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白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现状报告『复旦大学起草』

 关闭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8 16:01:53 | 只看该作者
8.非洲研究
<br>
<br>(1) 经济全球化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br>
<br>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非洲国家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非洲国家经济的现状及其应对措施。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多种模式及其前景。\r<br>
<br>(2)非洲国家债务问题和国际社会免债问题研究\r<br>
<br>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是障碍非洲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非洲债务的成因和特点,及其结构的变化。非洲不同国家偿债率和偿债能力以及合适的债务“度“。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对非洲国家债务问题的立场、政策和实际免债措施。我国对非洲国家债务问题处理的对策。\r<br>
<br>(3)非洲区域经济与集团化研究
<br>
<br>非洲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尚需时日。加强和发展区域区性经济合作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总结非洲过去和现有区域性经济组织活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分析其区域内国家间经济的共同性、差异性、互补性和传统联系,展望并探讨非洲国家组建新型区域性集团的途径和前景。我国对非洲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中非经贸的发展。\r<br>
<br>(4)非洲国家间相互关系研究\r<br>
<br>非洲国家间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和军事实力不等,加之普遍存在跨界民族、难民流动和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妥善处理这些关系有利于互利合作,促进和平与稳定。\r<br>
<br>(5)殖民主义统治与非洲国家的发展
<br>
<br>分析殖民统治权力移交过程中遗留的问题,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非洲国家独立后的对策及其经验教训的总结。\r<br>
<br>(6)非洲农业和农民问题研究\r<br>
<br>农业是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基础产业,农民是非洲国家发展关键因素。农业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民人数众多,又代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同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对他们冲击最大,因而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反应。对非洲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定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政策有种参考作用。\r<br>
<br>(7)非洲难民问题研究
<br>
<br>非洲是难民人数最多的大陆。非洲难民问题的特点、根源、后果以及法律问题。解决难民问题的对策研究。\r<br>
<br>(8)非洲与发展中国家,欧洲国家关系研究\r<br>
<br>分为两个层面研究,一是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包括中国),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和帮助,在经济上互助、互补、互利,在外交上建立反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的统一战线;二是同欧美国家的关系,区别对待,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以求发展。\r<br>
<br>(9)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和交流\r<br>
<br>非洲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教育改革的经验和问题。回顾中非教育合作和交流的历程和基本经验。在新时期为我国智力援非提供政策性建议和具体咨询。\r<br>
<br>(10)南非、埃及、尼日利亚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研究(个案研究) 南非、埃及、尼日利亚三国在非洲以及其所属地区都是资源大国和政治大国,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预见今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走向,为我国制定对上述三国的政策做好必要的基础准备。\r<br>
<br>
<br>(三)中国与世界研究\r<br>
<br>1.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
<br>
<br>该研究课题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即用国际范围内的经济与政治互动的观点来观测、分析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亚太国际关系的变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是7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兴起的跨学科的前沿科学。它的兴起反映了冷战后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和经济已经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是80年代中期起步的,现在正处于从西方学术界理论成果介绍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转变之中。开展此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经济学,而且也将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外交政策提供参考。\r<br>
<br>2.中俄美三国关系的新框架\r<br>
<br>中俄美作为三个各具独特传统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和国家利益的大国,出于其特别地缘政治原因,它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联系性。在经过50-60年代的中苏结盟和70-80年代的大三角关系之后,90年代起中俄美关系正在形成一种新框架。其基本特点是,在三国相互保护共同利益和合作关系的条件下,中俄双方为DIZHI美国的压力和遏制而进行某些配合和默契,以改善各国的战略地位。这个新框架不是以往中俄美关系结构的简单重复,它有着不少重要的新特点。\r<br>
<br>该课题重点研究21世纪初中俄美关系新框架的变化与特点,以及中国的对策。\r<br>
<br>3.构筑面向21世纪中日关系的战略基础
<br>
<br>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究竟如何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经历了重大调整,中日关系也不例外。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也需要有一个新的思路,构建新的战略合作基础,经过双方努力,把一个稳定、健康的中日关系带入21世纪。邓小平同志说过:“要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第一步放到21世纪,还要发展到22世纪、23世纪,要永远好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r<br>
<br>该课题除了探讨构筑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之外,还将重点讨论如何用向前看的态度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以及寻求两国共同利益的交汇点。\r<br>
