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2 22:17:37
|
只看该作者
[12] 参见Tim Dunne, Invent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chool,1998。<br /><br />[13] 关于差序秩序,参见费孝通:《差序格局》,载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年版,第29-40 页。<br /><br />[14] 参见John Fairbank, China: A New History,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John Fairbank and Edwin O. Reischauer, Chin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9。<br /><br />[15] 但兴悟:《两大体系的冲突与近代中国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5 年,第24-25页。<br /><br />[16] 参见费孝通:《差序格局》,第29-40 页。<br /><br />[17] 赵汀阳:《天下体系》,第51 页。<br /><br />[18] [英] 赫德利·布尔著,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第6-15 页。<br /><br />[19] 费孝通:《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礼治秩序》,载费孝通:《乡土中国》,第41-50 页、51-59 页、68-76 页。<br /><br />[20] 参见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年版。<br /><br />[21][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281 页。杰维斯认为对国家等集体组织产生最重大影响的事件首先是革命和战争,而中国从1840 年以来最明显的经历恰恰是革命与战争。<br /><br />[22] 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三派——西学派、国学派和学衡派——反映了这种中西文化和思想的大碰撞。在西学派中有激进派和自由派,而学衡派则试图“发挥国有文化,沟通东西事理”。但在中国当时的情景之中,学衡派的新人文主义并没有产生如激进派和自由派等西学派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破旧立新”最终击败了“弃旧图新” 和 “存旧立新”的观点,成为革命的理论基础。参见乐黛云:《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载《新华文摘》,2005 年第16 期,第92-94 页。<br /><br />[23] Robert Zeolick,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Washington File, September 23, 2005.<br /><br />[24]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1 期,第10-15 页。<br /><br />[25] Imre Lakatos,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br /><br />[26] 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Robert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204-254;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第165-176 页。<br /><br />[27] 郭树勇:《关于中国崛起的若干理论争鸣及其学术意义》,载《国际观察》,2005 年第4 期,第31-38 页。 <br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