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力均势模式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热门话题, 其基本要义是: 世界秩序的稳定主要依
赖于强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均衡, 一旦这种均衡被打破, 既定秩序便难以为继, 新的世界秩序必
将取而代之。主张权力均势模式的现实主义者常常喜欢引用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秩序—战
争—再建秩序的例子, 证明权力均势模式的合理性。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是解释这种模
式的最好注脚。均势模式理论家认为, 平衡和稳定的关键是强国之间通过互相结盟或国际社会
的合作安全体制来制约破坏世界秩序的力量。由于不同的理论家对于权力均势为维持世界秩
序所需的力量中心的数量之主张不同, 现实主义的权力均势论又可以进一步大致区分为多极
均势理论和两极均势理论。
亨利·基辛格(Hen ry Kissinger) 就是多极均势理论的主要代表。他关于世界稳定性的思
想正是围绕多极体系的均势问题而展开的。他认为, 世界上只有两条道路通向稳定, 一是霸权,
二是均势。与霸权相比, 均势则更为可靠, 因为霸权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来说是可
望而不可及的。基辛格强调,“没有均势就没有稳定”,“从历史上看, 稳定总是和使实际统治难
于实现的某种均势相一致的”。基辛格所追求的均势, 就是世界各地区、各力量中心之间的权力
平衡。在他看来, 构成世界秩序的权力均势应该是多极的。冷战期间, 基辛格提出以美—苏—
中为核心建立世界“五大力量中心”(加上日本和西欧) 之间的权力均衡, 他认为这样的多极均
势是世界有序的根本保障。冷战结束后, 基辛格又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将以六大强权之间的实
力均衡为主要特征, 这六大强权就是: 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 再加上印度。
基辛格本人对世界新秩序问题一直十分关注并进行过深刻的理论思考。他认为:“世界新
秩序⋯⋯必须对下述三个问题提出答案: 国际秩序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它们互动的方式是什
么? 它们互动, 以什么为目标?”正是由此出发, 在展望世界的未来时, 基辛格指出:“21 世纪的
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自相矛盾的特点: 一方面愈来愈分散; 一方面又愈来愈全球化。在国
与国之间的关系上, 这个新秩序会更接近18、19 世纪的欧洲民族国家体系, 较不像冷战时期严
格划分的两大阵营。彼时至少会有六大强权: 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 可能再加印度, 另
有许许多多中小型国家; 与此同时, 国际关系已首次真正地全球化了。”他强调指出, 在这样的
世界体系中, 秩序仍然只能像过去几个世纪那样建立在协调和平衡相互冲突的国家利益的基
础之上。
在多极势力均衡的基础上, 建立稳定的世界秩序, 是基辛格关于世界新秩序问题的核心观
点。他指出, 任何世界秩序都不可能做到让所有成员都完全满意, 人类从未做到, 今后也不会做
到这一点。权力均势世界秩序的要义就是, 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力量中心不会对现有的世界安排
如此不满意, 以至于谋求用暴力或其他手段推翻国际制度。因此, 基辛格认为, 安全只能是相对
的, 只有通过多极力量的均衡, 利用多极力量之间的相互制约, 才能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把自己
的意志强加于别国的头上, 才能带来世界的真正稳定与和平。
与基辛格的观念接近, 大多数主张权力均势模式的理论家也认为冷战后的世界秩序将是
一种多极均势。例如,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于1994 年1 月发表了一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 标题
为:《世界新秩序——预测未来》。文章指出, 世界秩序往往是在三至五个世界强国的互动关系
中产生的。它们之间时而交友, 时而结怨, 形成一种变动模式, 并在这种变动模式中求得稳定。
根据这个分析框架, 文章列出了四大力量——美国、中国、俄罗斯、欧洲(或许还要加上日本和
穆斯林两支力量) , 并声称它们四者之间的力量均衡将构成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新秩序。
在很大程度上, 现实主义的权力均势理论主要就是指多极均势理论, 两极均势理论只是多
极均势理论的一种变体。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政治系教授罗伯特·哈克维(Robert E.
Harkavy) 就是两极均势模式的拥护者之一。他在分析未来世界秩序的可能模式时指出, 虽然
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必将是多极的, 但是他认为, 未来的世界回归两极模
式的可能性绝对不能排除。世界新秩序的模式既可能是美俄对垒, 也可能是美日或美中对抗,
恰如亨廷顿、伯恩斯坦和芒罗等人所预言的。但是, 他认为最可能出现的形式是中俄集团对美
欧联盟, 或者全体亚洲国家集团对美欧俄联盟。哈克维把这称作是“新的两极模式”。
均势模式的优点在于, 它拒绝接受轻视军事力量的分析方法, 主张把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
等量齐观, 一起作为研究当今世界格局力量均衡的变数。另外, 权力均势模式不是单纯地分析
均衡力量中各强国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还要根据各强国的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的传统和现
实利益, 分析和推测它们之间可能结成的联盟。但均势模式的不足在于, 在解释冷战后的世界
格局方面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从目前形势来看, 除了美国可以算作一极之外, 任何一个国家,
不论俄罗斯、日本还是中国, 或国家集团都不具有与美国抗衡的现实条件。俄罗斯一蹶不振, 中
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 日本军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欧洲缺少政治上统一行动的意
志。印度虽然有近10 亿的人口, 经济兴旺, 军事力量不可小视, 但是, 印度介于高山与海洋之间
的孤立地理位置, 印度国内脆弱的民族认同感, 加上印度教特有的内向宗教气质, 大大局限了
印度对于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塑造力, 它的行为只能在局部地区, 而不是在整个世界产生影响。
一直令西方深感不安的伊斯兰力量虽然确实具有巨大的潜能, 但由于穆斯林民族缺乏一个统
一中心, 因此, 迄今为止, 所谓的“伊斯兰威胁”尚不存在, 同印度一样, 穆斯林无论如何还算不
上世界多极秩序中的一极。概而言之, 现在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19 世纪末期英、法、德、奥匈和
俄罗斯之间以及1945~ 1989 年美苏之间的均势局面。
至于哈克维的“新的两极均势模式”, 则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学术界, 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市
场。他所预言的中俄集团对美欧联盟, 或全亚洲国家集团对美欧俄联盟, 更不具有现实的可能
性。因此, 21 世纪的世界秩序将不大可能回复到类似冷战时代的两极均势。相比而言, 多极均
势模式的可能性要略高于两极均势模式, 只是构成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多极究竟包括哪些国家
或国家集团却未必如基辛格等人所言。
笔者认为, 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本模式极有可能是由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和中国五大
强国构成的多极权力均势。之所以对21 世纪世界新秩序的结构模式作如此预测, 我认为最主
要的原因在于, 主权国家作为世界秩序的主要行为者, 它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受到一些非国家行
为者的挑战和影响, 但是它在建构、维护和变革世界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
变, 也不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发生这样的改变。主权仍将是一个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 主权国家
则仍将是构筑世界秩序基本结构的基本单元。在世界上众多的主权国家中, 美国的“单极时
刻”(U n ipo larMom en t) , 如果真的存在的话, 最多也只能是短暂的昙花一现, 它将不可避免地
伴随世界秩序基本结构转换期的结束而结束。世界众多强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必将在21 世纪的
某一时刻, 以彼此之间的权力均衡而为整个世界制定出新的游戏规则。这个新的游戏规则可能
与维也纳时期极其相近, 但不同的是世界秩序的新规则除了强调竞争之外, 还非常重视主角间
的相互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