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color="#ff0000">一、蒋介石重组班底<br /><br /></font>1,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危机<br /><br />国民党退台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政治上笼罩着失败的气氛。美国拒绝援蒋,**声言解放台湾,且陈兵东南沿海,台湾政局极度混乱,达官显贵纷纷外逃。经济上,经济衰退,物资匮乏,人口剧增,物价飞涨,陷入困境。军事上,虽号称60万精锐尚存,但实为残兵败将,无作战能力可言。外交上,四面楚歌,到台的外交使节寥若辰星。英国提出与台断交,美一度采取“等待尘埃落定”的观望政策,其在联合国的地位也发生动摇,在国际社会中空前孤立。人心向背上,国民党因血腥镇压“二?二八”起义,创伤未愈,要台湾民众与国民党同舟共济,****,是殊难从命。<br /><br />2,蒋介石重组班底<br /><br />蒋在大陆统治时先后形成了黄埔系、桂系、晋系、冯系及其它地方军事派系势力,此外,还有党务势力的CC和代表财团势力的孔、宋系,可谓派系林立,核心是以蒋为首的黄埔系。大陆时代,该系不仅控制军界,而且渗透到党政部门。各派各拥其主,相互倾轧。<br /><br />逃台后,蒋为“重整气脉”,总结失败的原因在于:一是缺乏革命哲学作基础,党内理论分歧,导致精神堕落,气节丧失;二是对**斗争不力;三是党内不能团结一致。<br /><br />为重树权威,蒋做了两方面工作:其一是“斧正”核心,调整人事。由陈诚接替阎锡山任“行政院长”,委吴国桢为台省“主席”,周至柔为参谋总长兼空军司令,孙立人为陆军司令,桂永清为海军司令,蒋经国为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改变行政系统,由陈诚重组内阁。二是改造国民党。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1949,8—1950,7);(2)全面展开阶段(1950,8—1952,4);(3)完成阶段(1952,4—10)。<br /><br />1950年8月,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改造运动正式开始。为指导改造运动,蒋作了20多次报告和讲话,并主持制定了改造的有关文件,提出了改造的方针、政策与纲领,主要有(1)排除派系观念,DADAO地域观念,整肃党纪;(2)铲除官僚,改变党风,革新组织;(3)坚持**抗俄战争,恢复+++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等等。<br /><br />改造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br /><br />1、进行党员归队和党员整肃,大力发展工农和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台籍人士入党,以扩大其社会基础;<br /><br />2、刷新党政关系,开展“民运”工作和加强社会调查,改革党政关系,制定并通过了《党政关系大纲》。<br /><br />3、加强民运工作。吸收**经验,改善党群关系,提出为扩大农民、工人的利益办事,关心青年生活,提高妇女地位;<br /><br />4、进行广泛社会调查,沟通全党思想,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改造国民党。<br /><br />5、改造党务。包括改造地方党务、职业党部与知识青年党部和海外党务,掀起“**抗俄总动员运动”和革命实践运动。<br /><br />1952年10月10日国民党七全大会召开标志着改造的结束。会议以起立的方式推举蒋介石为总裁,选举陈诚、蒋经国等32人为中央委员。<br /><br />改造运动是国民党从存亡续绝的关头到起死回生的转折点,它打破了党内派系对立的局面,削弱了党国元老的实权,培植、安排了大批亲信,尤其是蒋经国一跃为国民党常委中仅次于陈诚的人物,奠定了日后蒋经国“子继父位”的基础。<br /><br /><font color="#ff0000">二、国民党“确保台湾,安定台湾的政策”</font><br /><br />(一)政治高压与组织控制。<br /><br />面对持续不断的学生运动及民众的反抗斗争,蒋介石于1948年12月10日颁布戒严令,决定从次年5月19日零时起全省戒严,严禁*会、罢工、罢课及游*请愿活动,居民外出必须携带身份证以备随时检查,否则拘捕。违反十项禁令者“依法处死刑”。还公布了一系列配套法令,制定了《军公人员及旅客入境暂行办法》和《台湾省出入境办法》等,还以“保密防谍”为借口,形成遍布各地的特5网。<br /><br />(二)推行地方自治。<br /><br />为笼络地方人士,国民党推行地方自治,开通政治参与渠道。规定将民选省长改为县市级选举。1950年7月,台湾地方自治开始实行,调整行政区域为16县5个省辖市,选举产生了各县市长和民意代表。成立了临时省议会(1954年改为台湾省议会)。<br /><br />(三)对国民党各系统的整顿和清洗<br /><br />在行政方面,延续大陆时期以党治国的原则,要求党员必须以现阶段的政治主张为施政准绳,否则开除。<br /><br />在军队方面,重建党军,恢复军队党务,建立“党在军队中之领导核心”,重新组编建制,颁布军官轮换、假退、除役地方等办法,防止军人拥兵自重;以各种名义进行清洗,如处决陈仪、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等。