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9 16:2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作者:庞中英<br /><br />文章来源:《外交评论》2005年第4期<br /><br />摘要:地区秩序是一个经常使用但却缺少定义的概念。本文探讨了亚洲地区秩序的现状和特征,特别强调以美国为中心的同盟体制和正在兴起的亚洲地区主义实践。快速发展的地区相互依存和发育中的各种亚洲地区安排以及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区域强国的崛起或者复兴,推动着亚洲地区秩序的历史性转变。一方面,美国在竭力强化亚洲地区的&ldquo;中心&mdash;轮辐&rdquo;体系,另一方面,迟到的亚洲地区整合和地区主义正在帮助塑造着地区主义为基础的地区秩序。从地区秩序转型的角度,亚洲目前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有三种基本的地区秩序选择:美国霸权秩序的强化、取代美国秩序的新强权秩序和地区主义为基础的亚洲秩序。明显地,未来导向的地区主义为基础的亚洲秩序符合所有亚洲各国的利益。地区主义为基础的秩序并不是为了挑战美国的主导性,而是为了使亚洲地区秩序更加合法、合理和正常。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以地区主义为基础制定其亚洲政策,将在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br /><br />关键词:亚洲地区秩序;美国为中心的霸权秩序;地区主义为基础的秩序;中国的亚洲政策<br /><br />秩序是人类行为(包括国际关系)的一种基本价值。地区秩序涉及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社会等方面,是关于地区体系(地区国际体系)内处理国家之间互动的方法、规定、安排和体制。亚洲地区秩序正在变化之中。本文探讨了亚洲地区秩序的现状和特征,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地区主义在重新组织亚洲地区秩序中的意义,以及中国在亚洲地区转变中的作用。<br /><br />什么是地区秩序?<br /><br />国际关系学者往往致力于世界秩序或国际秩序的研究,但很少研究地区秩序。人们经常使用地区秩序的概念,却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特别是,在多数情况下,地区秩序被当作是国际秩序的一部分,或者是局限在地区体系(体制)的国际秩序。尽管如此,关于地区秩序,还是有一些理解。例如,有的人把地区秩序定义为&ldquo;特定地区内的正式或者非正式安排,以规则来规范国家间为了追求单个国家或者集体目标而进行的互动&rdquo;[1]。这个定义把地区性的规则或者安排当作地区秩序本身。根据鲁杰(J. G. Ruggie)的定义,秩序意味着一种关系。国际秩序意味着参与国际体系的行为体之间的关系。&ldquo;秩序描述的仅仅是一种结构上的关系&mdash;&mdash; 行为体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rdquo;[2]。<br /><br />我认为,不能把地区秩序等同于地区范围的国际秩序。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区化和地区主义的发展,更不能简单地用国际秩序的思想来理解地区秩序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br /><br />如果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地区体系,而且这些地区体系内部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经济上的地区化和政治上的地区主义,那么,地区秩序就可能与国际秩序有所不同。因为地区体系内部的国家互动的方法、方式、规定、安排、体制与国际体系内部的国家互动不应该划等号。欧洲地区体系内部的互动的这些方面已经与国际体系的同样方面越来越不同。显示地区秩序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国际秩序在地区范围的表现。<br /><br />由于各种因素,地区体系内部的国家之间的互动是不断变化的,相应地,地区秩序是变化中的。变化的基本因素,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国家力量在地区范围的此消彼长,尤其是大国的兴衰。20 世纪后半叶发生的地区化和地区主义则是地区体系内部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地区化和地区主义改变了国家之间在地区范围内互动的秩序,产生和出现了一些只适用于地区范围的新的国际制度。也就是说,在一般的国际制度(如均势、国际法、外交、大国作用和战争)之外,又增加了地区范围的有效多边谈判,形成复杂的地区安排和地区制度。<br /><br />因此,地区秩序应该是介于国内秩序和国际秩序之间的第三种秩序,是地区体系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安排。在当代,地区秩序有各种表现形式,例如军事上的同盟体系、由各种双边安排组成的多边网络,甚至地区&ldquo;经济共同体&rdquo;和地区&ldquo;安全共同体&rdquo;。<br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6:30:27 | 只看该作者
目前的亚洲地区秩序<br /><br />任何地区体系都是独特的,亚洲体系不同于欧洲体系。那么,到底如何认识亚洲体系的秩序呢?<br /><br />亚洲体系的构成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体系中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其人口、幅员等加在一起是亚洲的主体。两国都奉行&ldquo;独立自主&rdquo;的外交政策,不与区域外的世界霸权国家正式结盟,但是,中国和印度都与区域外霸权国家&mdash;&mdash; 冷战结束后是美国,保持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关系(1)。中国和印度之外,是一系列差别很大但却都属于&ldquo;中小国家&rdquo;类别的亚洲国家。经济上,日本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其他国土狭小的国家,如韩国和新加坡,在经济上却是重要国家。仔细分析亚洲的国家体系,让许多民族主义者和亚洲主义者难以接受或者不愿意面对的一个最大现实是,&ldquo;域外霸权&rdquo;的美国居然是亚洲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最重要国家。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美国的盟友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许多东南亚国家以及一些原苏联集团的国家,在部分意义上包括最近的印度),把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当作是解决亚洲体系内在不稳定性以及平衡大国崛起(主要是中国)的根本手段。