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22 19:5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
<br>
<br>作者:王蔚    论文来源:学术连线    点击数:752    更新时间:2004-11-25
<br>  
<br>  
<br>
<br>
<br>    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以美俄关系为导。对中国来讲,中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关系,是重中之重。另外要与邻近大国俄国和日本的关系。中欧关系是一种有利无害的关系。\r<br>
<br>    自从世界成为地球村以来,世界的秩序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种叫做非均衡模式,另一种叫做均衡模式。第一种模式的特点是一国独大,其他国家要么臣服,要么附属,这就是所谓的帝国模式;第二种模式的特点是同时存在两个超级大国,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各自纠和一部分国家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尖锐对抗,其他国家则分属两大集团,这就是所谓的均势模式。目前的世界秩序是第三种模式,即所谓的多极化模式,这种模式介乎两者之间,其特点是一极多强,即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大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比如俄罗斯、欧洲联盟、中国、日本等。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种模式不长久,它有两个发展方向,要么走向单极化,回到帝国统治的老路上去,要么形成对峙局面,重复过去的冷战格局。世界秩序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军事因素等。有时候,偶然因素会突然改变历史的方向,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现在的世界正处于要么走向帝国模式,要么走向均势模式的十字路口上。   
<br>
<br>    以美国为中心的大国关系\r<br>
<br>    如果我们把欧洲联盟当成一个国家看待(经济上欧盟实际上是一个国家),那么世界上有五大国家: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无论赞成也罢,否认也罢,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中心,这一点无可置疑。美国的中心地位靠以下几个方面支撑:独一无二的军事力量,四分之一的世界GDP与对外贸易额、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水平,庞大的文化力量及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机构。美国除了自身庞大的实力以外,其力量还来自于另外两个方面,一是对国际机构的把持,二是传统盟国的支持。在许多国际机构中,美国的地位类似于股份公司的控股股东。这种股东地位无论在联合国,还是在其附属机构中都表现得非常清楚。
<br>
<br>    根据与美国的关系,其他四个大国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美国的战略盟友,比如欧洲与日本,另一种是美国的竞争对手,如俄国与中国。美国与欧盟的战略盟友关系靠北大西洋公约维持,这个军事组织已经存在了五十多年。当然,在这个军事同盟中,也有不和谐的时候,比如FaGuo人常常与美国人唱反调,远的如共同的防务政策,近的如今年春天的伊拉克战争。但那种窝里斗并不真正妨碍其同盟性质。FaGuo是真正反战,到现在嘴还很硬,但当战争一起,还不是让美国使用其军事基地?美欧之间真正出现对抗那是当欧盟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时(比如统一外交权与军事权)才有可能,而现在看这种可能几乎没有。现在欧欧洲人抱团的主要目的在经济贸易方面,欧洲政治家全力推动欧盟一体化的动力也在于此。在一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人不可能与美国发生真正的对抗。另一方面来讲,从文化渊源上考虑,美国人不会支持政府与欧洲作战。当然,如果美国的国家利益受到损失,这不是个主要的因素。
<br>
<br>       美国在亚洲最主要的盟国是日本。日本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其第二位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日本是美国遏制俄国与中国的最重要的东方屏障。无论是中国还是俄国,对日本都不可小觑。二战以后,日本通过了和平宪法,日本通过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而处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之下。由于美国的军事保护,日本用于军事开支的比例不超过其GNP 的1%,这使日本可以全力发展经济。其实多少年来,日本一直在为成为政治与军事大国作不懈的努力,政治方面是力图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军事方面是想突破和平宪法,扩大日本的军事作用。前一个方面没有多大进展,后一个方面却有大的突破。6月6日,日本参议院通过了所谓的“有事三法案”,在此之前的5月份,日本众议院已经通过了这三个法案。日本的有事法案从1963年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十年,现在的通过表明日本的右翼势力已经形成比较大的气候。从长远的角度看,日本的所谓“有事三法案”对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威胁最大,这个法案遭到亚洲各国的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这次日本通过所谓的有事三法案暗中得到美国的支持。现在朝鲜半岛局势非常紧张,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付朝鲜。但这种做法是非常短视且极不负责任的,历史会证明,美国将会为自己的短视及不负责任付出代价。\r<br>
<br>    俄国与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从世界安全的角度考虑,俄美关系是世界关系中的主导关系。经济上,俄国已经沦落得很厉害,但在军事上,俄国是惟一可以与美国进行抗衡的国家。1999年春天。俄国不顾国际协议派先头部队占领了普什那机场,国际社会普遍担心那会成为俄美两国争斗的导火索,但什么也没有发生。美国人对于俄国人的咄咄逼人采取了忍让的政策,美国人之所以忍让,是担心俄国庞大的军事力量及背后的核武库。在国际事务中,俄国人并不很在乎美国人怎么想怎么做,我们看到,在国际危机发生时许多国家寄希望俄国人出来斡旋,俄国人也乐意这样做。现在的俄国斯总统普京是个非常精明、非常现实的人,他不会与美国作无谓的对抗,他是在暗中积蓄力量。俄罗斯也许会恢复以前的霸主雄风,但这可能是个比较长的时间。\r<br>
<br>    目前的美中关系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于美中两国来讲都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中关系是北南关系的缩影;二、中国美国分属东方与西方,中美两个大国雄霸一方,自成一统;三、美中还是两种文明的代表,美国代表的是西方的文明,而中国代表的是东方的文明。这两种文明的竞争与融合是目前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美中关系代表了世界未来的关系走向。\r<br>
