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9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文国际关系新著简讯(三)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9 18:5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 〔英〕苏珊·斯特兰奇 著,肖宏宇、耿协峰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已故英国著名学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奠基者。1923年生于英格兰,曾担任过《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编辑部助理、《观察家报》(The Observer)记者、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首席教授。她努力创办的英国华威大学全球化和地区化研究中心,如今已成为欧洲最大、具有世界影响的全球化和地区化研究机构。1995年,她当选为美国国际研究协会(AISA)主席。出版作品有《国家与市场》、《赌场资本主义》、《竞争的国家、竞争的公司》、《疯狂的金钱》。这是一本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非国家权威”的权威著作,同时也是苏珊·斯特兰奇的代表作。她从新颖全面的角度入手,剖析了权力与政治两个概念,从而为理解谁是世界经济的真正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黑手党、世界六大会计事务所及国际组织官僚们等非国家权威进行了分析,向人们展示了在影响\\"谁获得什么\\"的权力方面,这些非国家权威对国家权威的侵蚀。本书为深入研究并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展示了未来研究中引人入胜的某些层面。<br /><br />*《比较政治经济学》,朱天飚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比较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也是一个松散的学术领域。说它重要是因为,比较政治经济学从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互动出发,研究和探讨国家的经济调整、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说它松散是因为,比较政治经济学是比较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的混合产物,而无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比较政治学都存在着学科或领域内部结构上的缺陷。比较政治经济学在西方仍然处于成型的过程中,而在国内则刚刚起步。本书对比较政治经济紧扣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关系,在分析层次上兼顾国际层面,在分析视角上认真对待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微观基础以及历史制度的影响。本书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历史部分介绍现代国际正孩子、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并深入体系内部探讨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范式部分从国家与社会、个体与组织、社会联盟以及制度等不同分析视角解读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关系;专题部分则具体探讨国家、社会和经济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互动。<br /><br />*《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门洪华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我们仍然并将继续生活在一个存在巨大差距的世界上,这种巨大差距的存在使得惊奇时时伴随我们左右。无论从20世纪所有重大历史关头着眼,还是从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来看,美国的强大似乎是笃定的事实。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美国霸权由此步入转型之中,既有霸权理论范式均难以就此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本书从权力转移、问题转移和范式转移的对比角度,对霸权的解释模式进行理论总结,提出从国际制度的进程性角度建构综合性霸权解释模式的理论目标;对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战略价值进行理论推演,强调国际制度在美国霸权战略中的重大价值以及剖析美国国际制度霸权战略的意义;从历史根源、发展历程、全球布局和地区布局等深入剖析美国制度霸权结构,并对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美国等三大西方霸权进行比较分析,突出美国霸权的制度特性。本书既立足于历史经验与教训,又着眼于战略评估与前瞻,是我国目前第一部从理论角度全面评述美国霸权战略的专著。 <br /><br />*《战略演讲录》,郭树勇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收集了多位国内一流战略学者的演讲文章,他们是: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李际均中将、现空军副政委刘亚洲中将、上海大学倪乐雄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文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房宁教授、中央党校门洪华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郭树勇博士。他们围绕着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一系列战争与战略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启示、“新帝国主义时代”下的中国战略、合法性战争、中外战略文化、海权和空权战略、新军事变革以及中国大战略等,展开了淋漓尽致的深入剖析。每篇文章均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讲述,读来振聋发聩,让人更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倍增国家民族兴亡的忧患意识。同时,他们的呼吁也代表着新一代战略学者向中国军人发出的实行新军事变革的最强音!他们的观点虽各有侧重,甚至有着根本的学理冲突,但均反映了他们对新时代国家战略的深入和认真的思考。希望读者能够从他们的真诚求索精神和浓浓的国家忧患意识中受益。<br /><br />*《国际政治学基础》,胡宗山 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从理论思潮、本质内涵、行为体、国际结构、影响要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本质特征,深刻论述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以及影响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并全面介绍了国际政治学的主要学派、基本理论和最新的国际政治思潮。