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青海
近年来,伊朗核问题一波三折,危机不断。为逼迫伊朗弃核,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等手段向伊朗施压。面对重重围困,伊朗纵横捭阖从容应对,不断突破美国所极力构筑的包围圈。
西方对伊朗的制裁与围堵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制裁由来已久。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欧国家一直对伊朗采取程度不同的政治遏制和经济制裁。上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开始缓和与伊朗的关系,美伊关系在克林顿政府后期也有所松动。但自2003年伊朗核问题凸显以来,特别是2005年伊朗总统内贾德上台后,伊朗在核问题上态度日趋强硬,与美欧对立加剧。美欧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制裁伊朗的1737号、1747号和1803号决议。2007年10月,美国还单方面宣布对包括伊朗国防部在内的20多个伊朗政府机构、银行和个人实施制裁,伊朗革命卫队及隶属革命卫队的“圣城旅”也在美国的制裁范围之内。欧洲一些金融机构和部分公司自去年就开始减少或停止与伊朗的商业合作。今年6月,欧盟决定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包括关闭伊朗国家银行在英国、FaGuo和德国的办事处,禁止与伊朗核计划有关的人员进入27个成员国或在欧盟开展商务活动。制裁使伊朗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伊朗经济正常、健康的发展。
在不断加大对伊朗制裁力度的同时,美国还展开外交攻势,向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施压,要求这些国家停止与伊朗在能源及其他领域的合作。此外,美国利用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警戒,竭力推动温和阿拉伯国家构筑“反伊联盟”。美国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国务卿赖斯、国防部长盖茨多次造访中东,渲染“伊朗威胁论”,拉拢中东地区逊尼派国家。 2007年7月,布什政府宣布向海湾阿拉伯国家出售20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向埃及提供130亿美元军援,试图通过强化伊朗周边国家军事力量来遏制伊朗的崛起。美国与以色列还多次放话,不排除以武力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今年6月初,以色列军队集中100多架战机,在地中海上空演练长途奔袭作战,媒体猜测此举似在为空袭伊朗核设施和远程导弹基地做准备。
争取一切朋友——伊朗的全方位外交
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所施加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伊朗一方面加强军事准备和军事演练,展示军心和各种国产武器装备,誓言“斩断入侵者的手”,显示出对敌人的战略藐视,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其地缘、能源乃至宗教优势,积极拓展与各方的关系,增强抗美实力。
积极开展周边外交,加大对地区热点问题的介入,努力扩大自身影响。出于共同战略利益考虑,伊朗加强了与真主党和哈马斯合作,并与叙利亚结成更紧密的关系。萨达姆倒台后,伊朗抓住什叶派主导伊拉克政局之机,主动向伊拉克示好,恢复与伊拉克中断30年的外交关系。2008年2月,内贾德总统还首次访问伊拉克,向伊拉克提供10亿美元贷款并签署多项经济合作协议。伊朗与阿联酋、巴林、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与埃及的复交进程正在加速。2007年3月,内贾德总统访问沙特,还首次出席在多哈召开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第28届首脑会议,提出加强海湾国家合作的10点建议。与此同时,伊朗利用历史文化纽带,加强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这两个波斯语国家的关系。2008年3月,伊朗提出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建立波斯语国家联盟的倡议,即三国将在经济与人文领域加强一体化联系,共同建立统一电力系统、国际铁路公路交通网。此外,伊朗积极发展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阿塞拜疆等独联体国家的关系。2007年10月,伊朗成功组织召开第二届里海沿岸国家首脑峰会。
稳步推进“东向政策”。鉴于欧洲国家在伊朗核问题上日益向美国靠拢,伊朗优先发展同中国、日本、印度、韩国、东盟等亚洲国家和俄罗斯的关系,将发展与东方国家关系作为平衡西方政治压力,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伊朗与东方国家的高层往来频繁,总统、议长、外长等访问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巴基斯坦、印度、韩国和日本等国。其中,2008年4月28日至29日,内贾德总统对巴基斯坦、印度的访问颇为引人注目。因为巴基斯坦与伊朗相邻,是美国的反恐盟友;印度作为南亚霸主,是美国极力拉拢的战略伙伴,内贾德对印巴的访问被媒体称为“踏进敌人的领土”。伊朗与俄罗斯的关系不断加强。2007年10月,时任俄总统普京访问伊朗,成为60多年来首位访问伊朗的俄最高领导人。俄不顾美国反对,坚持完成伊朗布什尔核电站项目。伊朗还积极发展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2005年7月,伊朗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2006、2007年,内贾德总统两次出席上合组织峰会,2008年3月,伊朗正式向上合组织秘书处提交了加入该组织的申请。
加强与反美国家的关系。2007年1月和9月,内贾德总统两度出访拉美,分别访问了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这些拉美国家目前均由左翼领导人掌权,和美国大唱反调。特别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是拉美国家反美的旗手,与伊朗关系极为密切。2007年,查韦斯两度访问伊朗。在过去的2年内,两国签署了150多项协定,协议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2007年5月,内贾德访问白俄罗斯,双方决定在国际事务中继续保持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此外,伊朗与朝鲜、古巴的传统关系也在不断加强。
