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体系框架
揭开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红盖头兼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批判(中篇)
揭开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红盖头兼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批判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论(近现代)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 中篇: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体系框架 下篇: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其方法论
中篇: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体系框架
作者: 刘 伟 超
摘要:在本文上篇文章中主要以多元动态制衡平衡体系为理论模型研究、分析了19世纪、20世纪的国际关系发展史,试图揭示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格局与体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本文承接上篇论述在该文中重点分析论述了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特征即一条主线、两个基本规律、三个新变化,由此划分了两个国际关系发展史,并从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划分了两种国际关系学即现代国际关系学和传统的狭义国际关系学主要是指西方国际关系学。希望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且特别希望有助于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理论体系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有意的借鉴。
关键词:科技革命 国际联盟 联合国 现代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际关系学
从上篇论述中可以发现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存在着以下明显的基本特征:一条主线、两个基本规律、三个新变化以及两个国际关系史,并从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划分了两种国际关系学即现代国际关系学和传统的狭义国际关系学主要是指西方国际关系学。
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主流学派和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围绕着国家间的政治包括军事而展开的,国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界定为国际政治关系,这种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历史狭隘性,使得国际关系学在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尤其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时呈现出非常强的政治斗争性,并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矛盾斗争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尤其是国家与国家间相互关系中的合作统一性的一面;这种只重视矛盾双方斗争性而忽视矛盾双方统一性的逻辑思维和政治行为是极其荒谬的。
因此重新审视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发展史显得尤为重要,开拓国际关系学新的研究视野以及重建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在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理论界探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的话题也就真正浮出水面,日益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理论界不可回避的课题,而且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学术理论界不能按照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那种视野和流派继续研究下去,而应当开创一种新的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学派林立、观点众多的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种新的更加规范的大一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一、一条主线:科技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18世纪爆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在资本主义各国的传播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本主义的实力,为19世纪欧洲工业资本主义战胜欧洲封建势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此历史时期作为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典型代表的欧洲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革命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完成以及各主要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侵略与扩张,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主导地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形成,广大落后的封建主义、奴隶主义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该体系中并处于资本主义的从属地位,而资本主义在该体系中则处于主导地位,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资本主义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关系或称主要关系,而资本主义国家与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沦为国际关系中的从属关系或称附属关系。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电气革命即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度,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出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的出现给国际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形成、发展、变化带来了挑战并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导致此后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格局与体系的急剧变革、调整、分化与重组。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与调整,国际格局与体系经历了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以及“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与体系”,这是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来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的局面。
20世纪40、50年代爆发的信息科技革命也即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二战后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会,为战后各国经济社会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带来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大繁荣。 进入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美、欧、日经济出现三足鼎立,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90年代随着俄罗斯经济的转型、恢复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军突起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征,并且逐渐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都越来越明朗;国际关系正趋向于一个新的历史变革时期。
二、两个基本规律: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与掠夺及其谋求世界霸权的历史传统规律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出现于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历史时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以及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从来到这个世上全身上下就粘满了血淋淋的肮脏东西,资本家的阶级属性及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尤其是对高额垄断利润的贪婪追求决定了资产阶级及其资本主义国家对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垄断和掠夺的客观必然性,也势必带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侵略、扩张与掠夺及其谋求世界霸权的斗争。现实主义认为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 “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特征以及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鼓励国家追逐霸权”
综观历史,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与掠夺及其谋求世界霸权的历史,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也因此被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与掠夺及其谋求世界霸权斗争的历史烙印,可以说,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与掠夺及其谋求世界霸权斗争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被压迫、被奴役民族、国家和地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发展史。
三、三个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其影响; 国际组织尤其是以国际联盟、联合国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协调组织的建立及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及其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政治口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由此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新篇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因素及其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进入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历史新阶段,此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也深深地被打上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烙印。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社会主义苏联,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国际关系并没有终止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进入了白热化的历史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两国的实力,使之成为二等国家,大大改变了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的格局与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舞台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雅尔塔体系以及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出现了特有的“冷战”历史现象亦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及其后来的美苏两极争霸的历史现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以后,威尔逊坚持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并主张把《国联盟约》列为《对德和约》的必要组成部分。