本书借鉴、运用了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前沿性和建设性等特点,是学习和了解国际政治学的必备文本,既是专业性的学术著作,亦可作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等专业的本科教材、考研用书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基础教材。<br /><br />*《国际政治经典选读(影印)》,Robert J. Art, Robert Jervies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是由两位著名的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选编的文集,经过多年的修订增补,已是第七版。它几乎涵盖了当代国际政治的所有主要领域,征集了美国最知名学者的代表性论文,探讨受到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已具备小百科全书的性质,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部经典文献选集。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无政府状态及其后果”,从经典的国际政治命题出发,讨论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特质、约束这种状态的各种因素,以及权力对于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武力的使用”,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聚焦于国家如何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使用武力以实现国家利益的问题。第三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表现了美国学者最喜爱的研究领域之一。最后一部分“当代世界政治”,主要是提示了时下困扰世人的许多热点与危机,涉及的问题有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反美恐怖主义“基地”的狡诈多端、布什主义的特点、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帝国”野心、单极世界下的多极角逐、“失败国家”与内战频发、种族冲突的各种形态、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温室效应的成因、跨国行为体的网络、人权问题的国际化、欧洲的一体化推进及其问题、国际法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深刻矛盾等等。这些专题在美国国际政治学界得到充分的争论,形成了大量著述和观点,本部分选取的是那些由名家撰写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内容。<br /><br />*《国际政治案例史(影印)》,Kendall W. Stiles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体例非常独特的国际政治学教材,作者选择典型的案例来解释国际政治中最常用的概念,并且结合这些概念与案例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每章以介绍所要讨论的概念开始,然后用历史事实解释这一概念,其中穿插一个相关历史人物表和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编年表。依据每章所讨论的核心概念,作者在结论之后提出一个有争论的核心论题,并陈列出两种对立观点的论据和衍生问题,并提供相关网站和参考书目。 <br /><br />* 《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 刘建飞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是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由全局到具体这样一个逻辑展开的。全书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二章的内容,讲宏观的世界局势及其对中美两国的影响:第一章讲总体的国际局势和美中两国对局势的认识,两国都看好当前的国际局势,认为自己的发展面临一个“战略利好期”;第二章讲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让读者了解美国和中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第二部分即第三、四、五章的内容,讲美中两国的对外战略和实力对比:第三章讲美国对华战略的变化态势;第四章讲中国对美战略的变化态势;第五章讲中美两国实力对比现状及变化态势。第三部分即第六、七章的内容,讲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正负两方面的因素:第六章讲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消极因素;第七章讲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积极因素。结束语主要是站在中国的角度上,对中国在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上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姿态和战略思维的思考。受访专家的言论多集中在第三、六、七章,其他各章相对少一些。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受访专家的言论所表达的思想,书后附上了《受访专家简介》。<br /><br />*《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美)约瑟夫·奈 著,吴晓辉、钱程 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软力量》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约瑟·奈的最新著作,在美国 正式出版前就受到布热津斯基等业内人士和媒体的热捧。自约瑟夫·奈在90年代初创始软力量理论,便风靡世界政坛。《软力量》以伊拉克战争为引子,以软力量为线,抨击以军事、武力、暴力等硬力量建构世界新格局,主张只有通过文 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软力量的桥梁,才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不断取得成功。《软力量》被布热津斯基誉为国际关系学的权威之作,是哈佛大师译丛的第一本。<br /><br />*《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朱明权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结合历史、理论和政策分析,集中研究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著作。一方面,系统探讨了有关的学术问题,包括国际关系理论的争论,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安全观在美国的发展及竞争,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义与要素等。另一方面,以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这样一个研究框架,深入考察了从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时期美国实际推行的国家安全战略,特别是“9·11”恐怖主义袭击以后布什主义的提出、实施及其遭受的挫折。此外;本书实际上也是对大国运用权力方式的一种思考,即一个大国如何才能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又实现国际社会的期待。全书分为五章,分别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争论、安全观的竞争和安全战略的抉择、领导世界的蓝图: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解读、在领导与支配世界战略之间:“9·11”前后的布什、支配世界的战略:布什主义的实施及挫折。<br /><br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18:57:22 | 只看该作者
