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90 年代以来中国朝鲜半岛研究状况? 朴键一</p><p>【摘要】 本文从整体上考察了90 年代以来中国对朝鲜半岛研究的基本状况, 探讨了中国朝鲜半岛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队伍等各个方面的演化过程, 同时提出了目前中国朝鲜半岛研究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p><p>80 年代的研究状况</p><p>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定, 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尤其是对朝鲜半岛的研究提供了政策导向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因此80 年代中国的朝鲜半岛研究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在研究目的上, 从了解半岛北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扩大到了研究南方经济起飞的做法。在研究对象上, 从局限在半岛北方扩展到半岛南方。在研究内容上, 从个别人文研究领域发展到社会科学各领域。在研究方式上, 从封闭式研究走向开放式研究。在研究活动范围上, 从分散研究走向全国协调。由此看来, 80 年代末期, 中国朝鲜半岛研究事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p><p>然而, 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形势相关, 正是由于过分依赖于国内形势, 因而这个时期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 应当说还不是很稳定的, 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研究活动开展得还很不平衡。90 年代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就是在这个起点上展开的。</p><p>90 年代初期: 1992 年8 月中韩建交之前进入90 年代以后, 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促使中国继续深入进行包括韩国在内的国际问题研究的主要推动力, 首先是当时中国***再次确认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但更主要的是1992 年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驱散了当时笼罩中国学术界的沉闷气氛, 为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于健康发展的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朝鲜半岛研究事业结束了过去那种国内形势决定学术研究的历史, 步入了主要根据研究客体的变化, 即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而进行自我调整的新的稳定发展阶段。90 年代初期, 中国朝鲜半岛研究事业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除了进一步认识韩国之外, 还要研究朝鲜和韩国参与图们江地区国<br />际合作开发项目等与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有关的问题, 以及冷战结束以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新变化。显然, 冷战后世界战略格局和地区国际关系变得空前复杂, 在中国与韩国尚未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情况下, 这些研究任务无疑是相当艰巨的。面对这些研究任务, 中国朝鲜半岛研究界首先大大扩充了自己的研究队伍。在延边, 延边大学成立了许多以东北亚研究命名的各种专业研究所, 如东北亚国际政治研究所、东北亚经济研究所等, 力图在东北亚国际合作的框架下, 深入开展对朝鲜半岛的研究。与此同时, 延边州政府为了与中央和省政府相衔接, 在州和有关市的两级政府内成立了图们江地区开发办公室, 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开展旨在促进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对策研究。</p><p>在长春, 为了协调和促进东北亚研究与有关图们江下游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研究, 吉林省成立了省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东北亚研究中心, 并且从1990 年起出版发行该中心主办的《东北亚研究》学术研究季刊。应当说, 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东北地区朝鲜<br />半岛研究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这个地区对朝鲜半岛的研究开始走出仅仅以<br />韩国和朝鲜为对象的纯粹学术研究和教学的狭隘领域, 走向从更为广阔的东北亚地区合<br />作的视野认识朝鲜半岛, 并且与政策实践相结合的转变。这种转变无疑地大大促进了中国朝鲜半岛研究事业的发展。</p><p>在北京, 与80 年代中后期比较, 有更多的高等院校和专门研究机构从事对朝鲜半岛的研究。1992 年5 月, 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了朝鲜学研究所。该研究所作为校级研究机构, 下设语言、文学、社会历史、艺术、宗教、哲学等研究室和书刊编辑部, 召开全国性的朝鲜<br />学学术报告会, 出版有关的研究论文集。</p><p>与此同时, 朝鲜半岛研究活动在中国其他地区也开展起来。在天津, 成立了东北亚经济研究所, 定期编辑出版《朝鲜经贸信息》。山东省的大学、专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和政府部门成立了朝鲜研究所、韩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主要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对朝鲜半岛进行研究。在上海市和浙江省, 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也分别成立了韩国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以韩国现代史为主要研究对象, 逐渐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研究路子。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对朝鲜半岛的研究活动, 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注意。</p><p>在朝鲜半岛研究活动向上述一些地方扩展的过程中, 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也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 对韩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仍占绝对多数; 另一方面, 在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背景下探讨朝鲜半岛问题成为必然趋势。以1990 年《东北亚研究》季刊第1 和第2 期刊载的总共31 篇文章为例, 其中直接或间接地研究朝鲜半岛的有15 篇, 而且几乎都是关于半岛经济、政治、外交等现实问题的。在1992 年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提出的88 个主要研究课题中, 有45 个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朝鲜半岛, 其中包括关于北南和解过程的研究、关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研究、关于韩国黄海经济圈构想的研究、关于图们江三角洲多国经济特区问题的研究、关于韩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关于日本与韩国儒教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等。</p><p>从研究方法上看, 国际学术交流在90 年代初期开展得更为普遍。出现了专业性比较突出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这表明, 随着对朝鲜半岛研究的深入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80 年代那种大一统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开始被专业特点比较强的分析性方法所替代。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来看, 这无疑是一个明显的进步。</p><p>另一方面, 90 年代初期, 以参加东北亚<br />地区国际经济合作学术交流为契机, 大批韩<br />国学者得以访问中国。这使得中国朝鲜半岛<br />研究界很快看到了中韩学术界在诸如朝鲜战<br />争起因等敏感问题上具有很大分歧。但是, 由<br />于双方采取了求同存异, 即搁置分歧、寻找共<br />同兴趣的态度, 这些分歧并没有阻碍国际学<br />术交流的进一步扩大。</p><p>概括地说, 90 年代初期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 与80 年代后期一样, 继续以了解和借鉴韩国高速发展的经验为主要目的, 以探讨当代韩国经济的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 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在研究方向上, 增加了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与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新变化等一些新内容。研究内容和范围的扩大, 不仅带来了研究队伍的空前壮大, 而且引导中国朝鲜半岛研究从大一统的综合性整体研究走向以现实问题为主的分析性的各种专业研究。不仅如此, 对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性的不断提高, 增加了中国同包括朝鲜半岛南北双方, 尤其是与尚未建交的韩国在内的东北亚国家的学术交流。这种状况开始改变中国过去只能依靠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采取措施更多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同时, 探讨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使得中国朝鲜半岛研究从纯粹学术领域走向实际应用领域, 从而获得了对朝鲜半岛研究的政策和社会支持。因此, 90 年代初期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 不仅是80 年代后期研究在外延上的扩展, 而且也是内涵上的重要变化。</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