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察和评估现实主义理论内部诸分支之间的争论是国际学术界最近的理论动向,不少批
评者在对各分支之间的概念、假定、结论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认为,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一
个趋于退化和衰败的理论范式。近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著述很多,比较有影
响的辩论主要有:围绕瓦斯克斯(John Vasquez)1997 年发表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上
的《现实主义范式及其退化与进化的研究纲领》一文,包括沃尔兹在内的几位现实主义者做
出了回应;勒格罗(Jeffrey W. Legro)和莫拉弗茨克(Andrew Moravcsik)1999 年在《国
际安全》提出了《还有人是现实主义者吗?》的诘问,其后不少作者著文与之商榷。
如何看待现实主义内部的论争涉及评价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以及最新发展的问题。
理解这种论争,尤其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与时下分离出的所谓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
现实主义以及新古典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需要对理论做两种区分:
其一,区分宏理论和局部理论(或中层理论)。宏理论旨在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现
象及其规律,而不考虑具体事例中的细节区别。而局部理论并不着眼于系统范围的普遍规律,
而是用尽可能少的变量解释有限的现象和特定的行为模式。
其二,区分体系理论与非体系理论。体系理论的解释变量来自于体系层次,而非体系理
论从国家和个人等层次寻求原因。对一种分析层次的选择并无优劣之分,主要取决于理论家
所要解释的问题。通常解释一般规律的理论需要从体系层次寻找最具有解释力的变量,而解
释特定行为的理论则倾向于做微观考察。
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属于宏理论的范畴,其目的是建构严格的科学哲学意义上的理
论。沃尔兹的理论所要解释的并不是一切乃至于大部分的国际现象,而只是那些现象中最具
有规律性的一部分。在他看来,如果说有什么关于国际政治的独特的理论,则非均势理论莫
属,因为个人和国家的行为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是均势反复出现。为了对系统范围的普遍
规律做出解释,必然要求在对个体的差异进行抽象和简化。这个过程既加强了理论的解释力,
也使得其边界和限度非常明确。
其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家并不致力于建立沃尔兹式的宏理论,而是从事解释具体行为的局
部理论。比如沃尔特、斯奈德、施韦勒等人有关国家采取制衡、追随(band-wagoning)、推
卸责任(back-passing)等政策的争论,埃弗拉、米尔斯海默等在国家行为的防御性与进攻
性方面的分歧。这些具体问题在沃尔兹看来是外交政策理论的范畴,它需要增加更多的经验
内容,也依赖于微观层次的差异。当然沃尔兹并不否认单元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他认为,
在塑造国家行为与国家间互动的结果方面,这些因素作为直接原因(immediate cause)与体
系层次的根本原因(underlying cause)一道起作用。
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主要是由于建构理论类型的不同以及选择解释变量层次的差异而
引起的,这些区别并不如一些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构成对现实主义传统的根本背离。作为一
个具有丰富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范式的哲学理念在于,现实主义认为人类行为
“本性难移”,而人类历史不断重演。它对人类的道德以及理性的进步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悲观态度。另外,现实主义在解释国际现象和国家行为时看重国际无政府、国家权力和国家
利益等因素。这些都是现实主义作为一个理论范式和思想传统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