<br>    以上讨论的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这应当算是一种垂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平行的关系。如俄欧关系,俄日关系、欧日关系等。俄欧关系的最大障碍是北约东扩及欧盟扩大,由于国力的日渐衰微,俄国对此已经无能为力。至于俄日关系,北方领土问题是日本人心中永远的痛,这个问题不解决,俄日两国定会磨擦不断,矛盾丛生;欧日关系纯粹是一种经济的竞合关系,双方虽然会在经济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在国际安全方面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br>
<br>    中国与各大国的关系\r<br>
<br>    中国与各大国的关系具体来讲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国与各大国的关系不是保持等距离关系,而是有重点、有层次、有差异。我们现在就来讨论这种重点、层次与差异。\r<br>
<br>    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中的基础关系。除了一些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以外,这种定位还与中国在未来的20年的发展战略有关。**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在未来的20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国内安定与国际和平。由于中国法制的建立与健全,共产党执政地位空前稳固,中国民众中的求稳思想,中国国内保持长期稳定是完全可能做到的,但保持国际和平,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却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事。当今世界中,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与美国处理好关系便成为中国的头等大事。中美之间还有个台湾问题,美国对台湾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就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三方来说,维持现状可能最好。中国不能容忍台湾独立,也不允许台湾独立,这是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底线。这一点,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台湾当局都很清楚。美国虽然会不断在台湾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但绝不会因为台湾问题与中国大大陆闹翻,美国不会因小失大。中国只有处理好了中美关系才有可能处理好中欧关系、中日关系。这种体会中国在加入WTO 的过程中体会最深。现在美国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贸伙伴。中国的许多产品都是以美国为最终消费地的,中国经济已经很难与美国经济割舍。\r<br>
<br>    中俄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从胡Jintao就任国家主席首次出访的日程安排中可以看出来。胡主席就任国家主席以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俄罗斯,且在从FaGuo归来以后又顺访了俄国的传统盟国哈萨克与蒙古。从历史上来讲,给中国最大屈辱的两大邻国一是俄国,二是日本,而俄国由于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而位居首位。200多年以来,俄国从中国攫取的土地达几百万平方公里,不仅如此,俄国还直接插手了蒙古的独立活动。中俄两国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有过短暂的友好但很快交恶。中国与俄国的关系在1969年达到低谷,两国边境部队发生了正面冲突。苏联剧变后,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俄认识到在中俄之间建立睦邻友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以此为起点,两国之间划定边界,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不信任关系。中国与俄国除了展开经贸活动以外,还在国家安全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并主导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最大限度地维护欧亚大陆中东部的安全,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r<br>
<br>    中国与日本是近邻,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源渊流长。但一百多年来,两国关系由于日本奉行侵略政策且对中国进行侵略而变得极端恶劣。1972年,中日复交,两国关系正常化。从那以来,近30年来,从主体上看,中日关系还是健康发展的。目前中日关系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日本对于战争的态度问题,二是钓鱼岛问题。在对战争的反省问题上,日本政府一直做得不够。这一点,亚洲各国是极不满意的。中国对日本可以说是宽宏大量,1972年,中国主动提出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之所以这样做,是从历史着眼。中日确定两国关系是世代友好关系,但愿这种关系能够健康发展。日本目前虽说经济已经持续十年低迷,但日本经济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的GDP 达五万亿美元,是中国的五倍多。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外贸伙伴和投资来源国。\r<br>
<br>    中欧关系非常简单,中欧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可用有利无害四个字概括。中欧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协商对于双方来讲都有好处。欧盟中有个法德轴心,无论是与FaGuo还是与德国,中国都与他们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相对来讲,中法关系要更好一些。四月份,在中国非典最严重的时候FaGuo总理拉法兰毅然访问了中国,且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Jintao访问FaGuo并出席南北领导人非正式会昭。五月底,胡主席访问了FaGuo,这是胡主席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的首次出访。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次伊拉克战争中中法德俄的合作,虽然中法德俄四个国家没能阻止战争的最终爆发,但四国之间的合作却逼迫美国人投鼠忌器,在战争结束后很快又回到联合国的框架之内。中俄法德之所以在世界上联手行动,主要是为了遏止美国的单边主义,防止美国成为世界新的霸主。毕竟,对这些大国来讲,多极化比单极化更有利。\r<br>