作为能源大国,能源在伊朗拓展外交空间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伊朗分化遏伊阵线,打破国际制裁的重要筹码。今年4月底内贾德总统访问南亚,主要目的就是尽快敲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项目。伊朗还积极与土耳其、土库曼开展油气合作,并参与筹建中的伊朗—土耳其—欧洲的纳布科天然气管线项目。欧盟中的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瑞士等国均与伊朗签订能源合作项目。自去年初以来,伊朗加强与俄罗斯、卡塔尔等天然气输出国的对话与合作,探讨建立类似欧佩克的“天然气输出国组织”。
在核问题上,伊朗虽然态度强硬,拒不妥协,但却有张有弛,硬而不僵。伊朗一直保持与国家原子能机构和欧盟就核问题的对话,即使在安理会通过制裁决议的情况下,伊朗仍未将谈判的大门关上。2007年1月,伊朗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中来自不结盟运动国家的代表,访问伊朗核设施,争取有关国家的同情与支持。伊朗领导人多次表示愿意与阿拉伯国家分享其核经验,以打消阿拉伯国家对其核项目的担心。2008年4月,伊朗提出解决包括伊朗核问题在内的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的一揽子建议,内容包括如何将世界面临的核威胁最小化、如何实现核裁军和防止核扩散,意在核问题上争取主动。
有所斩获,难破困局
总的来说,伊朗的外交努力收到一定成果,部分化解了来自美国的军事压力,但由于地缘政治、历史宗教原因及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其外交成果仍面临考验。
在伊朗的努力下,包括主要大国在内多数国家均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反对使用武力。在2007年10月举行的里海沿岸国家峰会所发表的声明中,与会国家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不允许第三国利用一个里海沿岸国领土对另一个沿岸国进行侵略或发动军事打击。海湾合作委员会各成员国表示,反对进一步制裁伊朗及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穆萨称,伊朗不构成威胁,阿拉伯国家不会被利用来遏制伊朗。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表示,不允许外国使用本国领土、领空和领海进攻伊朗,坚决反对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2008年6月,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向伊朗保证,不会允许美国利用伊拉克的土地进攻伊朗。埃及外长亦做过上述类似表态。这些国家的态度无疑对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构成很大的牵制,部分缓解了伊朗所面临的军事压力。
但是,美国与伊朗在中东存在战略利益冲突,二者矛盾难以调和。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持续攀升,有关国家与伊朗经济合作的开展,尤其是美国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消除了伊朗两个宿敌,使伊朗国力进一步增强,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美国视伊朗为其推行中东战略的最大障碍,认为伊朗对美国在中东主导权和利益均构成巨大威胁,为遏制伊朗在地区坐大态势,美国将继续以伊朗核问题为借口,加大对伊朗施压力度。在伊朗核问题得到解决之前,美国不会放松对伊朗的军事、经济和外交压力。
伊朗与阿拉伯国家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制约其与阿拉伯国家改善关系的进程。伊朗是中东地区什叶派占主导地位的波斯族国家,与逊尼派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分歧。伊拉克战争后,什叶派在伊拉克掌权,导致西起黎巴嫩、中跨伊拉克、东至伊朗的“什叶派新月地带”的形成。海湾国家中的巴林、科威特与沙特均存在大量什叶派穆斯林,这些国家的政府害怕本国的什叶派穆斯林在伊朗的支持下要求重新分配政治权力。埃及、沙特是中东地区大国,随着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三国对地区主导权之争突显。此外,伊朗与阿联酋在“波斯湾三岛”的归属权上存在争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海湾国家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对伊朗发展核武器及扩大地区影响存有戒心。在核问题上,阿拉伯国家大多敦促伊朗履行安理会关于伊朗必须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决议。海合会曾建议伊朗将铀浓缩活动转移到中立国家。近年来,多个阿拉伯国家宣布进行核开发,其中不乏出于对伊朗核项目的担心。在安全问题上,阿拉伯国家普遍加大军购力度,掀起新一轮地区防务竞赛。在巴勒斯坦、黎巴嫩内部争端及伊拉克重建等热点问题上,沙特、埃及、约旦等国明显加大介入力度,力图抵消伊朗的影响。部分海合会国家官方人士公开指责伊朗在本地区加紧进行宗教渗透,干涉阿拉伯国家内部事务。
当前,防止核扩散是大势所趋。在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的决议过程中,部分穆斯林国家或不结盟成员国均投了赞成票,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制止伊朗发展核武的基本共识。伊朗在核问题上拒不妥协的态度使其核外交左支右绌。成功的外交既依靠国力,更需要有顺应外部形势的政策。伊朗只有看清自己的实力和现实处境,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才可能真正走出其所面临的外交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