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毛周的其中一种评价[转贴]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4-1-24 21:25:05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毛**与周恩来是中国近代两个重要历史人物,周是早期**领袖和**军队创始人。毛带领全党打下江山,是**的开国皇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两人都曾经是同志、战友、对手和君臣。他们之间关系复杂、恩怨交织,几十年纠缠不清,**官方对此讳莫如深,竭力掩盖。海内外的历史学者和研究人员也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使历史的真相扑朔迷离,晦暗不明。近期出版的《晚年周恩来》一书引起大家对这俩人的关注。我想谈一些个人想法,与大家讨论。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我的观点。\r<br>(一)周恩来与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r<br>  毛**和周恩来的关系复杂,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r<br>  第一个阶段:(1928年-1936年)1925年周恩来从苏联归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和广东军事部长,培养**军事干部为武装斗争作准备。他与陈延年、杨殷都是共产国际为**培养的军事领袖。后来领导南昌起义,建立**军队。1928年4月参加中央核心领导集团,成为政治局常委。从李立三、瞿秋白直到王明路线时期周恩来都是**中央实际掌权者。毛**是井冈山和江西根据地的开创者,是地方实力派,是土共。毛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有深刻了解,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所主张的东西与苏联革命路线相去甚远。他农民背景,他游击流寇似的作风决定了他不是一个苏联要求的“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国际对毛这种人是排斥和不信任的。周恩来是苏联在**党内的“代表”,共产国际的看法决定了他对毛的态度。毛桀敖不驯,他有他的法宝,不会对洋人唯命是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毛与**中央里那些苏联的追随者们是格格不入,要发生冲突的。早年朱德、陈毅也是仗上海中央的支持(还是周吧)把毛**赶出红四军。项英、任弼时、顾作霖、王稼祥也是受周指派到瑞金去斗争毛的。制止他滥杀“AB团”。周败退江西后,更将毛撤了职,赶出红军长达三年。毛在周执掌**大权的时代是饱受打击,有志难伸。他痛恨那些洋大人,更恨那些“国际派”。周与他结怨很深。这种受排挤状态直到遵义会议才结束。毛利用长征途中军队及党内的不满,鼓动发难,要求中央检讨失败的原因,改组领导集团,接纳毛回来辅助周恩来领导红军。毛趁势反客为主,取周而代之,进而将周恩来排挤出红军。\r<br>  第二个阶段:(1937年-1941年)由于得到苏俄支持与信任,长期担任**领袖,加之在**党内有雄厚的力量。周恩来并不甘心于眼前的失败。他等待时机,力图东山再起。抗战爆发后,王明带着共产国际的新的指示回来延安。这是周等待已久的机会,也是信号。旋即与王明结合,周在**中央的“十二月会议”上支持王明,拥护苏联的主张,也带动一大批追随者,改变党内形势。“国共合作,拥蒋抗日”成为**新的方针。由此拉开“第二次王明路线”的序幕。这是毛夺权力后遇到的真正的挑战,毛领教了王明与周恩来结合的威力。其实“王明路线”的实质还是周具体实施推动,王明传达的苏联的方针战略,是周恩来的力量借王明的旗号卷土重来与毛争夺党的领袖地位。这是周恩来的风格和策略,其它人在台前发号施令,呼风唤雨。他则隐身幕后,执掌大权,控制一切。李立三时期他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瞿秋白时期,王明时期他是党的领袖。可以想象,假如“第二次王明路线”取得成功,毛被斗到或被莫斯科撤职。