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2px">1962年中印之战,中国把战术落后、战斗力差的印军打得一败涂地。迫使他们实施优先国防然后经济的发展方针。经过40年的苦心经营,印军已“今非昔比”,令人“刮目相看”。<br /> <br /> 首先扩充兵力。由60年代60万人发展到现在150万人。<br /> <br /> 针对我军作战特点,专门组建山地师十个,其中九个针对我国。<br /> <br /> 更新武器装备,武器来源多样化。俄制飞机、坦克、驱逐舰;法制飞机、导弹;瑞典火炮;英国航母等等。<br /> <br /> 完善后勤保障。印军在非法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我国领土上,苦心经营,公路铁路一应俱全,新建、扩建30多个机场,60多个直升机起降场。可谓煞费苦心。<br /> <br /> 改变了作战思想和方法。针对战区地理环境和我军特点,采取对巴以攻为主,对我以防为主,强调攻势防御。其“训练计划”、教材明确指出:“各级指挥官应放弃消极防御思想,进行攻势防御作战”。印军尤其重视我穿插迂回、包围迂回战术,历次演习面面俱到,如惊弓之鸟。并学以致用,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多次使用。它的教材明确写道:“历次战斗证明,正面进攻往往得不偿失,而侧翼进攻、迂回包围,可达攻其不备、易于取胜的目的。”<br /> <br /> 强调独立作战。印军1962年同我作战时,一旦被我分割包围,立即溃散潜逃,所谓“越野撤退”。但现在的作战条令则强调“各部队须独立作战,哪怕失去指挥、支援,也要独立战斗。”<br /> <br /> 纵观印军自1962年以来的变化,可以看出其战术确有提高。但其雇用军队怯战怕死,民族矛盾尖锐,作战思想依旧保守。<br /> <br /> 首先,兵力分散。印度视中、巴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孟加拉为“潜在对手”。处于两面、甚至三面作战的不利态势。<br /> <br /> 依赖固定战场,缺乏应变机动能力,进攻顽强性差。1971年印巴战争,印军第95山地师,对东巴卡尔普尔镇巴军一个连的据点攻击时,居然受阻三周而未克。印军进攻能力可见一斑。<br /> <br /> 印度国内民族、教族、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军队内部官兵之间、教族之间、兵种之间矛盾也十分突出。“低种姓”士兵地位低下,常遭军官打骂、欺压,为此,军中常出现士兵杀死军官事件,并多次发生小规模“哗变”。军队内部教族之间互不信任,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之间经常发生纠纷,严重内耗和涣散了印军的作战力量。<br /> <br /> 盲目崇拜西方和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及作战理论,过分 追求时尚,先进武器,不论是否实用,一慨买来,造成后勤保障异常复杂,形成巨大浪费,反观我军,不论是引进、还是自制的武器都是制式化发展,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远胜于印度。试想象,印度70—80年代引进的 米格23、27等飞机,其落后的电子设备在我国跳跃式发展的武器(J-10、J-11、FB、飞机、85、96、99式坦克)面前还有多大胜算。90年代,印军还出现了一个“杀鸡牛刀”的笑话,在克什米尔争端中,为对付一股游击队,本来用火炮就能解决的问题,印军却时尚的学起美国打海湾战争,用米格—27挂上导弹轰炸,结果反被巴方用QW—1导弹击落,成为笑柄。<br /> <br /> 当然,印军自1962年以来一直重视对我军研究,包括请越南头目介绍中越边境战情况,印度认为,“中国军队实力逐渐走下坡路,”“已不如50—60年代”。在西藏“军力不足”、“机动困难”,“空中威胁能力微不足道”。于是,1986年印军马图—托马斯中将根据前苏联“斧头战术”提出“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其核心是“先发制人的突然打击”和“快速反击”,1982年的“苹果”演习,1985年的“弓箭—4”演习,无不围绕其战术。80年代,我军也确实存在上述问题,在边界冲突中也凸现窘态,然而,我军高层指挥扬长避短,不走寻常路,立即进行中程导弹试射,一举打破印军一厢情愿的地面战的美梦。<br /> <br /> 随着青藏铁路的成功铺设,加上我军装备近20年来跳跃式发展,我相信我军一定能重演62年的辉煌。<br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