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0 14:23:14
|
只看该作者
(4)实现多元化石油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最快的实现
<br> 首先,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石油进口国特别是石油进口大国都不能不同它打交道。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但是,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却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的地区,其石油供应往往受到宗教、民族、边界和其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和平进程并未加快,而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以暴制暴恐成恶性循环。因此,石油进口来源过度集中在中东有很大的风险。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就是要从以进口中东石油为主转向逐步扩大进口非洲、拉美、中亚、俄罗斯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油,以分散进口风险。其次,实施石油生产及种类多元化。如实施国内和国外生产相结合战略以加强我国石油产业;确定可调整的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比率以稳定国内油市;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提高上游企业石油开采生产率和扩大石化及相关产业部门生产规模,以增强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第三,实施石油战略结构多元化。该战略由生产、贸易、金融(建石油开发基金、增强中国石油公司国际融资和市场竞争力)及国际合作、经营管理等各种要素单元组成。国际石油政治和经济发展史表明,多元化石油战略是实现进口国石油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来说,多元化石油战略势在必行。
<br> (5)确立合作型石油安全新观念,建立多边油气合作安全机制
<br> 石油安全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石油净进口国,不论是强国大国,如美国、日本、中国,还是中小国家,如以色列、韩国等国,都面临着能否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石油的问题。因此,石油安全是集体安全,而不是单个国家的安全。只不过,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当今世界,石油安全问题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外而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它只能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在彼此相容、交融和整体平衡的利益中实现。\r<br> 石油安全问题实质上并不是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是世界石油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上个世纪世界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大国能源政策的演进的历史表明,“竞争下的合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要与各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乃是各方实现能源安全过程中“多赢”良策。目前,中国特别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石油安全战略联盟;还应在上海五国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油气合作开发和能源经贸关系;也可以在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朝鲜等国之间“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等,以期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使中东、中亚产油区避免成为东亚冲突的根源,而成为走向合作的桥梁。\r<br> 致谢:本文的修改得到上海石油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瞿国华先生的真诚指导和无私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br>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
<br>参 考 文 献\r<br>
<br>1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br>
<br>2 李文彦.2l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经济地理,2000,(1):8
<br>
<br>3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3)\r<br>
<br>4 安维华.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西亚非洲,2001,(1):13
<br>
<br>5 吴磊.伊拉克战争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国际论坛,2003,(4):30
<br>
<br>6 IEA, 2001 Annual Energy Outlook Projections To 2002,Washington D.C.,2002.153
<br>
<br>7 [美]丹尼尔·耶金.全球能源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3,(5、6):47
<br>
<br>8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58
<br>
<br>9 戴德铮、舒先林.石油开弓 一石五鸟--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目标剖析.中国石油企业,2003,(6)\r<br>
<br>10 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5):12
<br>
<br>11 宿景祥等.国际石油的战略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3,(2):47
<br>
<br>12[美]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6
<br>
<br>13吕建中、冯连勇.“9·11”事件后的世界石油形势透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
<br>
<br>14 David Plott, “The quest for energy to grow”,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une 20,2002
<br>
<br>15[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柳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1
<br>
<br>16 常泽鲲、李新华.美国"倒萨"的战略意图.西亚非洲,2003,(3):13
<br>
<br>17 车长波等.世界石油资源格局及应对策略.天然气经济,2003,(3):11
<br>
<br>18 舒先林.中俄关系中的能源因素.国际论坛,2003,(4);朱兴珊.莫畏"里海"遮望眼.中国石油企业,2003,(6)\r<br>
<br>19[美]马汉.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1.259
<br>
<br>20 Jonathan Rynhold,“China cautious new pragmatism in the Middle East”, Survial,38(3),1996.111
<br>
<br>21 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2,(12):27
<br>
<br>22 瞿国华.我国石油能源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天然气经济,2003,(3):13
<br>
<br>23 刘明.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及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世界经济调研,2003,(18):1~8
<br>
<br>24 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26、228
<br>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