<br /><br />在特工方面,整顿统一情治系统。1949年7月,成立了以唐纵为召集人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其任务是“统一所有情报工作,并使之充实、强化”,通过改组,形成了保安处、保密局和内调局及国民党各军种总司令部第二处等特工组织。<br /><br />(四)土地改革<br /><br />第一,三七五减租。1949年4月,颁布《台湾省私有耕地租佃管理条例》,实行三七五减租。一是限租额最高不得超过出租地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37.5%;二是保障佃农权利。租用耕地一律订立书面租约,租期不得少于6年,期满须续订租约,佃农的押租金等一切额外负担悉数废除,灾年可申请免租。三是兼顾地主利益。1951年5月,这一措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它的实施,使全省29.6万农户受益,既照顾了地主的利益,又减轻了贫雇农的地租负担,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br /><br />第二,“公地放领”。1951年6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台湾省放领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将“国有”及“省有”“公地”的所有权转让给现耕佃农和无地雇农和承租耕地不足的农民,地价为一年正产物的2.5倍,由承领公地农民以实物在10年内分期偿付。至1976年共放领“公地”13.9万公顷给28.6万户农民(平均每户0.49公顷)。公地放领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br /><br />第三,实行“耕者有其田”。1953年春,台湾通过了耕者有其田法及实施条例,规定每户地主可保留水田3甲或旱田6甲,超过部分由当局出面征购,转售给“现耕农民”;“政府”按“公地放领”地价予以补偿,以七成实物土地债券和三成公营企业股票搭配给地主;政府放领耕地地价,在征收地价基础上加年息4%后,由领地农民分十年还清。至1953年,共转卖耕地13.9万公顷,承购农户19.4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7.9%。它除改变土地所有权外,还促进了对工业的投资,加速了工业的发展。土改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br /><br />(五)恢复工农业生产与稳定财政经济<br /><br />1,恢复发展工农业。决定台湾优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电力、肥料和纺织产业。为解决吃饭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业,除土改外,还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鼓励垦荒,利用美援肥料,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br /><br />2,改革币制。1949年6月,台颁布币制改革方案和《新台币发行办法》,规定由台湾银行发行,以黄金、白银及外汇十足准备发行新台币,台币与美元的汇率为5:1,新旧台币兑换率为1:4万,限12月底前兑换完毕。<br /><br />3,黄金政策与高利率政策。1949年5月17日,台颁布《台湾银行黄金储蓄办法》,规定存入台币到期后本息可付给黄金。1950年3月,台湾银行公布《台湾省各行库举办优利储蓄存款办法》,推行月息7%、年息12.5%的高利率政策,吸收社会游资,稳定物价,抑制通胀。<br /><br />4,外汇管制。<br /><br />5,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开源措施有发行爱国公债,征收防卫捐,售卖公产公物,加强烟酒市场的生产与管理等。节流主要是通过精减机构,裁汰冗员,节省行政开支。<br /><br /><font color="#ff0000">三、蒋介石的“政治革新”</font><br /><br />(一)蒋介石的极权统治<br /><br />1953年至1973年,蒋介石以各种借口,铲除了吴国桢、孙立人等“异己”力量,又通过雷震的《自由中国》杂志事件,在全岛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其极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强化。<br /><br />(1)维护“万年国代”、“终身总统”政体。<br /><br />(2)实行戒严和特5统治。<br /><br />从1949年5月19日宣布戒严令至1987年7月15日解严,长达38年。台湾有十大特5系统,有众十万,遍布台岛各个角落。绿岛、景美军法看守所、泰源管理区、六张犁、三张犁看守所等都是恐怖地狱。50年代最为恐怖,60年代最为黑暗,70年稍有缓和,但特5系统仍导演了一系列重大事件。<br /><br />(3)采取“一党专制”统治。长期维持高度集权的“一党专制”体系。