?《走近法兰西——欧洲研究在中国》, 郑秉文、马胜利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中法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一度曲折,但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纪念中法建交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回顾了中法两国交往的历史,阐述了中法关系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重点围绕FaGuo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国防与外交、社会与文化等几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br /><br />*《国际关系中的文化:类型、作用与命运》,俞新天 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把国际关系理论与文化理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目的是创建国际关系研究的第三个分支,即与世界政治学和世界经济学并行的国际文化学。国际文化学将阐明文化因素,如何在形成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文化研究如何重新解释国际关系。<br /><br />* 《影响历史进程的非洲领袖(第三辑)》, 陆庭恩、黄舍骄、陆苗耕 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评介了23位非洲当代政治人物,并按照他们出生年月的先后排列。这些影响非洲历史进程的领袖都是活跃在非洲政治舞台上的代表人物。每个人的经历虽有明显的差别,但总的来说,海尔·塞拉西、肯雅塔、布尔吉巴、博瓦尼、桑戈尔、恩克鲁玛、纳赛尔、曼德拉、塞古、杜尔、尼雷尔、卡翁达等都是老一辈的民族主义领袖,他们为本国争取独立和独立后的发展、推动泛非主义运动起过重要的作用;<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穆加贝\\" target="_blank">穆加贝</a>、布迈丁、马西雷、穆<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巴拉克\\" target="_blank">巴拉克</a>、哈桑二世、蒙博托、奥巴桑乔、邦戈、希萨诺等承上启下的一代民族主义领导人,他们曾为或者正在为本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强非洲的团结合作效力;萨利姆、姆贝基、穆塞韦尼等是20世纪80-90年代涌现出的一批新领导人,他们处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关注并投身于“非洲复兴”的伟大事业,争取非洲国家的持久稳定,谋求联合,共同发展。<br /><br />*《恐怖之后(增订版)》,[英]泰德·洪德里奇(Honderich,T)著,吴猛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在“9·11”事件以后,《恐怖之后》追问恐怖主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对我们的道德责任又意味着什么。与传统的、非反思的道德相对,它提出一种“人道道德”——一种充满同情、仁厚和同胞情谊的道德。在本书的增订版中,泰德·洪德里奇更多地谈了“以人道为目的的恐怖主义”,就是将人们从苦难和被剥夺状态解救出来的政治暴力。这位杰出的英国激进哲学家反对随波逐流,他指出,我们正在摧毁某些人的生活,正在帮助某些人侵犯另一些人的家园;他要求我们更认真地反思我们的生存状况以及我们对于民主政治的信任。 <br /><br />*《东亚和平与安全》,阎学通、金德湘 主编,时事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对如何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回答东亚现有和平是靠什么维持的,以便发掘有利于东亚现有和平的因素,将其保持下去,使东亚和平得以延续;第二篇研究东亚地区安全面临的重要威胁,以便将这些威胁抑制住,使其不致严重到引发战争的程度,从而保持东亚和平;第三篇是从地区安全合作的角度研究共同维护东亚和平的方法。 <br /><br />*《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刘中民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作为中东现代和传统意识形态的代表,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中东政治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对于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这样一个涉及中东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问题,国内外的研究尚十分薄弱,迄今尚无专著问世,论文也屈指可数。鉴此,本书对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探讨了中东民族主义对待伊斯兰教的态度,揭示了不同民族主义形态与伊斯兰教关系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分析了中东民族主义对伊斯兰教的冲击;本书就伊斯兰教对民族主义的挑战所做出的回应问题,重点探讨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民族主义的思想冲击;本书还从民族国家构建、政治合法性、政治制度与政策体制、政治民主化等角度分析了中东民族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民主化等角度分析了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对中东政治现代化影响,并指出在未来中东政治发展进程的很长时期内,仍将交织着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复杂矛盾,缓解和消除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紧张关系仍将是中东穆斯林国家政治现代化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br /><br />*《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第三卷(1949-1972)(上下册)》,陶文钊、牛军 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上册:本册主要涉及自1954年起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期间和1958、1962年两次台海危机期间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地区的政策演变过程,清楚地反映了几届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亚洲的主要敌人和对手,在中美关系涉及的各个领域里,全面和中国对抗。