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民族解放斗争胜利后,民族主义面临艰巨的国家建设任务。然而,从革命到建设要经历一个漫长、艰难的转型过程。在转型时期,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使民族主义者仍习惯于采用革命性的方法处理国家建设难题。这种奋斗目标与具体手段上的相互背离,使新兴国家陷入极大困境。
[关键词] 民族主义;转型;惯性效应;困境
尽管学界早已承认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但从纵向的角度探讨民族主义,尤其是对革命(指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之后民族主义走向问题的探讨,则少之又少。在此,笔者拟以阿拉伯国家为例,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后革命时代民族主义的转型
由于争取民族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基本任务,因此许多人几乎把它当成了民族自决的代名词。事实上,国家独立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民族主义的自动消亡,而仅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对激情澎湃的民族主义领导者和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完成了政治动员的广大民众来说,怎样应对独立后的发展问题,才是民族主义运动面临的真正挑战。“从殖民统治下获得正式解放并不是高潮,而只是一个阶段。虽然这可能是个关键的必要阶段,但是,却很可能远非是个最重要的阶段。”〔2〕从历史的角度看,民族主义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3〕大致来说,它一般要经历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如果说,在争取民族解放阶段,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是反殖反帝的话,那么独立后民族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建设新国家,应对后殖民时代诸多社会政治经济难题的问题。
由于第三世界民族主义的出现主要是靠外力催化而不是自身的累积发展,因此,新生的民族主义国家缺乏现代国家存在、发展所必需的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理论准备。这种先天不足,使许多在发达国家根本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到了第三世界国家便成为需要紧急探讨的重要问题。〔4〕归纳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包括阿拉伯国家)面临三方面的任务:
1.从政治诉求看,从争取民族独立转向国家建构
出于巩固权力的需要,独立后的民族主义政权很快就开始建立起一套现代权力控制体系(如军队、警察、官僚制等等)。这种权力体系的创建过程,同时也是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进程中,由于民族主义运动(主要是领导者)自身处境的巨大转变,使民族主义由一种破坏现行秩序的激进力量,逐渐转变为一种旨在维护现状的守成力量。“一度作为一种进步力量的民族主义,如今在后殖民时代已经转型为一种维护少数人统治的意识形态。这些人曾经为争取独立而不懈战斗,但他们现在却试图去占据殖民主义者腾出来的特权职位。”〔5〕
在阿拉伯世界,民族主义运动本来以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为己任,但由于种种原因,阿拉伯世界的国家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以“地方国家”的形式出现的,这种与最初目标相差甚远的现代国家一经产生,便马上开始生根发芽。正如一位学者所描述的:“一旦一个特定的疆域国家建立起来,其它方面的发展问题就尾随而至。一是试图估算、控制和限定居住在疆域范围内的居民;第二个结果是需要控制和维持新边界的治安,以防止入侵、走私和非法越境;第三就是与邻国缔结有关通行权和引渡各种非法活动罪犯的条约。”〔6〕这一过程所体现的就是从民族解放向国家建构过程的转变。
2.从经济诉求看,从缺失经济功能转向强化经济功能
民族主义是感性成分和理性成分的有机结合。从感性层面看,几乎所有的民族主义都强调本民族历史传统和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从理性层面看,民族主义又是一种具有明确政治诉求的意识形态。换言之,民族主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和文化领域,而涉及经济发展问题,民族主义者则往往语焉不详或顾左右而言他。可以说,处理经济问题是民族主义的“阿克琉斯之踵”。在争取民族解放阶段,由于民族主义进行斗争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以及进行政治动员所涉及的文化复兴问题,因而民族主义经济功能的缺失倒也无妨大局。可一旦进入国家建设阶段,谋求经济现代化便一跃成为新生政权的首要任务。正如罗格所说:“作为统治者,民族主义政党不遗余力地谴责殖民者的经济政策,说他们不支持工业发展、没有把钱花在教育上,或没有在创建类似国家银行这样的关键机构方面给予足够支持。现在,一旦自己取得政权,这种批评作为一种要求马上兑现的纲领,也摆在他们的面前。”〔7〕在社会经济水平落后,难以自动完成经济发展重任的情况下,具有强大资源动员能力的民族主义政权,自然便成为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初始动力。这使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缺乏经济功能到强化经济功能,乃至成为全能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
3.从文化诉求看,从多元认同转向主权国家认同