王与周的联合可能还会是这种形式:王明当总书记或主席,周当副主席,控制军队和党。由于形势变化,日本占领武汉,拥护蒋联合抗战无疾而终。长江局撤消,成立重庆南方局。莫斯科承认毛的领袖地位。“第二次王明路线”落幕。周和王明挑战失败。但周恩来仍然借莫斯科的支持和项英的新四军的支持,与毛周旋。直到“皖南事变”时,毛**用“借刀杀人”之计解决项英。使周顿失依靠,终于缴械投降。为两年后搞延安整风,彻底清算王明和周恩来铺平道路。试想如果有项英的军队在,以周在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毛是不会轻易地在延安对周大张挞伐的。\r<br>  第三个阶段:(1943年-1976年)**的事业并非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是又一场“农民****”,要想颠覆中国,毛这样的农民领袖是必不可少的。他比陈独秀,王明,张国焘,周恩来都厉害。他老奸巨滑,深谋远虑,无法无天,不择手段。这些人是自愧不如。况且“形势比人强”,在与毛争夺党的领导权的斗争中,周屡战屡败,阵地被一块块蚕食掉,苏联的表态支持毛使他惊醒。他知道大势已去,他无力与毛争雄。**领袖的位置非毛末属。他痛下决心,转换角色来适应新的形势。以副手的身份辅助毛夺取江山。他的选择虽然无奈和屈辱,却充满智能与远见卓识,威力十足。毛周的结合影响深远,已为历史所证明。从此以后,周就是毛**的参谋长、外交官、警卫员、谋士、仆从、宰相、战友、同志、说客、帮凶。毛的需要就是他的工作。所有这些角色的背后他们俩的对手关系没有真正改变。毛始终限制和约束周,一有机会就要DADAO他。周则时刻警惕,小心周旋,立于不败。俩人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直到最后。只有在国共内战期间毛对周比较“友好”。解放以后毛又重新开始斗争。1953-1954年“高饶”是毛放高岗要打周批刘,被刘周联合挫败。1958年毛亲自上阵批周“反冒进”要逼他辞职。周坚持下来得以幸存。1966年**爆发,扫除“刘邓彭罗”以后毛又要倒周,双方在1967年激烈较量,毛以失败告终,周成为党内保守派的总代表。1971年“林彪事件”是毛再遭重创。1973-1976年毛再度奋起打周,可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橹缟。1976年一命归西,周的追随者DADAO**派,否定**。毛与周的斗争从二十年代末拉开序幕,一直持续到俩人死了已后。“四人帮”****和邓小平复出也他们斗争的延续,是他们留下的政治遗产。司马璐认为毛**与周恩来的斗争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不谈他们俩人的斗争,研究不好**党史和人物。\r<br>  下面是毛的几段话,引自《晚年周恩来》和《汪东兴回忆与林彪反党集团的斗争》。\r<br>  1966年3月份18日毛主席接见某国共党代表团时说“十年内战期间,三次赶出红军,十几次意见不能通过,在我们党内长期整我。陈独秀整我,瞿秋白整我,李立三整我,王明整我最惨。陈独秀整我左,十年内战又整我右倾机会主义,丝毫马克思主义都没有”。\r<br>  “周不是不反,是时机未到。全国人民觉悟不高,对周还缺乏认识,现在反周会天下大乱”。\r<br>  “他(周)现在是卖我的面子,他是不赞同我的思想的。**他反对,他反得很精明。他在党、政、军中有基础。百姓也尊重他,他和刘少奇、邓小平基本上是同路人”。\r<br>  “为什么要我参加总理的追悼会?我还有不参加的权力嘛!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谁送给总理的?我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总理,就斗争过不少于十次,不要勉强,建议政治局其它同志都参加。”\r<br>  言为心声。这些毛在不同场合,对亲近或信任的人所说的话,是不加掩饰的,是真情的流露,是可信的。从中可以可看出毛对周的态度和俩人之间的真实的关系。毛**和周恩来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r<br>(二)毛**离不开周恩来的帮助吗?
