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分析:我国外贸进出口走势如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6 19:1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周英峰 章利新)海关总署13日发布的数字显示,2008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经济专家表示,进出口增幅虽然继续下滑,但好于预期。
    在连续10个月保持15%以上稳定增长后,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在去年11月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出现自2001年10月份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月度出口、进口增速则出现1998年10月来的首次“双下降”(春节影响的月份除外)。
    与11月相比,12月份的进出口总值、出口值和进口值的月度增幅继续下滑,分别放慢2.1个、0.6个和3.4个百分点。
    社科院财贸所对外贸易室主任冯雷对记者表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外部需求进一步减少,不利影响在外贸进出口上会逐渐显现,这种趋势是可以预见的,但形势并不一定如想像的那么可怕。”
    受金融危机影响,亚洲地区如韩国等地近期出口均出现大幅下滑。我国出口虽然连续两个月同比负增长,但下降的幅度仍控制在3个百分点内。
    “我国出口的下降幅度好于预期,是由于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对路的措施,也是由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和经济结构决定的,我国和欧美国家的产品互补性比较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张军生说。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形势,我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上调出口退税、放松信贷、取消或降低关税等措施,特别是连续四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以扶持外贸企业,稳定外部需求。
    统计数字表明,鼓励出口的政策已开始显现效果。12月份,政策调整涉及的商品整体出口同比增长4.8%,占全部出口总值的比重由前11个月的45.8%升至49%。其中,服装、塑料制品、箱包和灯具出口均表现为加速增长。
    冯雷说,我国出口产业已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出口产品也具备较明显的市场竞争力,国际市场需求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当前,需要发挥好自身优势,更需要抓住危机中蕴藏的机遇。
    从去年年内四度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政策看,尽管外贸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但我国政策调整的背后始终贯穿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外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
    去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了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的7项措施,其中在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方面,明确提出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并强调要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我国不少外贸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不过,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外部需求仍在缩减,今年上半年进出口预计仍处于下滑态势,下半年如果国际经济止跌回稳才能明显好转。”张军生分析认为。
    海关总署4日发布的分析报告也指出,国外需求的萎缩已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强约束,出口规模将继续呈现下降态势。而国外订单的减少将影响加工贸易进口需求,加上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大幅跳水,国内经济增长的回落,进口跌幅在短期内将显著高于出口。预计今年进出口下滑的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全年增速可能放缓至5%左右。
    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从去年初提出“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到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正试图通过稳定外贸来避免经济增速放缓过快。
    张军生表示,目前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力度已经很大,对外贸的影响也正在逐渐显现。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内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我国经过30年发展已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内市场纵深也比较大,尽管进出口可能还会下滑甚至负增长,但我国有应对危机的能力,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冯雷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08:4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