<br>4.中国东亚战略思考和对策
<br>
<br>从目前形势来看,在中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情况下,不仅要注意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变化对安全带来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周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安定因素。\r<br>
<br>对东南亚地区总的战略考虑是维持东亚国家作为亚太地区的中间力量,和大国关系平衡的制衡器,避免其在战略上倒向美国,以维护我周边的和平与稳定。在中美战略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下,在台湾问题突出的情况下,稳定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尤为重要。目前南沙群岛许多岛礁已经为东盟一些国家占据,它们不可能轻易退让,而且所涉及的国家都是周边邻国小国。采取冲突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国际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在南沙问题上宜保持低姿态,有利于我方争取主动,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稳定周边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服务国内的经济建设,实现宏伟目标。\r<br>
<br>5.中国与亚太多边合作体制的战略研究
<br>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8 16:02:03 | 只看该作者
亚太地区是中国政治、安全、经济利益集中的地区。同时,中国也有条件在这里争取更大的空间来有所作为。无论是对地区冲突、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维护和平与稳定,还是促进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国的作用都是不可取代的。立足于亚太,是中国现阶段考虑对外战略的重点。\r<br>
<br>建立区域、次区域多边合作体制是大势所趋,中国应在建立东北亚、亚太多边合作体制中主动推动,起主导作用,为此必须作战略性、前瞻性研究。\r<br>
<br>该课题内容包括:亚太经济合作机制、中国与APEC会议、亚太地区的多边外交、亚太国家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比较研究等。\r<br>
<br>6.中国与发展中国家
<br>
<br>加强与第三世界中国家的团结,巩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始终是我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支柱。2000年我国在这方面的外交工作积极有效,使2000年成为中国外交的“发展中国家年”。九月份在北京由中国倡导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便是一个历史的创举。江**主席提出的“加强团结、积极推动南南合作”、“促进对话、努力改善南北关系”、“积极进取、平等参与国际事务”、“面向未来、建立中非长期稳定”四条原则,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普遍适用、十分重要。该课题的重点是研究这四条原则的时代性和重要性,以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积极作用。\r<br>
<br>7.国际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研究
<br>
<br>目前,台湾问题上的不可测、不确定因素增多。21世纪初将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时期,从国际关系的视角来把握台湾问题的发展变化,对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r<br>
<br>该课题将从较大的国际背景下探讨台湾问题,内容包括:21世纪初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台湾问题;亚太形势走向与台湾问题;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与台湾问题;从21世纪初国际格局变化提出台湾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对策。\r<br>
<br>
<br> 
<br>
<br> 
<br>
<br>附录:\r<br>
<br>国际问题研究参考选题
<br>
<br>
<br>1.21世纪初时代特征\r<br>
<br>2.新世纪国际政治发展趋势及其特点\r<br>
<br>3.新世纪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r<br>
<br>4.21世纪初世界格局多样化\r<br>
<br>5.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安全
<br>
<br>6.跨世纪的大国关系
<br>
<br>7.国际关系中的“软国力”竞争\r<br>
<br>8.主权、人权观念的差异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br>
<br>9.新世纪民族、宗教问题的发展趋势
<br>
<br>10.跨世纪美国全球战略\r<br>
<br>11.21世纪初的中美关系
<br>
<br>12.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br>
<br>13.美国对华决策机制与决策过程\r<br>
<br>14.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r<br>
<br>15.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外交
<br>
<br>16.21世纪初的中俄关系
<br>
<br>17.美俄关系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r<br>
<br>18.俄罗斯东亚战略评析\r<br>
<br>19.中美日三边关系现状与前景
<br>
<br>20.日本国内政治对日本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影响\r<br>
<br>21.日本的东亚战略与政策
<br>
<br>22.科索沃战争之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br>
<br>23.欧洲一体化模式研究
<br>
<br>24.21世纪的亚太安全形势的发展趋势
<br>
<br>25.APEC首脑会议进程与发展趋势\r<br>
<br>26.南北历史性会晤之后朝鲜半岛形势及前景
<br>
<br>27.东南亚形势的特点与趋势\r<br>
<br>28.全球化下的东南亚国际关系
<br>
<br>29.东盟经济一体化和发展模式\r<br>
<br>30.亚太格局下的南沙问题
<br>
<br>31.信息化形势下的美欧日关系
<br>
<br>32.信息化形势下的南北关系\r<br>
<br>33.21世纪初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br>
<br>34.国际关系民主化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挑战\r<br>
<br>35.21世纪初世界经济走势及我国政策
<br>
<br>36.我国东亚战略思考与对策
<br>
<br>37.21世纪初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
<br>
<br>38.21世纪初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br>
<br>
<br>
13#
发表于 2005-12-28 16:07:1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8 16:14:43 | 只看该作者
挺计较的吧~
aroony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
发表于 2005-12-31 10:13: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6#
发表于 2006-1-2 11:24:15 | 只看该作者
irchina.org上有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7 11:2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