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台湾政坛扑朔迷离,各类政治人物纷纷亮相。作为大陆人士及绝大多数海外华人最关心的还是两岸统一前景。而这些又不取决于我们的一厢情愿,而是取决于两岸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共同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基础。 <br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起源于近代,尤其是19世纪后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在共同的地缘基础上的统一市场,共同的语言休戚相关的对外关系,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进而形成共同的国家。而共同的血缘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海峡两岸未来的统一有许多积极因素,同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不利因素。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先例,我对统一的前景乐观不起来。 <br />美国的独立是一个例子。最初英国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他们认为自己是英国人。但一百多年后,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而随着各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彼此之间经济文化上的交融,使它们逐渐成为一个经济文化的共同体,加上地缘的因素它们和英国之间的关系纽带渐渐松弛,最终北美人渐渐不再认为自己是英国人而是美洲人。他们和英国人之间的民族感情不再存在,而新的民族感情在北美人之间形成。在他们找不到一个适合于自己民族的名字时,也会创造一个名字来命名自己的国家(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这是一个由于民族感情不再而***的例证。 <br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中国当年的****,虽然有外国列强干预的因素,但外蒙古地区与内地之间的关系纽带较为松弛直至最后被斩断,没有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外蒙古位于蒙古大漠以北,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栖息之地,和中原地区的交往不多。而为数不多的交往大部分是以兵戎相见。其发展往往要么是跨国过蒙古大漠,进入内蒙古一带,结果就是逐步与中原人民融合;要么独自发展或者西迁而去。历史上的匈奴如此。秦汉时期中原与匈奴充满战争和交流,东汉出年经过战争后,匈奴***,一部分进入内蒙古地区,逐渐和汉人融合,另一部分最终西迁而去。隋唐时期的突厥也是如此。清朝时期内地与外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不频繁,中国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关系纽带并不紧密。清朝政府处理与北方蒙古族的关系往往采取的是联姻政策,加上强势的中央政府,才能勉强维系统一。这种血缘纽带也是十分脆弱的,这给外人可乘之机。随着清朝的衰落和覆灭,随着俄国人的侵略与扩张势力的深入,1911-1912年发生了外蒙古事件。随后在俄国及后来的苏联的干预下,外蒙古当局斩断了与中原的联系与交流,几十年以后,外蒙古的独立就水到渠成了。反过来试想,如果有人想要内蒙古脱离中国而独立,那只能痴人说梦。 <br />再看相反的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西藏和内地的关系类似于晚清时外蒙古与内地的关系。由于地理、交通及中国经济落后,政局动荡的因素,联系并不紧密,所以**的***才会有其土壤。新政权建立后,废除农奴制的改革首先赢得了广大藏民的拥护。几十年来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不遗余力的援藏,又使内地和西藏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变成了**为首的少数人的哀号,而随着今后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与内地经济进一步融为一体,“****”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br />最后再回到台湾。“台湾历史上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马关条约》以后日本侵略者在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和“去中国化”教育,造就了一部分象李登辉一样日本“皇民”,同时与大陆的隔绝,也使很多台湾民众对中国逐渐感到陌生,这为“台独”埋下种子。抗战胜利及国民党政权迁台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大部分民众的“中国心”,但随后又是几十年两岸的隔绝,炮战和敌对的宣传,在无意中起到了催生台独分子的作用,而“一个中国”的民族感情渐渐淡化。经济文化交往的断绝是更多的台湾新生代对中国感到陌生。80年代以后,主张台独的李登辉、陈水扁相继在台湾主政,他们一方面刻意违背时代潮流,延缓两岸交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去中国化”,使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对中国更加陌生,在他们心中很难形成“中华民族”的意识;同时当局又刻意给他们灌输“台湾意识”。根据近十几年台湾的历次民调,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民众逐年减少,而具有“台湾意识”的人逐年上升。目前虽然大多数人不主张台独,但那是因为他们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意识到台独不能给他们带来显示的好处,反而可能带来灾难。马英九很清醒,所以他在台湾“三合一”选举后说,不能把选举解读为民众对两岸政策的选择。 <br />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只要两岸的沟通,尤其是在文化和心理上的沟通不进一步加强,不着力培养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统一就是纸上谈兵。而在2008年台湾大选以前,要台湾的当政者来做这些事,无异于与虎谋皮。李登辉、陈水扁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挠两岸三通,阻挠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即使2008年以后国民党当政,马英九上台,统一也未必能很顺利的实现。 <br />首先,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领导人必须顺应民意。在“去中国化”已经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情况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本身就很难,而且民众的民族心理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马英九和国民党上台,必须首先表现出“爱台湾”,积极建设“台湾意识”,否则就不能长久,(新党和亲民党被不断的边缘化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而“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本身就很难相互兼容。 <br />其次马英九本人的“中国意识”究竟是否强烈,很难说。而国民党从九十年代以后在统独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甚至有一段时间酝酿改名,将“中国国民党”改为“台湾国民党”。在对大陆的立场上被台湾民众和泛绿阵营牵着鼻子走。更有甚者,在大陆通过《反***国家法》之时,马英九为了向台湾民众表明他本人和国民党爱台湾,突出台湾意识,竟然率先发表声明,高调抨击《反***国家法》。尽管明眼人很容易看出该法的意图是遏制台独,突出强调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也许马英九在作秀,也许他还有一颗“中国心”,也许国民党是迫不得已,但这正好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台湾意识已经形成。如果摆在台湾人民面前只有“独立” 和“统一”两种选择,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独立,(但事实上现在有第三个选项即“维持现状”)。否则人们难以想象,为什么每次台湾面临选举时,泛绿阵营就会拿出“中国”的话题来“打压”泛蓝,会挑出“爱台湾”和“爱中国”的话题。 <br />那么未来中国统一的前景究竟如何?我想主动权并不在大陆,而在台湾。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台湾独立的前景远远大于统一的前景。要实现两岸的统一,需要以下条件: <br />一、2008年后国民党能长期执政,这是先决条件。从目前的现状看,主张两岸统一的新党和亲民党已经被边缘化,他们将很难有大的作为。 <br />二、 国民党要迅速实现两岸三通,加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力度,使台湾和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其密切程度要超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br />三、 执政后的国民党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去中国化”和台湾“本土意识”的培养的政策,加大“中国意识”的教育,这是最根本的。要扭转台湾民众的心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识台湾人。这既是艰难的又是有风险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民众的意愿,除非国民党能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是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要求国民党能长期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为民族情感的形成或改变都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br />至于大陆方面要做的主要是两件是:一是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给台湾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把它纳入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家庭,并在文化、心理上加强沟通、消除隔阂;二是加快民主改革,因为任何一个享受民主的人都不会愿意去接受不民主的统治和腐败分子的盘剥。 <br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