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开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红盖头兼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批判(上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5 17:0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揭开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红盖头兼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批判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论(近现代)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                    中篇: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体系框架            下篇: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及其方法论  

上篇:论(近现代)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

摘要:本文从对当代国际经济格局、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现状分析中提出了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并将该多元(多极)博弈的体系作为一种研究和分析(近现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发展与演变的理论模型,同时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历史实证分析,尤其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与体系这个典型的二元(二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试图揭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发展演变的一般性规律。最后运用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理论模型分析论述了在当前经济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以及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终极较量,并由此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体系及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趋势。

关键词: 国际经济格局     国际政治(军事)格局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     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社会历史观,结合系统论、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首先分析了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格局的现状与发展,然后提出并分析了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理论模型,也即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该体系呈现出从不稳定、不平衡到新的相对稳定与平衡,进而又到新的不稳定、不平衡这样一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而又辨证发展的格局、体系或状态;也即动态不稳定、不平衡到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再到新的动态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并运用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事实资料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历史实证分析;从欧洲“维也纳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与美苏两极争霸格局最后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试图揭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发展演变的一般性规律。最后根据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格局的现状,并结合多元(多极)博弈的理论模型对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下的终极较量进行了分析,并由此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体系及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趋势;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必将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缩小的历史过程。

一、当代国际经济格局的现状与发展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快速发展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表现与特征,同时并伴随着以东南亚经济联盟、非洲经济联盟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等为重要表现的区域经济组织的形成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拉开了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并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促进作用。
缘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及其生产方式的对外全球扩张,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间通过各种经济生产方式、经济纽带以及经济组织并在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交换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经济统一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即世界经济体系,由于在该体系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居于主导地位,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所以笔者将该体系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该经济体系下又包含了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又相对独立的子经济体系,如包含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内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包含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贸易体系等等。
国际经济格局是指在世界经济关系发展中,各种经济类型和各种经济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格式的局面或格局状态,并且伴随着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与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势力的出现、组合、分化、兴衰与消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当代国际经济格局是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与组织主导的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与组织参与的国际经济格局,这种经济格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
近年来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组织同以中国、印度、巴西等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共同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变化,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与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的发展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影响和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当代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现状与发展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共体以及日本等国经济的崛起,并谋求政治经济上的独立自主,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苏联解体,自此世界各国各地区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影响力中心(或称力量中心);同时随着欧盟的形成与快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俄罗斯的改制及发展等等带来的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与组织的发展变化,世界上出现了除美国以外的诸如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世界性、地区性的力量中心;各政治(军事)大国或国家集团尤其是各力量中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联系、协调与合作。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相互交叉而又变化频繁的复杂组合系统,而该组合系统内又包含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这便是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格局与体系。
国际政治(军事)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政治(军事)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国家集团以及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或态势,其发展变化取决于这些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以及国际组织之间实力的对比变化。
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之间最大的的政治统一体,也因此成为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与体系的核心;在这个体系核心中形成了以美国、英国、FaGuo、中国、俄罗斯五大常任理事国为代表的世界性政治大国和一些地区性、组织性政治大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在当代国际政治(军事)格局与体系中以及重大的国际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与作用。
从当代国际与地区现实事务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当代国际政治(军事)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势,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美国主导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军事)格局,在这种格局中许多弱小国家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三、多元(多极)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