在争取民族解放阶段,民族主义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封建主义),在外患大于内忧的背景下,当务之急就是要把主张各异的政治力量整合到反殖反帝的共同旗帜下。可以说,这些政治力量的联合仅仅是因为它们共同反对什么,而不是共同主张什么。这种政治主张的歧异,决定了民族解放阶段的政治联合只能是一个短暂的蜜月。“实际上,真正能成功地唤起民众激情、引导他们反对外来统治的独立运动,都会企图掩盖这些运动所依赖的文化基础的脆弱和狭隘,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但它们并非一回事。”〔8〕而政治独立任务的完成,使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日渐凸现出来,这样,“曾经在反殖阶段占据主导的社会和谐被各种彼此不相容的社会现实所取代”。〔9〕
在阿拉伯国家争取国家独立过程中,作为传统力量象征的伊斯兰主义和作为现代性象征的民族主义曾相辅相成,共同肩负起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重任。可一旦国家建立,在涉及如何建设国家这一关键性问题时,双方的矛盾分歧日渐突出。伊斯兰主义者主张建立以伊斯兰法为基础的政教合一国家,而民族主义者则主张走世俗化道路。即使在民族主义内部,也存在着以阿拉伯民族为政治认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以现行国家为效忠对象的国家民族主义的区别。凡此种种,使得促进思想统一,培育民众对新生国家的认同意识,成为新兴民族主义政权的重要任务。
总体来看,在国家建设阶段,生存环境和奋斗目标的改变,使后殖民时代的民族主义表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具体地说,就是以“问题意识”代替“主义意识”,以“国家意识”代替“民族意识”,以维护现状代替对政治秩序的破坏。凡此种种,使民族主义运动面临着艰巨的角色转型问题。
二、惯性效应与民族主义转型的艰难
尽管国家独立的取得为民族主义实现政治抱负提供了广阔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主义转型过程会自动完成。相反,由于惯性效应的存在,这一过程漫长而艰难。何谓“惯性效应”?按照一种数理味道较浓的表述,就是“当存在两个量M和N,N中的一个循环变化引发了M中的一个循环变化,由此在M中发生的变化总滞后于N中发生的变化”。〔10〕它的英文表述hys teresi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后来发生了什么”,即在一个冲击消失后,这个冲击的影响仍然会保留在体系里。〔11〕这一方法视角对民族主义研究的启发意义在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总是与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当某种能够对民族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力量消失后,这种力量的影响在其消失后仍能保持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这就使民族主义在许多方面仍表现出既往的行为特征。笔者把这种效应称之为国际政治中的惯性效应。〔12〕
阿拉伯世界民族主义政治的发展同样表现出明显的惯性特征。有学者指出,民族主义是一种反抗的情绪。这话未必全面,但它至少反映出一个事实:反抗外来压力和争取民族解放是激活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因素。反过来说,这又成为民族主义借以发号施令、加强内部凝聚力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民族主义面临着重建理论基础,寻找新的奋斗目标等脱胎换骨性质的重大调整。
然而,这种战略调整不可能随着政治独立的胜利一并完成。在很多情况下,新生的民族主义政权习惯于沿用争取民族解放阶段的思维定式和基本方法,来处理和平建设时期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强调领袖的作用和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富于激情的意识形态,激进的社会经济政策和明显的反西方政策等等。“事实证明,建立国家的任务是如此劳神,以至于能够让这种幻觉乃至整个革命的道德氛围,在统治权移交之后,仍保留一段时间。”〔13〕塞缪尔·亨廷顿也认为:“民族主义政党的职能就是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而当完成这一使命并需使自己适应行使统治国家的新职能时,它往往会遇到一场重大危机。它也许会发现这种不同职能的过渡太困难,以至在独立以后,还不得不继续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和殖民主义作斗争。”〔14〕这就是民族主义政治经常面临的滞后发展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阿拉伯世界的国家民族主义发展过程,可以细化为三个迥然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取民族解放阶段;新独立阶段;国家建设阶段。
在民族解放阶段,民族主义是以民间力量的形式存在的。它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在具体手段上采用大规模政治动员的方式,以武装(或和平)斗争的方式来反抗西方殖民统治压迫。在指导思想上,建立在民族认同基础上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是当时政治思潮的主流,而以建立地方国家为目标的国家民族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民族主义在政治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手段上是相互契合的。
在新独立阶段,民族解放运动已取得了国家政权,因此,它的奋斗目标开始由争取民族解放转到国家建设上来。在这一时期,新生政权面临着前文提到的一系列新问题,但是在建设国家的具体手段上,它仍沿用了排除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和群众动员的方式,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标。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由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组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