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构主义者眼中的无政府状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30 19:4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在学理上的革命,正是发端于对这一
概念的质疑,其标志是温特1992 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的文章:“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由于题目点明了作者的观点,
如何在汉语中准确表达就成了关键问题。秦亚青教授译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
力政治的社会建构”,这个译法的前半句容易造成一种误解:国家(们)造就了国际社会的
无政府状态这么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具有先验的逻辑。张睿壮教授赞成朱天飙博士的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无政府状态就是:国家(们)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袁正清
博士认为“make of”意味着(国家)如何“理解和看待”无政府状态。郭树勇博士认为还
要注意行为发生的主体和客体,这里的客体(无政府状态)不是惟一的。张建新博士认为无
政府状态或无政府性本身是个中性的东西,无政府秩序才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物质主义、单
元排列原则、自助原则;无政府文化才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理念主义、主体位置(敌
人、对手或朋友)、三层次内化理论。①温特教授在回答笔者的提问时提到,问题的关键在于
“主权国家出现后,在一个没有集中权威(centralized authority)的社会系统里,无政
府状态的内容是什么”?“无政府状态本身不过是个空容器(empty vessel)”,“对中国读
者来说,可能这样表达更好:the content of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②,
“我的新论文(指‘为什么世界国家是不可避免的’)基于不同的原则立场(foundations),

已经超越了康德文化”。③

笔者认为,秦教授的译法不能说是错的,④但由于汉语的模糊性,容易产生歧义,这部
分歧义,通过上述学者的再解读,已经予以排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
构的,它可以变化,至少有三种情形(文化),理性主义认定的无政府逻辑是错误的,国际
政治(社会)是国家集体互动的产物,它不是物质存在,而是可感受的、“客观的”社会存
在。文章的题目颠覆了理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亮明了作者的建构主义视野。在作者眼里,
“无政府状态”的说法意义不大。①

那么,开篇那句话如何翻译?从纯意译的角度,可以译为:“无政府状态是空壳子:权
力政治的社会建构”,从相对意译的角度,可译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互动的产物:权力政
治的社会建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0 23:4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