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战略上看中美的较量及世界局势的走向
时间:2008-7-12 16:49:47 评论 8 条 查看评论
一、什么是战略
什么叫战略,从古到今的说法很多很多了。比如就有人说:“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这样的说系统性逻辑性都比较强,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表达。
据我看来,所谓的战略就是承认眼前的现实、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承受一定的损失、安排特殊的顺序、采取必要的措施、获得将来的利益、实现最初的目标。简言之,就是实现将来利益的最大化。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说了一个故事:“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
我不喜欢翻译,翻译的东西总是干巴巴,也没有意思。我把大意说一下吧!大意是说:车夫推车上坡,正在用力之际,一条狼跑来咬他的屁股。这时候,车夫要腾出手来对付它,就有可能车子翻掉重货压身,甚至性命都难保了。没有办法只能忍痛推之,等上了坡,能腾出手的时候,那狼早就叨着车夫屁股上的一小块肉跑掉了。
这里与其讲狼是战略家,倒不如说车夫是战略家。
在这个小故事中,狼是取得利益了的,他运用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的窘况,快速发动进攻,获得了利益;讲车夫是战略家,是因为车夫承认眼前“载重登坡,方极力时”的现实,判断出“欲释手,则货敝身压”的危险。承受“啮其臀”的痛苦。安排“既上”再打狼的的顺序。采取“忍痛推之”的措施。实现货物完整不损的目标。所以我说车夫是一个战略家。
二、战略三要素
1、战略目标
我们看两个例子,来谈一谈战略目标。春秋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战败。勾践忍辱,发誓报仇,要打败吴国。于是立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计划,苦心孤诣,卧薪尝胆。送美人西施入吴,以逸其志;卖煮熟的小麦以破其农;鼓动吴王征战不息,骄其情。由于战略目标清晰。所以,手段来的丰富有效,无不击中要害,最终勾践灭吴,一洗前耻。
第二个例子,看看宋朝。这里包括北宋和南宋,无论是北宋和南宋,其战略目标都是局部的、狭隘的。北宋由于赵匡胤的缘故还好一些,南宋就不堪了。赵匡胤开国之初尚有一定的雄心壮志,但是幽州之战以后,赵匡胤就开始对自己的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后来加上对武将的控制和一些特殊的政策,最终导致北宋止步在幽燕之地,停止于白山黑水之前。
南宋的赵构就差的更远了。为了能让自己的小政权能够存在,可以不惜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岳飞的势力开始强大之时,正是赵构恐惧之日。于是赵构就毁了这个自己的“长城”,转身和金签订条约,送钱割地。
这样的战略目标,必然造成战略手段的变化。纵观整个宋朝,其战略目标是非常狭窄的,缺乏全局观。前人评述“北宋无相,南宋无将”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同的战略目标决定战略实体的命运——生存抑或死亡。
2、战略手段
战略目标决定战略手段,战略手段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
正确的战略手段有利于战略目标的达成,而不当的战略手段不仅不能达成战略目标,反而有可能破坏战略目标的实现。
就像战国时修建的郑国渠一样,当时的韩国本想用郑国渠来消耗秦国的实力,但是,反而给秦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这就是弄巧成拙的典型。
还有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为保存燕国,派荆轲刺秦,这就是一个错误的手段,这个错误的战略手段不可能实现存燕的战略目标。虽然荆轲刺秦充分展示了荆轲的勇敢无畏,但是,也反映了燕太子丹的无知。国家的较量单凭匹夫之勇是不可以的。
其实荆轲无论能不能刺死秦王,都不重要,只要有“刺”的行动,燕国就会注定最快的灭亡。刺不中,激怒秦王,灭之;刺死秦王,秦国必要复仇,亦灭之。
燕太子丹的一腔热血不仅没有挽救国家,其不当的战略手段反而给国家带来了更大的危险。可怜了荆轲的身家性命,当然也成全了荆轲身后之名。
3、战略的取舍
战略的精髓,简单理解就是做眼前事,图将来功。眼前的事很多,究竟那件事才是关乎战略大局的呢?那就需要仔细的考量,这就牵涉到一个取舍的问题。
“舍”总是痛苦的,但是又不得不舍。战略取舍对所有的战略家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就像被毒蛇咬后,无奈之下,忍痛断碗一样。砍谁的手,都不容易,但不砍,不仅手没了,命都没了。
还像被围堵的部队,要保护主力撤退,就必须留下断后的一样,断后的必须面对死亡。非将帅不慈,乃兵之凶也。
战略的取舍不是无原则的放弃,丢卒是保车,忍辱是为了负重。是有目的的牺牲,而不是无意义的献身。这种牺牲眼前的利益,是为了获得将来更大的利益。就像把一块石头抓的更紧,是为了扔的更远一样。只知道抓紧,不知道扔远,不配谈战略。
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相遇,弱的一方,战略选择的空间相对较小,要取得胜利,其付出的代价就必然多。必然要求局部做出重大的乃至超出局部所能承受的牺牲,以此来换取时间与空间,完成战术劣势向战略优势的转变。长征如此,抗美援朝如此,现在经济领域玩命的血战也如此。但是有一点到任何时候都要记得:把石头抓的更紧,是为了扔的更远。
三、中美战略的较量
1、美国的战略问题
将来,对世界能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家只有三个,中国、美国、俄罗斯。还有一个集体——欧盟
先看美国。美国对外战略转变的标志之一是“门罗主义”的出台。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向国会提出了由亚当斯拟定的关于美国反对任何欧洲殖民势力干涉美洲大陆的政策咨文。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门罗宣言”,其内容和在此基础上推行的政策被称之为“门罗主义”。
“门罗宣言”发表的时候,美国独立还不到50年,当时的美国还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美国制造业不到俄国和FaGuo的一半,军事力量更加薄弱。在那种情况下,发表“门罗宣言”,对抗“神圣同盟”,是冒一定风险的。但是美国还是最终还是冒险成功了。
经过一战二战美国俨然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要不是苏联的存在,美国早已完成他梦寐以求的目标,成为世界霸主了。但历史的选择总是耐人寻味的,强大苏联的存在让美国的梦想成空。
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了最大的赢家。当美国开始雄心勃勃的准备征服世界的时候,美国突然发现,世界开始抛弃美国,向多极化狂奔而去。美国怎么能甘心让最有可能成为霸主的机会错过?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错过了就永远没有了。美国选择了强力出击,打击潜在的对手,防止多极中其它任何一极独大。美国的持强而动,给美国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利益,但也让美国成了众矢之的。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世界潮流的共同敌人。原来受美国保护的国家现在都用一种复杂的心情面对美国继续的“保护”。而原来一边受美国保护,一边被美国压制的国家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要求获得更多的利益与自由。欧洲国家在这个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越是持强而动,美国的盟友就会越少,敌人就会越多,最终树敌太多,墙倒众人推,强者就是这样退出历史舞台的。美国能不能放弃这种强悍的角色、霸道的作法呢?答案是不能。这里面的诱惑太大了,而且人性的贪婪有增无减,只会随着得到的越多变得越大,不可能随着得到的越多而变小。美国过度自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不会让自己不去抢占更多的利益。所以世界尽管不需要美国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了,但美国还是不厌其烦的说个没完、干个不停。美国将越来越苦恼的发现:他做的越多,世界的反应越差,不喜欢他的越多,和他对着干的也越多。
世界要多极化,可美国要独霸,这就是美国与世界的冲突。当美国收冷战之功,持强而动之时,美国的命运就决定了。如果美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美国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