<br>  许多人认为毛离不了周的帮助。毛开展**,弄得天下大乱。周有扶危定倾之力,能收拾残局。毛要依靠他维持国家稳定,靠激进派推动改革。不可否认周恩来有才华,有经验,能领导革命也能领导建设。他是最好的人选,但不是唯一的人选。**内部人才济济,长期革命和建设积累了大量经验。应该说才能和经验不是周所独有。高岗、彭真、陈云、陶铸、邓小平都可以代替他当总理。李富春和李先念也能当。华国锋、王洪文和张春桥也能当总理。即便是王洪文华国锋差一些,毛主席可以叫邓或者陈云出来辅佐他,给王当副总理,管工业管农业管铁路,谁又会拒绝毛**呐?况且毛一手遮天,全党都跟着他的指挥棒转,谁又有多少个人意志哪?在毛眼里周恩来所关注的不过是那些正点晚点、水库粮站或者交际接待之类的事,无关革命宏旨。谁都干得了,无甚希罕。如果说战争年代毛需要周,建国以后毛**多次想DADAO周或者逼他下台,最后都没有成功。所以我认为不是毛**离不开周恩来的辅佐。而是周拒绝下台,他千方百计地使毛不能把他推下去。他也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变得对毛有价值。他位高权重,实力雄厚,在党内斗争中毛**总是借用他的力量,或争取他的配合。《晚年周恩来》书中谈毛**在庐山会议以前和发动**以前都向周交底争取他的配合。毛**离不开周恩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没有周,毛垮不了,中国垮不了。\r<br>(三)周恩来的相忍为党和保护革命晚节
<br>  《晚年周恩来》书中一再讲周卑躬屈膝,低声下气的伺侯毛**。是因为周深受封建传统的影响,是克己奉君,是君为臣纲。这是曲解,作者是给周恩来涂脂抹粉,为他开脱。周没那么庸俗。\r<br>  周出生于破落官僚家庭,受传统文化孔孟之道的熏淘。但他更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是彻底地反传统的战士。为了他的理想和主义,所有的传统,道德,人情和伦理都不过是一件外衣。他可以随时披上这件外衣,也会毫不犹豫地弃之如鄙履。什么克己奉君或大臣的本分对他这样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是没多少约束力的。他更不会为出身的“原罪”而忏悔。他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使其成为周恩来的原因。他也不会为曾经斗争过毛而后悔。如果要后悔,恐怕会后悔当初太调和,太折衷了。\r<br>  周恩来的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是他的一种姿态。是与毛共处的姿态。是他在险恶政治环境中生存的方式。是表演,表演他对毛主席的忠诚与顺从。给毛看,也给全党看。他象造势,为争取全党中央的同情与认可。一是让横行霸道的毛**对他难以下手。二是当困难来到的时候党内有人出来帮他。周恩来的忠君、隐忍和谦卑都只是表面姿态。他的内心并不妥协。他将这种“忠诚”强加给毛,毛自然不接受。毛**有他的原则,不会让步。但的确给毛搞阴谋增加了难度。假如周真象《晚年周恩来》书中所讲对毛忠心耿耿,步步紧跟。毛对他也不会如此憎恨和激忿,在他死后说出那样的话来。这是《晚年周恩来》之类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r<br>  周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相忍为党,以此勉励自己也勉励别人。他的相忍为党其实就是为他自己。党就是他毕生为之奋斗而且成就辉煌的共产主义事业,他个人与这个党已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他才是这个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代表。毛**不过是个封建皇帝,只能代表他自己。周的名字是同中国***联在一起的。他要与这个党同进退,任谁也不能将他们分开。这是他“忍”的前提,这是他的最高原则。为了这个原则,他可以忍,可以反,可以牺牲,可以出卖,可以落井下石,也可以翻云覆雨。我是这样理解周恩来的相忍为党的。\r<br>  许多人都要问为什么毛始终不肯放过周,要在晚年三番五次地发动运动,对这个忠心耿耿、卑躬屈膝、身患绝症的总理没完没了地死缠滥打。我以为这不仅是因为有历史恩怨,毛旧恨难忘,更有现实的利害冲突,周恩来与毛的治国理念不同。他内心不同意毛继续革命的想法。他不会心甘情愿的追随毛去搞这种天翻地覆、大破大立的变革。他不是毛的追随者和同路人。他却占据高位,受众人拥戴。他貌似谦恭,心怀叵测。他实际是想开倒车。这是毛绝不能容忍的。周恩来是他的敌人。与周妥协不仅是把旧账一笔勾消,承认他的地位。更是承认周及其党羽对未来中国的决定权。毛清楚他的继续革命的大业将要付之东流。周的追随者会清算他,翻文化大革命的案。