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企逐步加入保障房建设大军,在加快9000亿元保障房计划落实的同时,也给在变革中的房地产市场竞争格局带来新一轮冲击。
1月6日,中冶集团旗下的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冶科工”)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签署了总额35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信贷合作协议。此次一单落下,即占未来三年整个保障房计划总额度的0.4%。而在此前的2008年年初,中冶科工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100亿元保障性住房授信。据了解,此次350亿元仅为年度授信,未来银行还可能视市场开发情况扩大授信额度。
“落实民生安居工程,履行社会责任是央企责无旁贷的义务。此次联手4大银行也标志着公司在保障房开发建设上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冶集团掌舵人、中冶科工总裁沈鹤庭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撬动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是9000亿计划落实的关键。中冶科工的‘政府、企业、银行’三方互保开发模式,是一个有效解决保障资金不足的思路。”一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员如此评价。
三方互保开发模式
“能取得银行的信贷支持,除公司本身作为央企的优势外,更主要是公司创造的保障房开发模式找准了地方政府、银行以及企业自身利益的平衡点。”沈鹤庭说。
中冶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宝旭对记者表示,在这个“三角”互保合作模式中,地方政府作为保障房建设的主体之一,除负责保障房建设用地的拆迁外,还需出具一份保障房回购担保;而中冶科工则在投入30%自有资金启动项目后,凭借回购担保就可获得银行剩余资金的支持。
“国务院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后,银行也有落实国家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支持力度的需要,但风险控制是信贷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冶模式则很好地保证了资金安全。”出席签约仪式的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郭浩达表示。
“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和项目资金的封闭运作,使公司的开发模式处于零风险状态,切实兼顾了银行利益。”侯宝旭说。
事实上,早在去年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保障房建设银企合作探索以来,中冶科工旗下中冶置业开发的南京河西莲花村项目就成为“中冶模式”的试点。南京河西莲花村项目投资27亿元,包含约9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55万余平方米的限价房。该项目面世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和南京市政府的高度评价,也成为中冶科工向全国大举复制的样本。
“目前地方政府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热情也在逐渐加温,公司与多个地方政府已经达成了初步协议。”侯宝旭透露。据了解,中冶科工在天津、唐山、太原、银川、成都等地的保障房项目都在积极筹备中,其中唐山项目已开工建设。
央企抢占保障房市场份额
中冶集团虽是全球500强企业,但其旗下地产业务无论对于集团的贡献还是其在行业的影响力,尚处成长期。此番借助政策优势,中冶地产业务也确立了未来长期的发展战略,即以保障房、商业地产和少量高端地产三架马车驱动。
“虽然保障房只有3%~4%的利润,但市场需求比较大,通过扩大规模,企业也能取得长期平稳的回报。”沈鹤庭说。
据沈鹤庭介绍,目前地产业务在集团资产的占比约为5%左右,其利润率也在6%~7%左右,但地产业务在集团利润贡献率中呈逐年上升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地产业务对于整个中冶集团而言,其显著功能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规模优势抢占保障房市场的背后,中冶科工将凭借设计、建造、监理等开发全流程优势切入城市运营,而这将带动中冶科工的商业地产和高端住宅业务的增长。
事实上,早在2007年中央提出民生地产的时候,保利地产等央企就率先示范,随后大批国有地产企业纷纷跟进。彼时,这些企业参建的保障房规模都比较小,但其纷纷表示看好保障房市场的前景,“试水”意图明显。
2008年10月,9000亿元保障房计划甫出,保利地产、万科、北辰实业等国企立刻表示,将加大保障房的开发。如今,中冶科工的强势加入,势必使保障房市场的竞争也渐趋激烈。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保障房在今后3年的集中释放,所占房地产市场份额日渐攀升,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的马太效应,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国有地产企业,特别是央企,在获得安居工程开发权上具有天然优势,这也使行业的竞争格局从普通住宅市场蔓延至保障房市场。而中小房企面对的局面将更加严峻,‘过冬’也将更加漫长和严酷。”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院长张永岳说。
“政府出政策,银行提供资金,再加上公司在房地产开发方面的全产业链优势,在加快保障房建设的同时,也是公司地产业务壮大的良好机遇。”沈鹤庭如是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