本册还包括美国对西藏、香港的政策,以及对中苏关系演变的估计。下册:本册主要涉及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领域,包括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政策、对老挝的干涉政策、越南战争中的对华政策因素、对华政策大讨论和尼克松政府打开中美关系,从整体上反映了美中关系从对抗到接触的变化过程。<br /><br />*《国家形象构建》,李正国 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追踪现实问题,提供文本分析。运用当下国际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和成果,梳理与分析关于国家形象的普遍规律,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进行的战略策略,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之路。<br /><br />*《国际形势年鉴(2005)》,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根据2004年国际形势的特点,本年鉴特约请了一批资深国际问题专家撰写了有关专论,这些专论依次是: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徐坚研究员撰写《2004年世界发展大势综述》、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杨洁勉研究员撰写的《美国总统选举和中美关系》、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海冰博士撰写的《2004年,世界坐标中的中国》、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室主室主任晋林波研究员撰写的《朝核问题与六方会谈》、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李伟建研究员撰写的《中东形势在跌宕起伏中出现新变化》、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主任张祖谦研究员撰写的《欧盟和北约“双东扩”的实现及其影响》、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室主任赵干城研究员撰写的《印度政局的重大变化》、由上海国际问题俄罗斯中亚研究室副主任张耀撰写的《多事之秋的俄罗斯内政外交》等。希望以上专论能有助于读者了解2004年国际形势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按惯例,本年鉴涉及的事件除部分有直接延续性的以外,大多到2004年到底为上。引用的文件、统计数据等资料也均以2004年底以前发表的为限。<br /><br />*《联合国》,张学森、刘光本 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是为了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而编写的,目的是向社会各界了解联合国知识、研究联合国问题提供一本基础性的综合参考书,并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提供全面了解联合国、研究其中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律问题的学习参考资料。全书分为五编,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概况、联合国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联合国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联合国与国际法的编纂与发展以及中国与联合国。<br /><br />* 《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杨兴礼、冀开运 等著,时事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br /><br />【内容简介】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成果。全书沿着伊朗与美国两国关系建立、发展的历史轨迹,剖析了伊—美两国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自采取的外交政策、双边政策及伊—美两国在经济、军事、文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了伊美关系对中东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文化格局的影响,最后是对21世纪伊美关系的展望。<br /><br />*《布什的困境——海外专家透视美国外交政策走向》郝雨凡,赵全胜 主编,时事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随着布什第二任期的开始,今后四年的美国外交政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布什主义”还会走多远?还会将世界搞成什么样子?美国单边主义会收敛还是会继续?“先发制人”的安全战略下一目标会是谁?“布什主义”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针对上述疑问,一批国内外学者联手合作,分析过去四年布什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剖析影响美国外交政策调整和未来走向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的方式,预测未来四年布什外交政策的可能变化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br /><br />*《布什主义与新帝国论》,刘阿明 著,时事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br /><br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探讨新帝国理论与布什政府对外政策之间的联系,旨在厘清布什主义的基本思路,即美国应依靠强大的综合力量优势,采用先发制人的军事手段和单边主义的外交路线,改变目前它认为充满混乱和危险的世界,造就一种符合其偏好、反映其利益和价值,从而保障其绝对优势和绝对安全的国际秩序。布什主义的自私偏狭和资源需求,必然使它面临着国际制约和国内压力。 <br />
3#
发表于 2006-3-20 18:27:49 | 只看该作者
<p>顶一个~~~</p><p>都是些好书啊~~</p><p>有些已经在书店里看到了~~~</p>
4#
发表于 2006-3-21 18:12:1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5#
发表于 2006-3-23 20:22:07 | 只看该作者
<p>谢谢你了啊</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7 12:37 , Processed in 1.640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