于1970年出版了美国最早的全面研究思想库的同名专著《思想库》一书。书中认为, 早在19世纪20年代, 向政府提供建议的所谓思想库即开始在美国出现。他的证据是1832年, 当时的财政部长为解决汽船上的蒸汽锅炉问题, 与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Franklin Institute of Philadelphia)签订委托研究合同,开了政府利用研究机构解决公共问题的先河。①此后, 类似这种政府求助于外界“ 智库” 的情况越来越多, 渐成趋势。迪克森据此认为, 19世纪30年代可被视为美国思想库的起点。
但迪克森的提法在美国不被广泛接受, 主要原因是他的观点过于牵强, 经不起推敲。批评者认为,如果按照他关于思想库就是政府为解决各种问题所求助的对象的定义, 富兰克林研究所显然不是第一个类似机构, 一些具有同样职能的教育机构在1832年前早已存在, 如著名的哈佛大学1636年、耶鲁大学1701年、普林斯顿大学1746年、哥伦比亚大学1754年、布朗大学1764年等。可以设想,政府官员早已在求助于学者本人或他们所隶属的部门。换句话说, 学者与政府官员一起讨论公共政策(有时在大学校园, 有时则在国会办公室)的历史已经超过200年。但这种彼此间的交流并不能视为今天意义上的思想库的起源。因为, 和17和18世纪的学术机构明显没有把自己作为特殊组织或学会中的成员, 而是与同事、政府领导人共享其观点及见解。只是它们的运作表现出许多与现代思想库功能相同的特点, 这样才导致有些学者错误地认为思想库与学术机构建立时间一致。至于有学者指出, 古代西方为亚历山大大帝出谋划策的亚里士多德、古代中国服务于帝王将相的幕僚均可视为今天思想库的鼻祖, 这类观点更是让人哑然。
迪克森认为, 发展、提炼、传播思想并非自富兰克林研究所开始, 可以追溯到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之时。但正如迪克森的许多后续研究表明, 他仅仅是关注了思想库的历史进化, 而没有对诸如兰德公司、城市研究所等著名研究中心进行仔细研究。尽管很难确切地说, 哪个组织、学会、政治运动团体就是第一个思想库, 但有可能阐明哪些组织是诸如布鲁金斯学会、外交关系委员会等受关注思想库的雏型。
二 19世纪中后期说。在迪克森完成了美国思想库综合研究20年后, 另一位历史学家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从实证研究着手, 对思想库的起源提供了很多翔实的资料性论证。史密斯同意迪克森的观点, 认为当代思想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他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库起源于美国内战结束个6月后, 即1865年, 而不是1832年。当时, 在美国社会科学促进协会(美国社会科学协会的前身)赞助下, 约100名作家、记者、教育工作者、科学家聚集在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 商讨如何尽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该州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根据史密斯的说法, 这次聚会使“ 知识界开始认识到共享知识所带来的好处” ①, 由此开始自觉地组织专门的机构, 从事研讨和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次年, 这批与会代表成立了专门的组织, 宗旨是“ 为社会改革进行调查、咨询、游说” 。该组织要求会员不仅要思索如何推进社会改革, 提高社会学家的职业水准, 还要扩大他们的影响。这些宗旨与今天思想库的某种功能颇为相近。更重要的是, 在美国社会科学协会的带动下, 一系列国家级的专业化机构纷纷得以建立, 如美国历史学会1854年、美国经济学会1885年等等。这些专业化机构的建立, 使政府官员与学者、政策分析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三 20世纪初期说。对于史密斯的观点, 美国另一位专门研究政策精英的专家威廉• 多姆霍夫(William Domhoff)提出了疑义。他承认, 专业化机构或专业学会的成立使社会科学家之间的联系、他们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联系都大为加强, 但这种关系还不能与现在意义的思想库之功能相提并论。根据他的研究, 1900年成立的全国市民联盟(National Civic Federation, 前身是1849年成立的芝加哥市民联盟)才真正称得上是与政府决策体系有正式联系并可对其施加影响的研究机构。该联盟成员包括金融界、劳工界、学术界的领导人, 下设数个常设委员会, 经常就当时市民最为关心的市政腐败、竞选欺骗、投票人登记等政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撰写报告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其运作方式已非常接近现时的思想库。
在全国市民联盟之后, 一批类似机构也纷纷效法, 如1904年由当时极富盛名的经济学家理查德•伊利和约翰•R•卡门斯联合创办的工业研究局(Bureau of Industrial Research) , 不仅寻求富豪们的资助,而且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研究, 直接对政府的决策产生着影响。其主要成果《美国工业社会的记录史》至今仍是了解美国产业、社会、劳资关系的经典著作, 堪称美国思想库的雏形。
另一位美国思想库研究专家詹姆斯•G• 迈克甘则倾向于将1916年成立的政府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的前身)视为现代思想库的起源, 因为它是第一个专门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独立组织。①
在上述几种说法中, 20世纪初期说相对而言被更多人认可, 也更为贴切。不过即使如此, 对究竟哪个组织才是“ 第一个”思想库仍然众说纷纭。“ 20世纪初期说”之所以被广泛认同, 恰恰是因为这一时期有一批相关组织机构应运而生, 而且组织结构、运作模式、研究领域大体相同。它们与现代人们所理解的思想库一样, 开始主要依赖公共团体和私人的捐赠来生存开始由从事与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转向直接从事政府政策研究。同时, 卡门斯等人此时已深刻意识到, 他所组织的机构不是一个偶尔附带给政府提点建议的学术团体, 而是一个要随时为政府提出政策建议的专门机构。凡此表明, 经过长达百年的政界与学界的互动, 在20世纪初期美国终于诞生了一类主要就是服务政府的特殊研究机构, 这即今日思想库的前身。