<br>                                                               2003.6.16
<br>
<br>                  (本文作者为山东财政学院教授)\r<br>
<br>
<br>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2 20:01:24 | 只看该作者
大国合作的前景影响21世纪国际格局
<br>
<br>作者:郭学堂    论文来源:当代外交论坛    点击数:214    更新时间:2004-11-25
<br>  
<br>  
<br>
<br>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变化莫测。去年发生的“9·11事件”和持续至今的“反恐战争”对塑造21世纪的国际格局有着长期和深远的意义。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已经成为新世纪初期凝聚国际安全合作的政治力量。如果说冷战时期大国政治和军事关系的明显特点是充满敌意和紧张对抗,20世纪最后十年的特点是消除敌意和减少对抗的话,那么,在21世纪初,大国关系开始进入了建立战略信任和避免对抗的时代。“9·11事件”是判断国际政治走向的分水岭。大国合作的前景对于21世纪的国际格局来说至关重要。
<br>
<br>一、“9·11事件”转变大国处理相互关系的基调
<br>
<br>借助冷战结束过程中大国关系缓和的惯性,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合作局面自20世纪90年代一直在继续。期间,大国间的矛盾有一个重新排序和协调的时期,大国纠纷和斗争也有激烈的时候,但这也是大国间的战略信任逐渐聚积的过程。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斗争过程中相互战略摸底和试探,寻找各自对战略合作的动机。很显然,大国合作要远远多于大国斗争。
<br>
<br>“9·11事件”使过去十年的战略摸底过程趋于结束和明朗化,尤其在国际安全领域,大国合作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目前看来,大国合作的步子在加快,合作的内容在逐步深化,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大,大国之间建立战略信任与合作的力度大大加强。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主基调是寻求合作,建立战略信任,减少纠纷。与反恐合作有密切关系的防扩散等跨国界问题也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大国加强合作的领域。从这种意义上讲,“后冷战时代”已经结束,“后——后冷战时代”来临了。
<br>
<br>在大国关系的调整中,大国之间有意保持长期合作局面的意图越来越明显。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美、俄、欧四大力量之间在国际安全问题上保持持续合作,其中以美俄、俄欧和中俄的合作最甚。
<br>
<br>以2002年5月底美俄签署《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美俄新战略关系宣言》、俄罗斯和北约签署《罗马宣言》并成立俄罗斯——北约理事会为标志,美俄关系和俄欧关系进入了新的战略互信与合作时期,对抗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在打击恐怖主义、国际维和与防扩散等领域,他们之间的军事合作还会继续加强。虽说三方相互之间不乏芥蒂,但战略疑虑的减少和战略信任的增强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主流还会继续下去。
<br>
<br>中俄两国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在追求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两国领导人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和致力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就是这种努力的具体成果。俄罗斯的“西进战略”并不直接影响中俄战略信任与合作关系。中俄双方在维持全球战略稳定、建立多边军备控制和裁军以及防扩散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在俄罗斯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中,对俄美关系和俄中关系采取“不偏不倚”的中间路线是一个非常重要内容。普京总统将中俄关系比喻为“一架调整好的大机器”,它的零部件就是在各个领域不断扩大的联系和交流,而且“发动机”的工作靠自己的“能源”,并不取决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也许是对中俄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最好定位。
<br>
<br>在未来十年大国关系调整过程中,最不确定的也许是中美关系了。由于存在着意识形态差异和台湾问题,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就不如美俄战略合作那样充实。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抱有戒心,导致中美建立战略互信的难度增加。“9·11事件”为中美战略合作与建立战略信任提供了契机。迄今为止,两国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地区安全和世界经济稳定方面,合作还是比较默契的;在双边关系中,不断进行的高层互访和中美军事交流的恢复都将为中美两国建立战略信任创造条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会加强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和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理解和信心,而且有助于提高两国共同关心世界和平与安全责任感和使命感。中美建立战略合作与互信有着内在的发展动力,中国作为地区大国不仅不会因外部因素(如美俄关系调整)而被边缘化,相反,由于参与大国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反而会提高。
<br>
<br>在打击恐怖主义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种主导潮流时,大国间的摩擦与地区冲突也会受到压制,大国领导人四处奔走,不甘落后于他国,竞相斡旋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这在中东危机、印巴冲突等地区安全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br>
<br>二、新世纪初大国合作的特点
<br>
