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size="3">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代背景<br />??? 1.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与东亚地区合作滞后的反差<br />??? 区域经济和贸易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多数国家重要的政策选择。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主要形式,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在全世界得到了迅猛发展。<br />???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方面明显滞后,这里真正称得上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实际上只有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尽管东盟建立35年来其业绩已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但东盟国家日益感到必须进一步扩大东盟的范围及合作领域,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居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为此,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议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其成员包括东盟和中、日、韩3国。1994年东盟首脑会议又提出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各国领导人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中国、日本和韩国3个经济大国均已在建立地区货币互换机制的问题上与东盟达成共识。东盟国家已认识到,作为次区域经济组织,东盟只能依托东亚这个大的经济圈,才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盖全区域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实际上还只是一个构想。(注:陆建人:《“东亚自由贸易区”离我们有多远》,见http://www.cass.net.cn.)究其症结,一是东盟不切实际的立场,二是日本、韩国互相猜疑。<br />??? 虽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一直是东盟国家的理想,但是,东盟一直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试图继续发挥核心作用,保持主导地位。尽管东盟过去在东南亚地区政治、安全领域合作中尤其在“东盟地区论坛”(ARF)中发挥过一定的核心作用。但是,相对于“东亚自由贸易区”13国20余亿人口来说,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领域无疑均不具有代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由其来承担领导者作用。1999年11月,韩国总统金大中在出席马尼拉举行的"10+3"会议期间,向朱róng@①基总理和小渊惠三首相提出了建立“东北亚经济合作体”的设想。在2001年的"10+3"会议上,金大中又主张将"10+3"机制改为“东亚峰会”,并提出东亚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多个领域的“东亚共同体”,然而,东盟对上述提议十分谨慎,它们担心“东亚峰会”取代"10+3"机制后,东盟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就会丧失,因为“东亚峰会”将不再固定由东盟国家任主席和东道国了。<br />??? “东亚自由贸易区”难产的第二个原因是日本、韩国的互相猜疑。作为世界第2大和第13大经济强国,日本与韩国在钢铁、汽车、造船等传统产业领域均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在微电子、光纤通讯、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材料领域也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因此,有日本、韩国参加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潜力是极其巨大的。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它们又互不信任、互相猜疑。在2001年"10+3"会议上,日本对韩国“东亚峰会”的提议不做表态,只强调"10+3"机制要继续保持开放性。其主要顾虑是不愿与韩国等靠得太近,把"10+3"机制变成排斥美国的阵营,从而影响自己“脱亚入欧”的形象,甚至丧失多年来从美国倡导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此外,日本的另一个顾虑是它不愿对同样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乐亚国家开放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目前,日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之所以时时出现“卡壳”,也多是由农产品问题引起的。<br />??? 在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迅猛发展和“东亚自由贸易区”因困难重重而难于付诸实践的情况下,范围更小、同时更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提出也就势所必然了。<br />??? 2.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加深<br />???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冷战的原因,中国与东盟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直到1991年,中国才与所有东盟成员国建交或恢复了外交关系。1996年,中国开始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江**主席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确立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同时,这种政治关系的良好势头又为双方发展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2000年底,在朱róng@①基总理提议下,双方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加强经济联系、提供贸易投资便利。2001年11月初,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的第五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10+3"以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10+1"会议期间,朱róng@①基总理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确定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重要合作领域;二是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三是加强政治互信与支持。消息传出,举世震惊。这是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第一次承诺与他国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可以说,进入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关系已形成政治互信与经济融合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br />??? 从表面上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构想到达成协议,只有一年时间。事实上,早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朱róng@①基总理就曾指示外经贸部组织专家开展关于相关的利弊评估和分析。在2000年11月于新加坡举行的第4届东盟加中国会议之后,双方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专家组,在这一专家组内,各自又成立了联合研究小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研究小组形成了一份双方均能接受的共同报告,并向双方各自的领导人提交了此份研究报告。2001年6月,在博鳌举行的中国—东盟高官会议上,东盟秘书长塞夫里诺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必须保留东盟的核心地位,充分考虑东盟的利益,照顾到它们的要求。对此,中国同意该贸易区可以东盟现有自由贸易区为基础,不必另起炉灶。同意对东盟中不发达成员(老挝、柬埔寨和缅甸3国)实行特别优惠关税待遇,照顾这些国家的要求。在2001年9月召开的东盟—中国经济部长会议上,专家小组的报告顺利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被提交领导人会议。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召开的第五次"10+1"领导人会议上,双方领导人根据专家组的建议,迅速达成协议,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开展更密切的合作。在这次会议上,东盟的态度十分积极和一致。东盟认识到,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是一项及时的战略性选择。<br />???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收益分析<br />??? 第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双方贸易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br />??? 我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开展贸易往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近几年来,我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十分迅速,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扩大双方贸易规模的潜力巨大。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将会进一步发展中国同东盟的贸易关系,实现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宽出口渠道,扩大经济发展的空间,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从双边贸易发展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年均增长约20%。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双方贸易在逆境中仍以年均约15%的速度增长。2001年,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及“9·11”事件的影响,我国与东盟贸易仍保持增长势头,全年进出口贸易额达41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我国出口183.85亿美元,进口232.29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和4.7%。目前,东盟占中国对外商品贸易总额的8.3%,中国占东盟外贸总额的3.9%,东盟现已成为我国的第5大贸易伙伴,我国已成为东盟的第6大贸易伙伴。(注:龙永图:China,ASEAN Officials Discuss Free Trade Area,见</font><font size="3">http://www.english.peopledaily.com.cn</font><font size="3">.)但双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总额中的比重都还不到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的研究分析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美元,增幅为55.1%,将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2亿美元,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幅为48%。这一数字还只是通过静态模型得出的初步结果,如果考虑到其他动态因素,双方的益处将会不止这个数字</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