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font size="2"><span class="smalltxt"><span class="bold">大学——让我有点迷惘~</span></span><br /><br /></font></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有人说大学是引领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地方,在这个大社会的小天地里你必须学会摸爬滚打,学会跌倒了再站起,学会忍耐才能到真正广阔的天地领略风雨的凄美,造就辉煌的前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最难炼就得性情;也有人说大学生活只是一个我们这些少数的幸运儿必须经历的人生历程,有这样一段经历我们便会与众不同。的确,我想也许它只能仅仅算作一个阶段而已,它本身也许并不像世人赞美的那般有着神秘令人向往、留恋的内在本质。每当清醒时诘问自己其中意义何在,茫然之后只能徒增几许疑惑罢了。 <br /><br />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如果发自一个未进大学这个“围城”者之口,人们可能仅会把他当作一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要不就认为这个人故意扮酷以为自己很有个性而对之不屑一顾。诚然,大多数人能够为着这个目标矢志不移,可能只是被传说中浪漫、惬意的大学生活所吸引吧,只是为“大学生”这一值得多少人羡慕的称号所诱惑吧。当我们置身其中,当我们深感有思考这个问题必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几乎已丧失思考它的能力了,只因为自己身在其中,不愿也不敢太深追究这个问题。否定自己毕竟还是需要勇气的。<br /><br />记得曾经仅仅听过的几次人文讲座,有一期题为《超越现代化围城》,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学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我当时并不解出去、进来是什么意思,也当然不会明白为什么进去的人却想出来了?现在大概我对里面的人之心情能体会一二了吧。我们到了大学,却仍然没有找到思想.姚国华曾在自己的书中召唤大学魂,而让人心伤的是大学魂却始终游移飘忽并有湮没于物欲横流,情欲横流的海洋之中的趋势,就像西下的斜阳,即使挣扎得如入血浴一般,但仍无可避免沉沦没落的宿命。没有始终如一的思想理念也许是个原因,新的思想没有找到,却急于将已有的思想丢失,仿佛不想点儿什么新的东西出来就证明一个领导多么多么地没水平,换一个主持就非得盖一座新庙,有这个必要吗?曾经看到湖中有不停在水面游弋饥饿的鱼,一次次扑向每一个像似食物的东西,对此我很是佩服它们能得到自己所需的能量以供生长,也很费解却同情它们消耗了那么多不必消耗的能量。难道我们人类也该像鱼一样?我们可是有思维,能够理性分析的高级动物呀。<br /><br />“没有技术只有精神的民族一击就垮,而没有精神的民族是不击自垮”。也许你会笑我的引用未免有些蹩足,这不要紧,只要明白我的意思就行。我们正在用一种教育制度赌明天,赔得起吗?我禁不住想问。<br /><br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气节。我所谓之气节并非彼气节,用自己的见解“气”包括气质、涵养,“节”则指气节,个人原则。在我个人看来这两点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根本的,个人所作所思直接受它们支配。犹如太阳,始终照射着我们人生的道路,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我们的一切逃脱不了它的园囿。而看看我们的教育都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呢?思想是我们最缺少的东西。没有思想,其他的一切品质想要培养,从何谈起?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让我们过早领教了学习带来的不快,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就被过早的套上无形的枷锁,整日转不出考试这个圈圈,我曾亲眼目睹为了某次重要考试学生家长主动替自己的孩子为考试时作弊准备,将一条条需要死记硬背地文字缩影如蚂蚁般大小,印在一张尽可能小的纸上,密密麻麻。并“有幸”亲耳“聆听”一段“伟大”的教诲:考试时放机灵点儿,不要太傻了,能抄就抄,有时候胆子要放大点。这是怎样一种教育,到底怎么了?我始终在想是不是学校的教育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无奈中蜕变成如此了,与其这样教育子女为了让他获得继续读书的机会,我看不如早点儿让他们回家玩算了,免得大家都痛苦,是吧?这样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只能让社会、让国家为了以后补救他们所犯的错付出更大代价,这是教育的初衷吗?一个连做人起码的原则都没学好的人又怎么能真正做好学问呢?更别谈为什么什么献策出力,贡献青春才智啦.<br /><br />似乎一切教育,无论小学,中学,抑或大学的,都在直接教导(或变相驱使)每一个人去学会变通,捻熟于圆滑世故。对我们少的可怜的一丁点儿思想教育也只停留在形式上,什么都是形式主义。来到大学之后不仅我们没找到思想,灵魂,而且连一些已有的值得保留的东西也丢弃了.看看都学到了些什么:孤傲,使有的人抛弃了基本的廉耻,遗忘了根本的道德,开始变得不可一世,变得看什么都是那么的"辩证",那么的客观,不失偏颇,多么好啊,看来马克思主义不愁后继无人了.<br /><br />一次班上选举优秀团员,为了绝对民主,起初并没有定候选人,而使每个人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可结果怎样?一半以上的人起初都决定选自己.听到这些我感到莫名的惊诧,难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合格吗?还是这么多人就没有一个能够让其他同学心悦诚服吗?尽管团支书一再强调:每个人都只有一票的权力,请大家慎重考虑,投出这代表自己也代表整个班级的一票,尽管他还强调希望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对班级负责.最后也许每个人确实都慎重考虑过只是实在发现不了除自己或者同寝室约定的同学之外还有谁够得上自己要求吧,投票结果,最高的有两个得五票,其余的要么是四票(自己寝室四人所投),要么一票(自己所投).看到我们大学生对待自己权力的行使如此谨之又慎,有着如此清醒的意识头脑,我不禁\\"欣然":看来我国的民主会很快实现了吧.在我们这代大学生浮躁的外像下暗藏着一颗沉溺的心,缺少年少应有的朝气,代之的却是令人心栗的漠然,激情与年龄成反比似乎永远是条公理.难道成熟就意味着更加冷漠吗?我很困惑.<br /><br />唯一继续支撑我大学梦想的地方,好像现在只剩下藏书以数百万记的图书馆了,只有在这里,我浮躁的心才能静静找到一片思想的天空,心灵之舟也才能找寻到一片停泊的码头,否则这叶扁舟可能会漂远不知去向迷失在茫茫水雾之中吧,我常这样想。<br /><br />斑斑竹影在窗外摇曳,布谷鸟不知疲倦不合时令,继续展示着它嘹亮的歌喉,似乎从春初一直唱到了夏至还没有休止的意味.回想起几年前一个春雨飘落的夜晚,空气夹杂着清新的凉意袭窗而入,直沁心扉,空辽的夜空忽然响起一只布谷鸟的啼鸣,如此的深邃辽远,仿佛从云端而来,更似乎天外之音,久久回荡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之上,激扬在我心中.我曾对自己说道,一定找寻到这只激起自己心海波涛的布谷鸟.我想现在算是找到了,可是似乎却要错过整个春天了.<br /><br />现实还没有冲淡自己对理想生活之渴望,也没有洗褪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很庆幸。<br /><br />大学生活,仅此一次,而且是伴随着最辉煌的青春走过的,我想无论怎样,会努力珍惜,用心感受每一天,做好每一件值得做的事。</span>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