这一时期思想库之所以应运而生, 归因于美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方面, 此时的美国正经历从自由
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大转轨的“ 大变动时期” ,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 美国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掀起了著名的“ 进步运动” 。政府一改立国以来少干预经济生活、社会问题的传统, 开始加强国家干预,强调政府的功能和作用。为此, 需要一批有组织、固定化的智囊机构为其出谋献策, 以顺利渡过转型期,保证美国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长治久安。同时,这一时期的美国从经济意义上讲已超过英国, 跃升为全球第一。实力的增强使美国政要(如威尔逊、老罗斯福)开始寻求在国际舞台上施展大国抱负, 因此开始有限改变华盛顿确立的孤立主义外交路线,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一战的爆发及美国所扮演的角色, 更增强了美国政治家们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著名的胡佛研究所就是一战直接催生的)。在这种背景下, 一批服务于美国新的全球角色的思想库纷纷出现。而知识分子和各类社会活动家也纷纷走出象牙塔, 标榜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 开始寻求“ 经世致用” , 由此形成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和机构建立的历史高峰。思想库的出现, 正是这一浪潮掀起的波澜同时,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富甲天下的大企业家、大财团。发家致富后的垄断资本家们, 或者想借研究机构之手影响政府政策, 或者想花钱买“ 心理平安” , 因此一系列所谓慈善机构、基金会、捐赠会等冒了出来, 比较有名的如卡内基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基金会的大量捐赠资金保证了服务于政策研究的思想库的稳定性, 学者们广泛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构成了思想库的基础, 政府的需求则为思想库的存在提供了理由。
因此, 美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思想库就在20世纪头20年间应运而生。其中比较著名并在以后的历史中发挥重要影响的, 有拉塞尔• 塞奇基金1907年、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1910年、政府研究所1916年、胡佛研究所1919年、对外关系委员会1921年等等。
加拿大专门研究美国思想库的学者唐纳德• 艾伯尔森在评论美国这一时期思想库的兴起时说“ 这些机构在不同寻常的环境中诞生, 但都意在鼓励学者调查社会、经济、政治问题。这些机构吸引了政治信念各异的政策专家, 但他们努力使其不变成意识形态的战场。学者本人有时会明显支持或反对政府的政策, 但这些机构的首要目标不是介人决策过程,而是作为一个提供政策专才的渠道。学者的建议转化为实际立法及可执行计划,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与政府官员联系的密切程度。’, ②
这正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思想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3-24 22:28:1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文章有深度,喜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6-18 18:20:54 | 只看该作者
很深刻,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6-29 20:22:11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呀?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7-18 16:48:13 | 只看该作者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9-16 19:32:5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中国和美国好像的
中国有官僚地主  美国是律师经营农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10-22 10:26:01 | 只看该作者
guanzh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11-6 16:17:19 | 只看该作者
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11-7 03:59:18 | 只看该作者
智库,原来中国古代都有,原来的军师,幕僚,但是一直处于“被限制”的状态
中国几千年传下来明哲保身,以及做官的“官本位”思想,所以如何能一下子从文化思维上挣脱出来
文化决定思维,这么多年的文化积淀,如何能连根拔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1-27 17:19:59 | 只看该作者
思想库总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23:5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