这样一个亚洲国家体系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br /><br />首先,亚洲不正常地、不合理地以非亚洲国家的美国为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亚洲构筑和巩固了一个叫做&ldquo;中心和轮辐&rdquo;的体系(hub and spokes system)。这里,美国是&ldquo;中心&rdquo;,而参与这个体系的亚洲国家则是&ldquo;轮辐&rdquo;。这是关于美国与亚洲关系的根深蒂固的主流看法(2)。美国分析者从来都是把美国当作是亚洲地区的一个主要国家,且事实上是位于真正的亚洲国家之上的国家。在美国人的关于亚洲问题的文献中,没有哪一个不是把美国放到任何一个亚洲国家之前的。这一点似乎无需多讲,因为这似乎已习以为常或者视作当然。不过,由于直率地说&ldquo;美国是亚洲国家&rdquo;或者&ldquo;亚太国家&rdquo;难以为大多数亚洲人充分接受,美国人取而代之的说法是&ldquo;美国(在亚洲)的存在&rdquo;。总之,美国是亚洲地区的&ldquo;域外霸权&rdquo;,即&ldquo;外来的支配力量&rdquo;。<br /><br />其次,亚洲地区秩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缺少&ldquo;地区结构&rdquo;化。正如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所指出的那样,&ldquo;东亚还尚未决定其地缘政治的未来:是如同20 世纪的上半期的欧洲,还是20 世纪下半期的欧洲?&rdquo;。&ldquo;一系列崛起的亚洲国家威胁着该地区的稳定。该地区缺少地区安全的任何约束性的合作结构&rdquo;。&ldquo;今日的亚洲各国处在一个不稳定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结构化的地区环境(unstructured regionalcontext)中,其中之一是缺少如今在欧洲或者拉丁美洲那样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的多边框架。所以,亚洲既是不断兴起的经济成功,又是社会火山和政治危险。&rdquo;[3](P107)<br /><br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亚洲缺少处理各种问题和管理各种关系的地区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因正是美国的存在和美国按照其私利干涉、亚洲地区国际关系。亚洲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许多安全问题实际上要经过华盛顿,而不是在两个首都之间直接联系。这一点如同非洲。非洲任何一个国家与其前宗主国的联系都比两个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要强得多。这种情况只是在最近才有所改变。<br /><br />许多人都谈到了亚洲不存在欧洲那样的多边机制和地区安排。在亚洲,在次地区层次,经济上的地区合作和地区组织不断发展,例如东盟,以及&ldquo;东盟加中日韩&rdquo;,但它们走向&ldquo;地区经济共同体&rdquo;的前景不确定;安全上的次地区合作,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只是刚起步,不很成熟,它们走向&ldquo;地区安全共同体&rdquo;的前景也不明朗。至于一些非常松散的地区间合作对话,如&ldquo;亚洲合作对话&rdquo;(ACD),离真正的地区合作和地区组织还相当遥远。<br /><br />在亚洲的地区合作和地区组织过程中,冷战后出现了两个所谓&ldquo;开放的&rdquo;地区机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与美国有关,最早由澳大利亚推动,不包括欧洲联盟;亚洲和欧洲会议(ASEM)与欧洲联盟有关,不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性质上,这两个地区机制都属于跨地区主义(trans- regionalism)或者地区间主义(inter- regionalism),即地区外的全球力量介入亚洲的地区化和地区主义进程。客观上,正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欧会议促进了真正具有亚洲性(Asian- ness)的地区合作意识。<br /><br />第三,与&ldquo;弱&rdquo;的地区结构化相反的是亚洲民族主义的继续勃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包括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日本在内,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仍然在蓬勃发展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亚洲的军备竞赛同步进行。从这个角度看,亚洲的发展似乎不是为了人类本身的安全、发展与和平,而是为了狭隘的各自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潜藏着国家之间大冲突的可能。国家之间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而在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属于过去。亚洲之外的不少现实主义取向的战略观察家把亚洲比之为19 世纪的欧洲,这个隐喻并不为过(3)。<br /><br />亚洲的大国结构正在形成,美国、日本、印度和中国,甚至俄罗斯构成这个结构的主体。中国、印度和日本是3 个正在快速崛起或者重新崛起的大国。亚洲内外,许多人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研究这种21 世纪的大国崛起及其后果。对于地区和国际社会来说,这3 大国的雄心本身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印是否崛起,国际上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分歧。这可以从许多方面衡量之。例如经济规模,中国成为制造业的&ldquo;世界工厂&rdquo;,而印度则成为知识和服务业(尤其是美国为基地的知识和金融产业)的重要替代生产基地。日本也是崛起的大国。许多人并没有把日本崛起与中国和印度崛起相提并论。尤其是不少只关注中国和印度的人士,对日本的崛起相当忽视。&ldquo;在亚洲其实有两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一个是中国,另外一个是日本。&rdquo;,&ldquo;美国&lsquo;鼓励&rsquo;日本的崛起。