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严峻挑战,老百姓的生活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对中央的判断我们怎样理解?我国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此,我们邀请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姜长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中央党校研究室教授辛鸣博士,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精彩对话。
本刊编辑部:近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几个主要指标开始下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又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怎样理解中央的这一判断?
辛鸣:确实,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系列指标都呈大幅下降的趋势,困难是严重的,挑战是严峻的。在这个时候,中央作出这个判断,固然有鼓舞信心的意味在里边,更重要的是基于客观事实。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确实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
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只有先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说到底变还是没变。我个人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就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看,中国目前还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有巨大的“追赶”空间。第二,尽管中国3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是处于一个“填空”阶段。填什么空?城市化、工业化乃至新农村建设进程方兴未艾,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建设的空间还很大。第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要求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经济发展既是强大压力,也是强大的动力。
所以,不管当前面临怎样的困难,但我们经济追赶的态势没有改变,“填空”的空间没有改变,需求的刚性没有改变,这三大因素没有改变,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也就没有发生改变。
张立群: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不能仅仅依据几个数据,而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是什么,动力在哪里。
从一般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是结构变动,而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动力是非常强劲的。动力之一来自就业的不充分,城乡二元矛盾的表现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效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转移,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动力之二来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动力之三来自消费需求升级、扩大的愿望强烈。过去几十年人民群众吃穿用等物质生活的改善,直接带动食品、纺织、家电等行业的大发展,进而带动与之相关的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消费结构正面临住和行的升级,房地产、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条更长、带动力更强大。
总之,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差距、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相对空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在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会停顿下来。
本刊编辑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在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还未见底的背景下,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一判断?
姜长斌: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具体指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希望至少有五十年到七十年的和平时间”,意思是我们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搞建设。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不是个别国家的需求或愿望,而是客观存在。到了新世纪,不打仗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观念。所以,战略机遇期首先是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表明,战略机遇期不仅是国际和平环境问题,还包括国内的稳定环境。邓小平讲两句话:一是“发展是硬道理”,二是“稳定压倒一切”。
在国内外环境没有大的改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面对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克服危机的信心。信心不是唱高调,而是要看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有能力应对危机。
另外,应该看到,中央应对危机的政策反应是非常快的,反应的速度不亚于对汶川地震的反应。克服了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不是回到原来的水平上,而是达到一个新的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