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谈宗教、政治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妥协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23 21:4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谈宗教、政治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和妥协
<br>际人 2005-12-18
<br>
<br>
<br>“凯撒是凯撒,基督是基督”是西方的一句颜语,无从查考出于何时,意指古罗马帝国统治者凯撒可只涉及政治,而基督可只涉及宗教,二者并不冲突。然仔细纵观过去二千年的文明史,此言对现实而言是有点简单化了,即使在经过中世纪大量流血冲突后在近代形成妥协的政教分离模式后,方在有些国家大致如此。宗教与某些政治力量的潜在较量和统合,其实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政教分离原则使得大多数西方政治人物无论多么笃信宗教,如果想要获得公众的认可,都必须保证自己的宗教信仰不会影响政治决策。\r<br>
<br>但在世纪交替之际,超级“民主楷模”美国政治却有了点与众不同的表现,因为她造就了多次以宗教信仰影响政治决策的布什总统;如果说拉登和布什有一点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双方都认为各自的上帝在指引著自己从事一场圣战。而在中国梵底冈建交的讨价还价中,中方则要求梵方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要求并不过分,因为此乃政教分离模式的基本原则之一。\r<br>
<br>十九世纪英国的历史学家西利有言:“言政治而不求之于历史,必定游谈无根。”\r<br>
<br>宗教与政治的结合与冲突\r<br>
<br>教皇国(梵底冈前身)的降生过程注定了它难以不卷入政治。公元741年,法兰克王国宰相裴平掌握实权欲自立为主并霸西欧,乃积极利用当时西欧根深蒂固的教会势力。公元751年他问教皇,“谁可为法兰克国王?”,教皇自然乐于扩大影响和权力推举裴平为国王,此举创立了教皇废立君主的特权,教皇于是权涉政治。5年后,裴平又将新夺得土地献给罗马教会,是为教皇国之始。\r<br>
<br>教皇国的生长过程也注定了它难以不卷入政治。裴平之子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大举扩张,结合罗马基督教会巩固统治。有人不服亚洲穆斯林信徒之广,乃言先知穆哈穆德传教时“左手持剑,右手持《可兰经》”(意即不信者砍头),故穆斯林军队所到之处人皆言必称真主安拉。其实查理大帝们的基督教也曾如此过,比如征服德国萨克森地区后广建教堂,所有人必须向教堂纳税,不尊重教会、不守教规、信奉原始宗教均处于死刑。\r<br>
<br>在11世纪末的200年间发生了被称为宗教战争的8次“十字军东征”,其实这些宗教战争并非如一些中西方学者所说的“纯宗教战争”,那是西方教会和西欧政治力量的统合结果,其背后动机则是各怀自己算盘:教会想扩张势力(罗马教会欲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封建主和骑士想扩张领地,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平民想到东方去寻找乐土。\r<br>
<br>当然也有宗教与政治的冲突。比如教皇于己于1075年宣布教皇位于世俗统治者之上,有权废立国王或皇帝。但1084年神圣罗马帝国王亨利四世与教皇冲突激化后带兵攻入罗马,另立新教皇,也反映了“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老大难问题。又如13世纪初时,英国不得人心的约翰国王与教皇发生争吵导致英国外交上被孤立,1215年被本国诸侯的“上帝和神圣教会军”左右,催生了著名的民主自由基石《自由大宪章》;后来教皇转又支持约翰国王,宣布《自由大宪章》无效,不准诸侯实施,否则将受到开除教籍的处分,也反映了“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的宗教和政治现实。\r<br>
<br>国家利益与宗教利益的冲突
<br>
<br>前已述及有时国家利益与宗教利益有结合也有冲突,在中古时代这种冲突的具体体现便是世俗统治者与宗教统治者的争权夺利;而在近现代,这种冲突便是世俗国家与另一大国的暗中角力,以及宗教力量利用国家间(尤其是大国间)的冲突来继续借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大国所要防止的乃是本国宗教势力为它国所用,并利用宗教团体为本国利益服务。举例如下:
<br>
<br>德国,1517年教皇借口修建圣彼得大教堂,让各教会在各地出卖赎罪符。教会宣称,不管犯何种罪恶,只要买一张赎罪符(如杀人犯出5个金币,抢劫教堂犯出9个金币),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堂。教皇在德国的剥削,竟然比德国皇帝多21倍!马丁.路德(1483-1546)为了德国大多数人的利益率先抗争,创立新教,主张摆脱罗马教皇控制,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他死后5年,他的新教(或路德教)得到确认:新教、旧教同权平等。\r<br>
<br>英国,英王亨利八世(1491-1547)由上而下的推动宗教改革,以脱离教皇的管辖。起因是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撒琳,但他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后来的玛丽一世),此前英国尚未有过女王,他又和女侍官产生了婚外情,他让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请离婚,因为他这次婚姻是教皇亲自批准的,天主教规定夫妻结合乃天意而终生不可离弃,这为教皇出了一个难题。教廷迟迟不批准他离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经怀孕。他着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职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纳教税,最后直至没收教会财产,迫使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在当时受宗教改革思潮影响者的鼓吹下,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任英国教会最高权威。从此英国教会成为圣公会,基督新教的一个单独教派。但它和天主教没有任何理论原则的分歧,只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以及只有部份礼仪简化了。亨利王虽因私而绝天主教,客观上,却为英国未来数百年潜在的国家利益上打下一定基楚。\r<br>