&rdquo;[4]其实,冷战后,日本即提出要成为&ldquo;普通国家&rdquo;或者&ldquo;正常国家&rdquo;,后来这个建议很快成了日本的国家战略和政策。&ldquo;正常国家&rdquo;意味着不仅是经济大国,而且是政治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br /><br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日本大国化的持续。&ldquo;日本问题&rdquo;是一个历史性、长期性、未来性的问题。受到20 世纪在欧洲存在的&ldquo;德国问题&rdquo;(the Germanproblem)的启发,笔者使用&ldquo;日本问题&rdquo;的概念。在东亚的地区政治中,1945 年前,日本一直是决定东亚地区和平和战争的关键因素。1945 年后,尽管日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直到今天,中国和朝鲜半岛两国都合理担心日本可能再走&ldquo;军国主义&rdquo;的暴力道路。二战后,分别面对&ldquo;德国问题&rdquo;和&ldquo;日本问题&rdquo;的欧洲和亚洲,采取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众所周知,FaGuo提出欧洲整合思想,&ldquo;舒曼计划&rdquo;是困扰欧洲的战争问题的解决方案。德国(当时的西德)积极回应FaGuo,法德联合,欧洲整合启动。从欧洲煤钢共同体、《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货币欧元,一直到今天正在进行的政治一体化,欧洲范围内的传统战争与和平问题彻底解决(4)。除了战犯问题,&ldquo;日本问题&rdquo;解决主要是单边方式而非多边的。美国占领日本并强使日本解散财阀、土地改革、制定《和平宪法》和实行民主改革(5)。由于冷战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决定利用日本的力量对付共产主义扩张,对日本的改造中断,使亚洲和世界面对的&ldquo;日本问题&rdquo;并没有获得彻底解决。日本在1945年后的相当长时期,一心只发展经济,而暂时不问(国际或者地区)政治,实际上成功地起到了回避实质政治问题的作用。冷战刚结束,日本就迫不及待地提出&ldquo;正常国家&rdquo;的目标,增加军事力量、试图修改其《和平宪法》,更加广泛地介入国际维护和平和缔造和平行动,作为美国的盟国重新使用武力,卷入战争行动中,以及试图成为改革后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这种情况下,&ldquo;日本问题&rdquo;再次现实地浮现在亚洲和世界上。<br /><br />第四,亚洲目前的地区秩序的一个特点是发展。发展是各国最重要的日程。研究亚洲的地区秩序,必须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发展是亚洲地区秩序演变的一个关键因素。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亚洲发展,基本上是在民族国家框架下单一的、各自为政的发展。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如今是南亚,出现了一系列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states)。发展的&ldquo;奇迹&rdquo;和&ldquo;故事&rdquo;到处都是。但是,这样的发展加剧了对资源、市场的竞争和争夺,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跨国问题、地区问题。目前亚洲国际对话中谈论的跨国&ldquo;非传统安全&rdquo;问题(non- 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除了全球化因素,主要就是这种发展的结果。没有地区协调的发展必然导致发展的竞争和冲突。国家发展的差距导致了新的地区不平衡,一些国家担心另一些国家的发展。<br /><br />在发展主导下的亚洲,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1)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在许多地方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进步。(2)以自然资源开发为基础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的压力。亚洲生态环境普遍恶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严重问题。(3)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日本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总和。亚洲一些人口较少的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甚至超过一些人口大国的经济规模。在许多亚洲国家的内部,发展不平衡是十分普遍的。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发展不平衡;印度从事高科技&ldquo;外包&rdquo;业务(outsourcing)的地区和依赖传统农业的地区差别很大。<br /><br />第五,大国关系(包括双边关系和三角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一直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美国把中国既当作伙伴(经济)又当作对手甚至敌人(战略和安全)。中国意识到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力图与美国维持一种建设性的合作关系,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后,一些双边大国关系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如中印关系,而一些双边关系则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中印俄、中印日、中俄日等&ldquo;三角关系&rdquo;也在发展中。而美国则普遍介入这些亚洲的双边关系和三角关系中。<br /><br />亚洲地区秩序的演化与未来有的美国学者认为,亚洲地区秩序正在演化,一个多特征和多层次的地区体系(mulitexturedand multilayered regional system) 正在亚洲出现:美国领导的联盟体系、制度(机制)化的规范性共同体、前所未有的美中合作和复杂的地区相互依存。中国的崛起对亚洲地区秩序的未来意义重大[5](P95- 99)。<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6:0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