《国联盟约》于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1920年1月10日和约正式生效,在威尔逊主持下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盟约》中确定了国际联盟的组织机构、职能、原则和会员国的义务;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有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并附设国际法庭、国际劳工局等,其中最主要机构是理事会。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原则”中,明确提出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式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国际联盟作为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史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国际联盟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其次,国际联盟大会曾通过《日内瓦议定书》规定会员国之间信守和平解决争端,建立仲裁 、裁军和安全保障制度,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但成效不大。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在促进和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从本质来讲,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列强实际上是英国、FaGuo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国际联盟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联合国这一名称是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创建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6月1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51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三章第七条之规定,联合国设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联合国秘书处等6个联合国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联合国的审议机构。每年举行一次常会,大会对于“重要问题”的决议,须由2/3多数通过;对于“一般问题”的决议,半数以上通过即可。大会通过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足以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任何问题,并向会员国和安理会提出建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中国、FaGuo、俄罗斯、英国、美国等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宪章》规定,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安理会的行动以“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即所谓“大国一致原则”)为基础,5个常任理事国在实质问题上都拥有否决权;经安理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具有约束力;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已经成为公认的多边安全体系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机构。
联合国的成立,为协调和处理国际问题和国际事务,解决国际矛盾和冲突等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联合国都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并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国际关系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变得比以前“文明”多了,国际关系发展史上资本主义国家惯用的赤裸裸的对外侵略、扩张与掠夺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的对外经济援助,同时高喊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政治口号对许多国家尤其是落后的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援助,不断地向这些国家推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及其文化价值观,并且动辄就用“自由”、“民主”、“人权”的理由指责和干预别国内政。
四、两个国际关系史:前国际关系史和后国际关系史也即现代国际关系史
鉴于一战后尤其是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出现的这些新局面、新情况以及新变化,国际关系在此后的发展史具有同此前的发展史截然不同的特征,笔者在此将区分两种发展史,并由此界定了两种国际关系发展史的历史分野,将此前的国际关系发展史称之为前国际关系史,而将此后的国际关系发展史称之为后国际关系史也即现代国际关系史。
五、一种新视野、新框架,两种国际关系学即现代国际关系学和传统的狭义国际关系学主要是指西方国际关系学
传统的国际关系学主要指西方国际关系学其沿革主要是围绕着现实主义发展而来的,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研究(尤其是国际政治关系研究)的主轴线逐渐发展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三大范式中,现实主义及其发展新现实主义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胜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影响,其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在当代西方国家的对外战略及其外交政策中具有更深的烙印和影响。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主流学派和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围绕着国家间的政治包括军事而展开的,国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界定为国际政治关系,这种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历史狭隘性,使得国际关系学在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尤其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时呈现出非常强的政治斗争性,并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矛盾斗争性的一面,尽管这种政治斗争性在国际关系学及其发展中是普遍的客观存在,而忽视了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尤其是国家与国家间相互关系中的合作统一性的一面;使得国家中心主义、本位主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原则和普世原则,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一个国家为捍卫并达到本国的安全和利益的目标和宗旨而不惜以牺牲和践踏别国安全和利益而采取行动,由此产生的霸权主义思想、行为也就在所难免,而这种思想和行为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尤其是前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则成为一种“无形的原则”,国际关系的发展史尤其是前国际关系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无形的原则”发展过来的。这种只重视矛盾双方斗争性而忽视矛盾双方统一性的逻辑思维和政治行为是极其荒谬的。
从国际关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国与国相互交往的历史以及影响并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因素除了传统的国际政治、军事活动外,国际经济活动、国际文化及体育活动等因素,此外还有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在内,而所有这些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才推动着国际关系及其历史一步步地、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的发展直到今天,而远非国际政治、军事因素使然,尽管国际政治、军事活动在国际关系及其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西方国际关系学这种只重视政治、军事因素的研究,而忽视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研究视野往往导致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趋向于历史经验主义,由此创立的理论学说流于肤浅化、表面化,无法深入国际关系学及其发展史的更深入层次,无法探究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本质及其规律性;也因此西方国际关系学虽然学派林立、理论观点众多,如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三大范式: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及均势论、霸权周期论、相互依存论、体系论、文明冲突论等,但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往往流于形式,大都是侧重于对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表面现象、表层特征的理论诠释,还没有一种统一的理论学说能够深刻地解释国际关系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历史现象,无法解说国际关系史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性,更无法预测国际关系未来的发展、变化;尽管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说中有一些能够解释国际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现象,但都不够深刻并且都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同程度的理论缺陷,受到来自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批判。
因此重新审视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发展史显得尤为重要,开拓国际关系学新的研究视野以及重建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在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理论界探讨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的话题也就真正浮出水面,日益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理论界不可回避的课题,而且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学术理论界不能按照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那种视野和流派继续研究下去,而应当开创一种新的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学派林立、观点众多的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种新的更加规范的大一统的学科理论体系。这种新的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应该涵盖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及外交关系、国际军事关系、国际法及国际组织行为关系、国际伦理及道德关系等。国际经济关系着重研究分析影响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经济因素包括科技进步以及生产方式变革带给国际关系的影响等,国际政治及外交关系着重研究分析国际政治及外交活动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军事关系着重研究分析各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及其发展、变化以及由此带给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法及国际组织行为关系着重研究分析国际关系中跨国公司、国际组织以及根据公认的国际法、一定的原则等建立起来的国际机制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伦理及道德关系侧重于研究分析诸如伦理、道德等非物质文化及其价值观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笔者将按照上述国际关系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形成的并以一定的方式、方法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关系学称之为现代国际关系学;将通常所说的国际关系学主要是指西方国际关系学称之为狭义上的国际关系学。
附注: 原作者联系方式: ychaoliu2003@163.com QQ:289735100 仅供学术交流与沟通之便 , 欢迎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