只允许青年党和民社党存在,但这两党受其限制,长期得不到发展,在其政权中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在戒严体制下实行党禁,不许党外组党。<br /><br />(二)蒋介石的“政治革新”<br /><br />1969年3月29日至4月9日,国民党召开十全大会,蒋介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辞,提出国民党的三大任务是:全面革新;巩固复兴基地台湾;联合一切力量**,以政治打开反攻局面,以武力夺取最后胜利,重建“伦理、民主、科学三民主义的中国”。大会通过了《政治革新要项案》,指出只有从风气、制度、人事、机构各方面力求全面革新,才能开创新局面。具体内容有:(1 )刷新政风。革除保守、因循、徒重形式之积习;革除偏私、牵制之恶习,推诿、敷衍之风气;严惩贪污,信赏必罚,注意舆论监督等。(2)厉行法治。普及法律知识,维护法律尊严,提高司法威信,审判公平,以恢复法治精神。(3)健全机构。按统一事权原则调整各级行政机构,厉行绩效比较,实行分层负责制度,消除本位主义等。4)改进人事。改进公务员考绩制度和薪金制度,提高其待遇,实施主管任期制,促进人事交流,一人一职,厉行退休制度。(5)加强研究开发。以现代企业精神,推动行政管理,实施科学管理,并聘请专家,从事专门研究,奖励各机关在研究上确有成效的人员。<br />国民党十大虽提出了“革新当前政风,培养青年才俊,提高行政效率”等政治革新口号,但进展缓慢,直到蒋经国执掌台湾政柄后,革新方全面推行。<br /><br /><font color="#ff0000">四、蒋经国的行政革新</font><br /><br />(一)蒋经国其人其事<br /><br />蒋经国(1910——1988)。到台后,蒋经国历任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国防部政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1975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常会主席、委员会主席,78年3月当选为“总统”,88年1月13日去世,终年78岁。<br /><br />经国与其父的帝王作风不同,习惯于深入基层,接近民众。据说在行政院长任内,足迹遍及台湾161个乡镇村落;当总统4 年多,下乡197次,平均每星期一次。他提出各级行政长官不要多在电视或报纸上出现,而要深入民间、深入问题,在问题上求得个别解决,并提出“向下扎根,向上发展”的理念。台湾的各个地方都有过他的身影。<br /><br />(二)蒋经国最高权力的确立<br /><br />1976年11月12——18日,国民党召开十一大,经国被正式推举为国民党中央主席。至此,国民党最高领导名称三易其名,由总理、总裁制演变为主席制,由个人集权过渡为委员会制,为日后台湾民主化奠定了基础。1978年3月20日,台国民大会召开第六次会议,选举蒋经国为“总统”。至此,经国在台湾的最高地位得到确立,这标志着台湾进入“蒋经国时代”。<br /><br />(三)蒋经国革新保台。<br /><br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对外关系出现空前危机,国民党政权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经国出任“阁揆”时颇有“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味道。为摆脱困境,遂开展政治革新以保台。<br /><br />第一、推行本土化政策,延揽台籍人士担任中央及省级高级职务。为挽救法统危机,调整统治关系,维持政权稳定,经国打出台湾牌,延揽台籍人士参政。经国出任“阁揆”并任用6名台籍人士,由上届的4.5%增加到22%,他还开创台籍人士任台省主席、台北市长的先例,不少人进入中常会。<br /><br />第二、推行专业化政策,吸收技术官僚进入权力机构。他以蒋介石重用专才的意见为依据,大量吸收专业化人才进入行政系统。网罗了一批技术型官僚,逐渐取代纯行政系统出身的官员进入领导核心,并在行政、党务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br /><br />第三、推行年青化政策,大力提拔青年精英。经国掌管行政院后,大量吸收青年才俊,新内阁平均年龄61.8岁。还选拔青年俊才和专家学者充实各级政权机构;党务系统也进行年轻化改造。至1979年,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各级党部已基本为高学历的年轻一代所取代。新增党员中90%以上在35岁以下。<br /><br />第四、行政上倡导十大革新,力行廉能政治。经国走马上任后,大力整饬行政,简化机构,肃清贪污,厉行节约,提高效率。1972年提出《对十项革新运动之指示》,规定各级行政人员一律不得进出夜总会、舞厅、歌厅、酒巴等场所;婚丧喜庆,不得滥发喜贴、讣告;不得设宴招待宾客,并谢绝应酬;不可虚报加班费、差旅费等。制定了严厉惩贪措施,并严禁官员兼职。<br /><br />蒋经国的行政革新,使台湾当局的“保守”“僵化”形象有所改善,对其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改良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塑造了经国的形象,为其再度升迁及巩固其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