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中外史学兼批陈寅恪-------北大旧人范 美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30 11: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读书生涯(历史篇)



    不管我喜不喜欢历史,毕竟我是正宗历史系专业出生,应该谈起来头头是道才对,但我却踌躇了,或者说历史这个词的概念就让我感到迷惑。什么样的书才叫做历史书呢?小时候看的历史故事连环画算不算?中学历史教材算不算?我还是决定不把它们考虑在内,以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著作为准。也就是不是普及性的或者大众猎奇性质的只注重传奇性一面的传记或者揭秘类的一类。

    不过我还是要声明,由于历史著作普遍的非情感和缺乏智慧和趣味的迂腐的特征,不符合我高度主观和自由不拘的感性思维,我总体上对他们持极端厌恶的态度,当然我不是说历史本身就是如此,而是他们把历史学弄成了如此的僵尸气,尤其中国的前现代时期和新时期的历史学,高度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太多的禁区,历史学者勇气,个性的缺乏,对历史学方法缺乏反思和创新的精神,造成了今天死气沉沉的状况。如果纯从趣味和智慧愉悦的角
度考虑,我几乎不会读任何中国的历史书,尤其当代学者的著作,我的阅读更多的来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一种批判的考虑,因为我不阅读,自然也就失去了批判的权利,当然,谈起历史来,我还是不会如文学一般得心应手,毕竟那是我一以贯之和持续关注的东西。因此,如果我谈起来有偏激和误解的地方,请大家原谅,但我必须批评,因为我觉得他们这样下去是走向死胡同,无论从学术本身的演进还是帮助民众重构历史的认识和观念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也是处于我在北大历史系饱受折磨的四年的愤怒,如果不加以抨击,那倒是非常奇怪的了,但由于我在《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一文中已经对北大历史系尤其
它的总体史学方向和学术特点及相关的老师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我在这里希望更多地谈谈我读过的历史书本身和对它们的看法,也就是说更多地专注于文本的批评。
    如果说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几乎没怎么看历史书,你肯定不会相信,但据我所知,我们班至少有一半的同学几乎不怎么看历史书,一方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被强行抓壮丁式地被抓进历史系的,对历史本身根本就毫无兴趣可言,而他们在大学期间是忙着考法律系研究生或者看别的东西,毕业以后更是跟历史彻底脱钩。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历史书的陈腐和僵尸特征要负很大的责任。



    我算是一个普通学生的典型代表,因此我看过的历史书也就不会多,我准备把我读过的历史书分为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国当代历史著作和外国历史著作来谈。我把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分为五类,一是《诗经》,〈尚书〉这一类古奥的上古史的记载的著作,前者我是把它当作最高典范的诗歌来欣赏而忽略了它的史诗功能,而后者我更欣赏它的文字的古拙特征,如果看不懂的怎么办呢?不看注解,看起来多累。一类是〈左传〉和〈史记〉这一类虽然是历史著作但却有高度的文学性的历史书,我一直把两者都视为经典的文学名著,而又把后者视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叙述史学的典范之作,你可以批评我是在拿文学的标准来衡量历史学著
作是错误的,但我恰恰认为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主要目的的历史学著作如果排除了文学笔法那才是可笑的,因为历史说到底是由人的活动所组成,他们是有血有肉的,语言,神态,心理的真实都该记录下来才谈得上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没有个人化的记录和内面的真实的历史是不够立体的和全面的,需要排除的是小说的虚构而非文学的笔法。自然,生动形象的真实仅是史记的优点之一,尽管那是吸引我,让我着迷的最主要的因素,但他的优点当然不止此,我不是重弹他创建了正史体例的老调,我是说他在太史公曰中所表露的对历史的看法令人吃惊地开明,丝毫没有御用的迂腐文人的僵尸气,没有奴隶气,没有道学气,我多次使用僵尸这个词来形容中国史学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词最能代表我对它们的总体感觉。另外是他不顾皇权正统和传统地价值观念写〈游侠列传〉,〈货殖列传〉。这两部作品无疑是我读得最有乐趣的作品,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我并没有从它们当中吸起什么东西,因为我认为中国的文言都是死掉了的东西,无论多么精彩,它们都已经在变化了的历史时空当中失去了所指,而变成了空洞的能指。
    第三类就是除史记之外的二十四史,我觉得僵尸称号可以首先应用到它们身上,枯燥的
语言,粗糙的叙述,陈腐的观念(这当中〈三国志〉似乎稍稍好一些),故意隐藏和改写掉的大量历史,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也就是社会民俗史的漠视,取消了主体性因而也就取消了独特观察和思考的语言,总的来说就是一堆毫无生气的死文字,留写了大量毫无价值的资料
和事件的记录。可以这么说,史记以后的中国传统史学整个毫无价值可言。

    第四类我们可以单列出来,就是〈资治通鉴〉或者再加上〈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上的批评文字完全可以移用到他们身上。


    第五类是野史笔记类,稍微有点价值的也几乎没有看到。至于所谓的三通九通之类更是提都不想提,我甚至认为可以把他们扔进垃圾堆,仅仅是由于我不喜欢历史的个人偏见吗?不,也许只有中国人才把那么多毫无价值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历史本来就须不断遗忘,尤其是农业社会象工业社会转移以后,我看不到还有研究古代制度史的必要,说到底他们不过是农业专制时代史鉴传统和垄断历史阐释权的结果而已。


    鸦片战争到49年间的历史著作我几乎没看国,没有发言权,就中国当代我看过的有限的历史著作而言,世界史周一良,吴于廑那一套陈腐不堪不用说,其它也没有值得一提的,想起来简直可悲,那么多人搞研究却写不出一本值得一看的世界史,那么外国人写的呢?我只看过一套通俗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极其肤浅,无甚价值。

    至于中国史著作,值得拿出来批评的似乎就是集中了北大历史系精华的〈中国史纲要〉,不过我给他的定义是,马克思史学的庸俗化的中国版,比较详细的中学教科书,也就是说它在体例,方法和观点上更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什么质的差别,还有白寿彝主编那套庞大的〈中国通史〉,我对它的看法是把古史由文言改写成了白话,无限详细,如此而已。另外我还看过辽宁大学出的〈清代全史〉,没有留下印象,葛健雄的〈统一与***〉,宣讲了一些常识。这么多年来我看的唯一一本有价值的历史著作还是阎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把考据与立论,史与思结合得很好,不过,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为思想史著作,只希望他再
大胆一些,不要被田余庆所束缚。最近终于看了我们系王牌人物邓广铭的书〈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看了一百页终于无法忍受,我才发现在〈点评〉一文中对他过于客气了,完全可以把他一棍子打死,就是说一无是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0-21 17:50:45 | 只看该作者
恩,很多东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6 17:2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