<br>曾有学者将目前的大国合作与19世纪的“欧洲协调”相提并论。固然,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对欧洲19世纪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它维持了欧洲地区一个世纪的和平。这一过程被称为“欧洲协调”时期。“维也纳体系”最初表现为由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利雷、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普鲁士首相哈登堡、FaGuo代表塔列朗构成的主管欧洲事务的“五头政治”。“欧洲协调”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这几个欧洲主要大国之间的安全合作。但是,与200年前建立起来欧洲大国协调相比,21世纪初的表现出来的大国合作有着新的特点:
<br>
<br>第一,目前存在着一个具有长期绝对优势的超级大国——美国,其他国家的实力此起彼伏,变化明显,这是一种非传统的大国均势局面。这种大国关系调整背景下的合作是历史上没有过的,而且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
<br>
<br>第二,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数字化时代,大国间相互依赖程度要远远胜过一百年前。国际贸易和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国际分工,也带动了资本、人才和资源的跨国流动。没有人会否认“9·11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全方位冲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构成了目前的大国合作的基础。
<br>
<br>第三,21世纪初的大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全球性或称跨国界问题,它又包括恐怖主义、有组织跨国犯罪、环境保护、经济安全等等,它们构成了大国合作的条件。
<br>
<br>第四,大国安全集团与局部整合局面的发展。继续扩大的北约和欧盟将*盖几乎整个欧洲地区,很显然,局部整合的趋势在一步步加强。美欧关系的成熟对形成大国安全集团更加有利,俄罗斯的“欧洲情结”也促使它向西方靠拢。但是,从全球层次上看,这是一种不均衡的国际政治格局。
<br>
<br>三、新世纪初大国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br>
<br>当前的大国安全合作局面很不稳定,有许多未知数。例如,大国合作力度是否会继续增强?大国合作会持续多久?如何看待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大国合作的势头中断,国际政治是否有要回到20世纪?这些问题如何发展将决定21世纪的国际格局走向。要回答它们首先要分析下列几个主要因素:
<br>
<br>第一,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走向。由于具有其他大国不能匹敌的绝对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美国在“9·11事件”发生后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强力推行单边主义政策,一方面单边退出反导条约,为部署导弹防御体系扫除障碍;另一方面,祭起“反恐”大旗,建立“反恐统一战线”,为多边合作下的单边行动创造条件。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迄今未遇大的国际阻力。最近美国政府又抛出了“先发制人论”,更加凸显单边行动的意志。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最近撰文指出,美国的外交政策中有时需要“单边主义”,但首先要推崇“多边主义”。目前还很难判断“先发制人论”是一种单边主义的军事策略,还是美国国防政策的基石。人们不禁要问:美国一国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到底是文明之间相互融合的积极成果,还是意识形态消极整合的过程?这一问题还需深入研究。但不管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这一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不是和平的,而是充满了暴力和不平等。
<br>
<br>第二,中、美、俄、欧、日等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仍在演变和调整当中。就中美俄三国关系来说,美俄、中美、中俄相互保持合作势头,而且其中任何一种双边合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针对第三方。然而,在“中国威胁论”客观盛行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多出头,更多地独自面对来自美国的压力,而俄罗斯有意在全球大国政治中“退居二线”。亚太地区的中美日三国关系又有所不同,中国影响力的增强、日本在大国政治中的“怀旧情结”、以及美国军事战略重点的转移为该地区大国关系的顺利调整增加难度。一旦地区热点问题出现重大危机,难保不会出现局部的大国对抗局面。
<br>
<br>第三,地缘政治形势还不明朗。自美国打响阿富汗反恐战争以来,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地缘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已经开始“立足”中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对抗更加显现南亚地区重大的地缘政治作用。朝鲜半岛地区南北双方的政策取向涉及到大国利益。中国的台湾问题也越来越影响到该地区大国关系的调整。大国合作就是在这种地缘政治变化中进行的。
<br>
<br>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大国作为国际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他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格局的走向。根据目前大国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判断,大国合作在新世纪初叶仍会继续下去。期间,如果大国间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地区安全问题找到进一步协调和解决纠纷的办法,这种大国合作局面仍会持续发展下去,否则,大国实力兴衰可能引发的大国摩擦增多,甚至导致大国合作局面结束。
<br>
<br>在新世纪初大国关系调整和大国合作趋于加强的过程中,中国外交是大有作为的。关键是我们要对大国合作有客观的评估和非主观的理想化判断。中国应积极支持和参与大国合作,促进大国间互信的建立和巩固,这有助于建立中国与其它大国的战略信任,也有助于顺利实施中国“以经济建设和提高国家实力为中心”的对外战略。   
<br>
<br>
<br>
<br>    本文作者:郭学堂,法学博士,国际关系副教授
<br>
<br>    工作单位: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国际政治教研室
<br>
<br>    通信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br>
<br>    联系电话:021-65042452 ;  021-65983406
<br>
<br>    电子邮件:xtguo99@hotmail.com
<br>
<br>
<br>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9 20:46 , Processed in 1.265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