基于前面两部分的分析与论述,现将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结合到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世界性或地区性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实力的影响力中心或力量中心;而这些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实力的力量中心其力量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以及科技因素、文化因素等在一个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种合力或态势,而源于不同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内部体系所形成的不同合力或态势又都相互交叉、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组合,将这种组合称之为系统,在这种新的系统中多种不同的合力或态势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制约共同形成一个极其庞大的规模体系,将这种体系称之为母系统。在该母系统内部,每种合力或态势又都包含多个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以及不同要素组合的子系统诸如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及其子系统,而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每一种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的要素又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状态,因而使得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各子系统以及母系统中的各种合力或态势始终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且又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格局、体系或状态之中,从而导致母系统整体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状态,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整个母系统始终处于从不稳定、不平衡到新的相对稳定与平衡,进而又到新的不稳定、不平衡这样一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而又辨证发展的格局、体系或状态;也即动态不稳定、不平衡到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再到新的动态不稳定、不平衡,笔者将之称为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格局与体系,简称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
在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都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且发展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来的国家综合实力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且发展不平衡状态,由此导致各国力量的对比始终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因而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始终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状态,同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其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中各国尤其是各主要大国或国家集团又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之中,并为着各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利益进行着相互间的博弈与激烈竞争甚至发动赤裸裸的战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力量对比处于均衡状态时,当相互之间利益博弈也处于均衡状态时,则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就处于比较缓和的状态,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就处于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的状态;而当相互之间利益博弈处于不均衡状态(失衡状态)时,则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就处于比较紧张甚至是赤裸裸的战争状态,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就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甚至是重新分化、调整与组合的状态;反之,当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处于均衡状态时,而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通常表现为某一个或几个新兴力量大国的崛起)且处于不均衡状态时,则该时期的国际关系也就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甚至是赤裸裸的战争状态,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就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甚至是重新分化、调整与组合的状态,国际局势或地区局势就会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体系看作是由不同策略组合形成的多元(多极)博弈的格局与体系,把某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与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利益看作是一组策略组合,把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力量均衡且利益均衡状态下的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与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利益组合称为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最佳策略组合。因此,当处于最佳策略组合时,国际格局与体系才能处于平衡、稳定状态,国际关系才能呈现出缓和的局面,否则将处于失衡、混乱甚至是战争的状态,国际关系将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

[ 本帖最后由 ychaoliu2003 于 2008-10-5 17:17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7:13:52 | 只看该作者
四、多元(多极)博弈理论模型的历史实证分析

从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征及其规律性。
                          1、 欧洲维也纳体系
十九世纪初,FaGuo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FaGuo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欧洲的封建君主们联合起来对抗FaGuo。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资本主义力量,拿破仑战败。在制裁FaGuo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历史上称之为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与俄、普、奥等国达成了欧洲的势力均衡和利益均衡;而此时的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
拿破仑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反法联盟取得了胜利,欧洲封建王朝复辟,但它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唤起了欧洲民族的觉醒,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同时还由于维也纳体系内部存在的大国矛盾、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等也促使该体系日益瓦解。该体系开始瓦解的标志是俄普奥神圣同盟的破裂;十九世纪早期的革命、独立和改革尤其是以FaGuo七月革命为代表标志着体系名存实亡;而1848年的欧洲革命则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统治,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是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应运而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出现了,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于是形成了德、奥、意等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与体系。
二十世纪初期,老牌殖民帝国英、法、俄等国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胀的德、日、美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较少,以德国为代表的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对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为主建立的世界秩序感到不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并分割殖民地;这种经济发展和殖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另外,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终于在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随着许多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纷纷加入协约国,更大地改变了交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实力;同时由于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一战后,英、法、美、日等主要战胜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成立了国际联盟,构筑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是英、法、美、日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新体系,也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他们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之间经过激烈的外交斗争,终于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取得了外交上的极大胜利,为战后美国在全球势力的迅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由此资本主义世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得到了安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新秩序。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3、雅尔塔体系与美苏两极争霸格局
二十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蔓延与扩展以及德、意、日法西斯力量的不断壮大,德、意、日三国相继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结成轴心国集团,发动侵略战争,席卷全世界;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美、英、苏、中等国形成同盟国以对抗法西斯力量,最终以德、意、日法西斯战败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两国的势力,使之成为二等国家,大大改变了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的格局与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舞台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雅尔塔体系以及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讨论并达成了有关对德 、日作战,处置德国,波兰和远东问题,成立联合国以及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等一系列事宜;二战后,美苏等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由此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二战以后,德、意、日战败,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实力普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则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的实力空前加强;国际关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形成了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与体系也即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
50至80年代,是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的时期。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北约与华约)的对抗;从50年代后期起,在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美苏两极争霸的局面,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提出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美苏两国实力的此削彼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由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逐渐演变成美苏两极争霸的国际格局。进入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于是,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最终也演变为美苏两极争霸的国际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
美苏两极争霸的国际格局是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理论模型的典型代表,也即二元(两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在该体系中由于美苏两国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及其周边环境等对比的发展变化以及以美苏两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内部的剧烈变化,导致了美苏两极争霸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50—60年代,其特征是美苏互有攻守;第二阶段:60—70年代,其特征是苏攻美守;第三阶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苏守。
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美、欧、日经济出现三足鼎立,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90年代随着俄罗斯经济的转型、恢复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军突起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征,并且逐渐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正如本文前两部分所论述,无论从当代国际经济格局的现状与发展,还是从当代政治(军事)格局的现状与发展来看,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都越来越明朗;国际关系正趋向于一个新的历史变革时期。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前三次世界格局的演变存在着不同之处:一、没有新的世界大战;二、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三、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
                  5、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征及其规律性
从上述的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国际格局与体系的发展演变呈现出以下明显的特征:即从不稳定、不平衡到相对稳定与平衡,进而又到新的不稳定、不平衡这样一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而又辨证发展的格局、体系或状态,也即动态不稳定、不平衡到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再到新的动态不稳定、不平衡。
十九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使得欧洲各国处于战争与反战争的混乱状态(即动态不稳定、不平衡),继而是战争结束之后欧洲相对稳定的局势(即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也即欧洲维也纳体系,由于体系下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以及十九世纪早期的革命、独立和改革尤其是以FaGuo七月革命为代表标志着体系名存实亡;而1848年的欧洲革命则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统治,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欧洲历史又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这个相对混乱的历史状态(即新的动态不稳定、不平衡的发展过程)。随着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应运而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即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体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出现了,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于是形成了德、奥、意等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动态不稳定、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一战后又形成了新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与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构成了一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这种国际新秩序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
二十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蔓延与扩展以及德、意、日法西斯力量的不断壮大,德、意、日三国相继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结成轴心国集团,发动侵略战争,席卷全世界;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美、英、苏、中等国形成同盟国以对抗法西斯力量,最终以德、意、日法西斯战败而结束(即新的动态不稳定、不平衡的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两国的势力,使之成为二等国家,大大改变了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的格局与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舞台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雅尔塔体系以及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即相对动态稳定与平衡)。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美、欧、日经济出现三足鼎立,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军突起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征,并且逐渐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即新的动态不稳定、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五、世界经济体系以及国际格局与体系发展演变的趋势

