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冲东北亚
——以三国权谋透视中美日大三角战略互动
赵葆珉
[摘 要]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群雄竞起、人才辈出的时代,留下的兵略与权谋可垂范百代。今日的东北亚已进入中美日三国角逐时代,中日作为中美日大三角中较弱的两方,只有在战略协作中才能维持彼此国家的生存与独立。中国应该借鉴三国历史的经典智慧,大胆推动日本国家力量的成长,促成日本摆脱美国控制,在东北亚形成稳定的战略平衡。
[关键词] 三国;中美日大三角;日本力量的成长;战略稳定
[Abstract]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s a dynamic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in Chinese history. Wisdom and lessons derived from this period can benefit the generations to come. At present, Northeast Asia is entering a new phase of three- power struggle, China, US and Japan. Japan and China, as the lesser powers of the Grand Triangle can only maintain independence and ensure survival in bilateral strategic partnership. China should draw inspiration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encourage the rebirth and the complete independence of Japan so as to recover the strategic balance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The Three Kingdoms; the Grand Triangle of China, US and Japan; the growth of Japan’s national power; strategic balance
人类生存有一些永恒不变的法则,它源于人性最隐秘的深处,这些法则主宰着国家关系。 它们就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权力观,是无数帝国兴亡的注脚。所有的文明都是同步的,它们的兴灭与延续只是在时空中错位而已。所有的时代都是当代。 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华夏文明在世界诸文明之中是唯一没有失去连续性、堪称与世长存的文明。近代西方的入侵,打断了我们的历史进程,造成了历史的断裂。我们被迫调整了思路,厌弃和排斥我们自己光辉的过去。失去道义制高点使我们在捍卫自己权力时软弱无力。要彻底恢复数个世纪以来因跌下世界权力颠峰而丧失的道德优越感,我们必须转向我们的历史,转向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处,从五千年绵长的生存史中发掘智慧,寻求制胜之道,如此才能在今日白热化的全球经济与军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割据、兵争不断的时代。严酷的生存现实将人们的生存智慧压榨至极致,留下了可垂范百代的权谋与兵略。以三国历史为背景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流传久远,脍炙人口,不仅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绝唱,其军事、政治与谋略价值也无与伦比。但这部旷世奇作却有一大难以掩饰的缺陷:罗贯中始终没有能够明确说明三国鼎立的基础。天下***为三国(当时中国的版图), 曹魏的疆域占据十分之八,吴、蜀两国各取得十分之一。 曹魏占据中原,地域辽阔、国力强大,在三国中处于强势地位;西蜀与东吴凭借天险,建立割据政权。三国鼎立的基础是吴、蜀合纵,建立战略联盟,以维持权力平衡,抗衡曹魏。国家战略的选择,以国家权力为依托,是国家意志对内外形势的本能反映,具有必然性。 历史不断重演,不断重演历史的正是人类的本性。今日东北亚的中美日大三角关系与三国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冷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日本也羽翼渐丰重新走向复兴,随着中国跨入大国的行列,东北亚进入新三国时代。东北亚是世界权力格局中唯一力量迅速成长的战略区,中美日大三角战略平衡是世界战略稳定的支柱。
三国权谋
东汉末年,吏治败坏,政治百弊丛生。公元189年,大军阀董卓窃取政权,引发关东群雄的讨伐战争,国家秩序由此走向崩溃。在群雄混战的血泊中诞生的魏、蜀、吴三国,争略攻伐,在中国历史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戏剧。曹魏在三国之中最先立国。曹操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不果而终之后,首先取得兖州,占据大河要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奉迎天子,建都许昌,夺取道义制高点,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逐渐统一北中国。曹魏政权虎踞华夏心脏地带,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东吴由孙坚建立政权,传至孙权经过三代经营,拥有优越的地缘环境,民心归附;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取得荆襄八郡(今两湖地区),后又取得西川(四川)作为政权中枢。三国鼎立至此隐然形成。
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是三国力量消长的第一大枢纽。吴、蜀联军在此地打败南下的曹魏大军,巩固了吴、蜀政权,使三国鼎立成为可能。西蜀丞相诸葛亮在隆中就预见到统一局面将要***为三国,定下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赤壁大战,吴、蜀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曹魏大军,既是形势逼迫,也是兵家权略。赤壁大战之后,曹操战败的军队退回北方,刘备取得荆襄八郡的南部(现湖南),因部属众多,难于安置,所以涉险去东吴,向孙权借取荆州北部。迫在眉睫的压力消除之后,关于吴、蜀联盟的前途,吴国政权内部展开了大讨论。周瑜认为,“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他主张将刘备软困于东吴,以免刘备集团势力坐大。周瑜三十六岁死于疆场,临死前还上书孙权,认为“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鲁肃认为,曹军虽然败退,但曹操训练水军,念念不忘报赤壁大战之仇,吴、蜀相互攻击,只能让曹魏坐收渔人之利。曹强吴弱,刘备集团覆灭,东吴也不能单独存在。他主张借土地给刘备,使刘备政权与曹魏接壤,用刘备集团的力量牵制曹军,吴、蜀合纵,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孙权果断决策,割让土地,扶植蜀汉的力量。所谓“多己之党,益秦(敌)之敌。” 助长刘备集团的力量可能造成尾大不掉的结果,留下后患,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吴大帝毅然决策,为后世外交决断确立了原则。后来西蜀灭亡,吴国也不能长久存在,证明孙权的战略决断是英明而富有远见的。
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又夺取西川作为政权中枢。孙刘两家为荆州的归属发生内讧。公元215年,东吴军队逼近荆州,刘备从成都率军驰援,导致国内防卫力量空虚。曹操乘机夺取西川的门户汉中。吴蜀联盟内部自相攻伐,为曹操统一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运。刘晔主张乘刘备远征在外攻取西川,“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 司马懿也主张乘胜消灭蜀汉政权,“刘备以诈力虏刘章,蜀人未附,而远征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 曹操的犹豫断送了成就一统华夏的机会,使吴、蜀两国逃过一劫。刘备得知曹操攻取汉中之后,立即与东吴达成妥协,分割荆州,率兵返回西川。
公元219年,刘备攻取汉中;同时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几乎从许昌迁都。蜀汉势力的扩张,引起东吴猜忌,导致东吴毁弃同盟,乘虚攻取荆州,擒斩关羽。由此酿成猇亭之战。公元222年的吴、蜀猇亭大战是三国兴衰的又一枢纽。刘备为关羽复仇,率军讨伐东吴。孙权被迫向曹魏称臣,以避免两面受敌的困境。刘晔主张进攻东吴,一举消灭吴、蜀两国。“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他同时剖析三国鼎立的战略基础,“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日矣。吴亡则蜀孤……蜀固不能久存。” 曹丕的犹豫再次葬送了统一的大好机会。
刘备死后,诸葛亮重新修复与东吴的联盟关系。诸葛亮六出歧山,姜维九伐中原全赖与吴国的同盟稳定战略侧翼,牵制中原。作为三国中较弱的两方,吴、蜀通过战略合纵保持了战略稳定,维护了国家的生存与独立。两国命运相连,唇亡齿寒,合则两利, 斗则俱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