<br>日本,最被日本人尊敬的人物之一,丰臣秀吉(1536-1598)和其前任,从传教士手中购买欧洲洋枪,对付当时用大刀长矛的封建力量,统一了日本而结束了日本百年的“战国时代”。当丰臣秀吉挥军渡九州,发现长崎一地已经被信天主教的诸侯转让予教会领辖。丰臣秀吉立刻意识到天主教是洋教,不似佛教容易本土化,洋教要受远在欧洲的洋人摆布,乃宣令禁教,第二年更迳行没收长崎,将长崎传教士驱逐出境。\r<br>
<br>FaGuo,“现代外交之父”,天主教红衣主教黎塞留(1585-1642),最先打破了中世纪大一统的道德与宗教的束缚,首先开启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黎塞留虽然是一位虔信天主教教义的主教,但作为首相,却将民族国家的利益置于宗教之上。他处理外交的唯一标准便是看是否对FaGuo有利。在他看来,世俗的世界是一个魔鬼撒旦的世界,因而一般的宗教道德信条在这里并不适用。为了FaGuo的国家利益,他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上帝而战”发动的宗教战争,非但不予支持,反而巧妙地利用对手的宗教热情加以愚弄,以实现FaGuo的利益,甚至最终不惜与之宣战。而后者却依赖神圣的宗教信念来制定国际政策,结果身败名裂,百姓生灵涂碳。\r<br>
<br>俄罗斯,最被俄国人崇拜的彼得大帝(1672-1725)掌权后意识到,教会对社会政治的可起各种作用,乃从国家利益出发意图严格限制教会,如规定:教会和修女要抚养孤儿、看护伤员和病号,“每个僧尼要学会一门手艺”,“用自己的双手挣饭吃”。其中还特别规定,不学无术、愚昧无知的人不得从事神职工作。\r<br>
<br>中国和梵底冈,以及国家利益\r<br>
<br>梵底冈是中国在欧洲唯一没有攻占的外交堡垒。近年来,双方都有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只是时间问题。不久前,梵方有人放出风声:别国今天和中国建交,明天才搬去北京;如果我们早上和中国建交,下午就会搬去北京。\r<br>
<br>中国主张:“首先,梵蒂冈必须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梵蒂冈不能干涉中国内政,包括不通过宗教活动干涉中国内部事务。”\r<br>
<br>第一条容易解决,第二条就比较困难一些,主要是“通过宗教活动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定义如何确立和执行问题。从过去历史看,梵底冈是乐于以天主教精神来改造其它民族文化的,最为成功的文化改造大概是波兰,这个现在有95%天主教信徒的国家,在历史上曾和俄罗斯、乌克兰同源于斯拉夫民族,乌克兰人和波兰人口语交谈更可无碍进行;但今天,她和另2个邻国在宗教和文化上却有非常大的差异。很难否认天主教(和其幕后支持者)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中,东欧和苏联共产党国家倒台所扮演的重要和先锋角色。\r<br>
<br>巧的是金庸在其作品《倚天屠龙记》中以正面形象描绘了源于波斯宗教的“明教”最后拒绝波斯总教指令而将“明教”中国本土化,多少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对宗教本土化的理解和认同。\r<br>
<br>从根本上来说,目前中国的本土基督教力量,不论与英国的圣公会、德国的新教、还是俄罗斯的东正教作用并无不同,皆立足于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无甚不妥。但是随着与梵蒂冈建交后必将侵入中国的大量亲梵蒂冈教皇的天主教力量,(其影响有如大量西方有实力的国际化企业进驻中国后,对虚弱的中国本土企业产生的冲击),中国本土基督教力量是否最终仍然占上风,或许是中国政府难言的隐忧。\r<br>
<br>虽然世人对政治经济的国际化趋势有相当的首肯,但在照顾国家利益上,我们都应该不断学习国际化趋势的主要创立者和鼓吹者美国,她从来忘不了自身的任何利益,不管有理还是无理。如果说中世纪时代,穆斯林和基督徒们曾有过“一手持剑,一手持《可兰经》(或《圣经》)”的短暂传教历程。那么今天的美国就多少进行着“一边喊漂亮口号,一边要各种利益”的复杂政经历程。不过这也顺理成章,如果忘了国家利益,而到了以为“人权高于主权”时候,那么可能回到“宗教高于主权”的中世纪精神或许并不会太遥远了。\r<br>
<br>(作者在加拿大从事高科技工作)
<br>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5-12-24 18:38:1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话题很深刻,可惜文章太浅显了
3#
发表于 2005-12-24 18:47:26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下说文章浅显的原因,宗教与政治的斗争,合作,分离,并立是有深刻的历史内涵的,这一点仅仅拿几个不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明显是不正确的。\r<br>妥协本身就是冲突的结果,不同的利益只能暂时妥协,永远的冲突只能勉强解决,文章对妥协与冲突的原因,以及更重要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根本没有说清楚。\r<br>中国与梵蒂冈的关系是个问题,意识形态的真空确实可怕,可是文章作者似乎又避重就轻了。即使不用例证,道理论证的力度也实在很是欠缺。\r<br>最后一段的现实主义分析思路中又让人感到现实的还远远不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9 08:1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