本文在前面提到,十九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反法联盟取得了胜利,欧洲封建王朝复辟,但它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唤起了欧洲民族的觉醒,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同时还由于维也纳体系内部存在的大国矛盾、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等也促使该体系日益瓦解。该体系开始瓦解的标志是俄普奥神圣同盟的破裂;十九世纪早期的革命、独立和改革尤其是以FaGuo七月革命为代表标志着体系名存实亡;而1848年的欧洲革命则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统治,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欧洲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是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应运而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二战之后由于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与社会的重建、恢复与发展;同时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美、欧、日经济出现三足鼎立;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军突起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发展;进入90年代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间通过各种经济生产方式、经济纽带以及经济组织并在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交换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经济统一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即世界经济体系,由于在该体系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甚至包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文化价值观都居于主导地位,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在原有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得以牢固确立。这其中伴随着一些其他的非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如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体系则日益成为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阻碍。自近现代历史以来,缘于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所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利益集团独霸世界经济,剥削和掠夺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的载体;这种由资本主义列强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不利于世界各国尤其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些年来要求变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笔者认为国际经济旧秩序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外在表现)的呼声不断高涨;因此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主导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旧规则则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必然要求;而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则成为生产力进步、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任何阻碍生产力进步、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以及经济体系都必将被社会历史发展所抛弃,进而建立一种新的与生产力进步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以及经济体系,而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以及经济体系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以及经济体系。
随着经济区域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相互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应对全球各种灾害和危机如地质灾害、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方面相互合作、相互配合;这些都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相处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中充分利用多元(多极)动态制衡平衡体系下多种力量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和力量,并在多元(多极)博弈中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切实利益,为最终发展壮大为该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势力、力量和态势而创造并把握各种有利时机。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经济区域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不断地向外扩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中的渗透力、影响力和作用力。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必将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缩小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也必然决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
人类历史上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几乎都是通过赤裸裸的战争手段,推翻旧的社会制度,进而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几乎都是统治阶级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权建立维护自身利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而未来社会制度的更替与变革必将会更多地按照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首先从经济基础领域展开变革,进而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实现对旧有社会制度的变革与更替,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历史上重大的国际格局与体系也都是通过赤裸裸的战争手段,通过强权政治,通过战胜国强加与战败国意志之上的不平等的方式和手段建立起来的,因而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公平、不合理的性质,也因此埋下了不公平、不合理的根源,注定了其灭亡的必然性。

附注: 原作者联系方式:   ychaoliu2003@163.com   QQ:289735100     仅供学术交流与沟通之便 , 欢迎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ychaoliu2003 于 2008-10-5 17: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4 22:5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