对毛**来说,**末年的形势是生与死的决择,是不进则退。他英雄一世,是无论如何也咽不这口气的。这是为什么毛不顾老迈年高,三番五次要奋起打周的原因。批林批孔,尊儒反法,批投降派,反击右倾反案风,不让周治病,最后把他整死掉。毛也拼尽全力,一命呜呼。\r<br>  周恩来活得艰难也窝囊,很多时候他都是身处逆境,忍气吞声,战战兢兢。他的隐忍包含着高的智能和手段,包含着坚韧的生命力。他用一生来作这篇奋斗与幸存的大文章。无疑这是一篇传世之作。他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可惜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为了他自己,为他的党,没有一点儿是为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r<br>(四)林彪与周恩来\r<br>  林彪是**的军事天才,是“当代韩信”。他披坚执锐,攻城掠地,为**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册封为元帅。和平年代林彪和他的军队是毛**王位下一块基石;是他的近卫军;是他在党内斗争中取胜的法宝。大跃进破产以后毛被迫作了检讨,退到后边,让刘邓周来收拾残局。这些人苦干三年,把国家从灾难中救出来,从而赢得全党和全国的拥护,威望升高。毛则大权旁落;号令不灵;成了精神领袖。这使毛极为痛苦也决不认命的。他要东山再起夺回权力。他要准备用武力。他召唤林彪。林彪可能并不喜欢“放卫星”“万斤粮”之类的空想。但他也绝不会同意刘邓一伙架空老毛的举动。对林来说,毛的知遇之恩和他的天子门生的地位让他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调兵勤王。这乾坤一掷不单击垮刘少奇、邓小平和彭真,为毛夺回大权。也打开了继续革命的大门,弄得天下大乱。更把林彪作为毛的帮凶放在**统治集团的对立面上。这就是为什么林彪死后三十多年后仍得不到**统治集团原谅的原因。\r<br>  “九大”确立了林彪接班人地位和形成新的权力格局。**激进派和林彪军人集团是毛**的文武双壁。**秀才们本身没有实力,是全心全意拥护毛的继续革命的主张,是毛的代言人,有毛的力量作后盾,他们是**的推手,是最活跃的因素。林是毛的棋子、工具和卫兵。是震摄反对派、为**保驾护航的力量。是对周的平衡。但他不是毛的思想的传人。毛是瞩意张春桥和江青的。林彪恐怕只是过渡,为**秀才鸣锣抬轿的地位。林彪不是受人摆布的人。他与**集团地矛盾自然日益尖锐,他与毛是接班人之争。我想林彪在两个地方触犯毛**:一是他与**派的接班人之争。二是他与周接近。如果说接班之争毛尚能折冲,后者则是犯了大忌。因为林周合流会让力量的天平完全倾斜。周恩来与林彪靠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的需要。他们有共同的忧虑,都想让国家喘一口气,让人民修养生息,发展经济。他们都面临**派的挤压。\r<br>  林彪一直是毛的个人财产,是他的军事力量。谁也不能动林彪,谁也不能拉走他。毛曾经怒斥王明想拉拢林。周恩来是毛**始终约束和防范的对手。**以来周的力量增加了,尤其是在军队的力量增加了。毛的设想是用林的接班人地位压住周,也用林彪的军事力量制约他。如果林彪与周恩来合流或靠拢,毛的安排就完全破局了。毛对军队的控制就很微弱了。一旦林或者周起来发难,毛主席没有太多反抗的力量。他的权位甚至安全都没有保障,有成孤家寡人的危险。这是他的噩梦。他绝不能让它成为现实。对这种前景他是十分警惕和随时防范的。这是真正触动他神经的地方。等到庐山上千夫怒斥张春桥的时候,毛看出形势危险:一是他的**不得人心。在党内有大批反对的人。除林彪的党羽以外,汪东兴、陈毅、陈永贵、韩先楚、杨得志、许世友都攻击春桥(11)。二是林彪借“接班人之争”向他挑战。他是借打张来向毛示以颜色。毛对那些想要离他而去或背叛他的人是决不姑息的。他下定决心,挺身而出,反击林彪。而且不留余地将林逼上绝路。他应该有更多的选择来挽回僵局,林彪也不会跟他决裂。林彪也一直想同他缓和关系(12)。他所以要把事情做绝,首先是流氓皇帝的性格决定的。其次也可看出他当时的困境与恐惧。林彪在,周能与之周旋,争取他。毛林终究是要分道扬镳的,对毛来说越晚越被动。周用心很深,五年后毛还要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9 01:2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