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东海问题四部曲:分歧→共识→协议→解决
中日之间东海问题的形成既有复杂的历史因素,也有现实的诸多矛盾,更有未来的各种担忧。
说到历史因素,不得不涉及日本在中华民族的兴衰历史演变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有“中国强,日本妾;中国弱,日本贼”之称。日本扮演的这些个角色均与连接两国间之间东海有关联。要么日本通过海路或与中国友好交往或对中国进行侵袭,要么日本通过海战霸占中国领土与掠夺中国财富。
说到现实的诸多矛盾,在国与国之间的领海划界中,开始时存在一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划界方式,后来又冒出一个“专属经济区”的划界方式。由于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范围有限,若按“专属经济区”划界,就存在重合现象,若按“大陆架自然延伸”划界,日本觉得很吃亏,因此它才弄出个不伦不类的“中间线”出来,而这条“中间线”隐藏着日本对远距离的钓鱼岛主权的算计,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的断然拒绝。
说到未来的各种担忧,是因为中日两国都是身处亚洲的重要国家,两国既在地理上一衣带水,又对自己未来在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十分在意。集中在两国之间的东海问题上,谁都不愿意放弃对未来发展的诸多考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忧。
历史、现实和未来紧紧的纠缠在一起,各种矛盾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导致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地理位置上互为邻居及其来自国际因素的“煽风点火”,导致了两国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零和困境”。文化上存在的渊源表明两国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互依存度,为两国寻求共识妥善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共识的形成过程,已经成为两国关系好坏的“晴雨表”。小泉当政时期推行强硬的反华政策,那时两国在东海问题上谈不上有什么共识,局势还曾一度激化。安倍上台后缓和了对华关系,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严重对立得以缓解。福田上任后继续推行对华缓和政策,两国领导人在“解决东海问题上”才达成了一些共识,其中包括:
一是要使东海成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二是要在中日之间关系的不断改善与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分歧。
近期两国在“合作开发东海部分海域问题上”达成“原则共识”,既是“解决东海问题共识”的自然延续,更是两国关系历经安倍首相的对华“破冰之旅”、温Jiabao总理的对日“融冰之旅”、福田首相的对华“迎春之旅”和胡Jintao主席的对日“暖春之旅”后得以大幅改善象征。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共识”的达成只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过度性的明显特征,仅仅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小步。对于这一小步,既没有必要“高调欢呼”,更没有必要“吹毛求疵”!它只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块“试金石”!按中日东海问题完全得到妥善解决的“四部曲”——“分歧→共识→协议→解决”划分,目前我们还只处在第二阶段的前期。
如何落实上述“共识”,将它们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步骤,为中日两国关系的继续改善和发展,为两国在维护区域和平稳定与友好合作上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起到助推器作用,尚有许多艰辛的工作要做。
展望前景,中日两国在落实上述“共识”过程中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在日本方面。众所周知,日本在地理位置上身处世界东方的亚洲,但它一直以西方阵营的一员自居,且在亚洲区域合作中长期扮演着破坏者的不光彩角色,因此,日本面临着如何进行“历史性重定位”的重大历史课题。这其中,日本如何对待和调整与美国等国家的军事结盟关系,如何不再硬揭历史伤疤,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日本方面对上述焦点处理得不好,甚至幻想通过强化与美国等国家的军事结盟关系,以在邻国寻求政治与经济上的诸多利益,那么,中日两国上述“合作开发东海部分海域共识”的落实过程必将遭受重大打击,甚至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逆转后果。
球已经被抛到了日本一边,日本方面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既关系到日本与中国等邻国之间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未来走向,又关系到日本在区域合作尤其是东北亚经济整合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而会得到什么样的利益或将遭受什么样的损失,更关系到日本未来在世界大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2008年6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