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炯华:列宁、斯大林与希特勒的党国体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5 12:0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战结束后,西方学术界开始研究极权主义和威权主义。他们描述极权主义的特点是:高度技术理性的统治权不受限制地被领导者人个人操控,鼓动社会革命,热衷社会动员和控制,一元化的政治结构,单一的意识形态统治等等;威权主义则是其专制程度比极权主义温和,政治结构具有不充分的多元化,意识形态则是多种理念的混合,不搞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等等。前者如斯大林苏联和二战时期的德国与意大利;后者如当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其实,20世纪极权主义就是党国体制,最具典型最具影响的党国体制就是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

  所谓党国体制,是一种变相的政党制度,其本质是一党凌驾于国家和法律之上、党国一体的极权专制制度,其特点是党在国之上、领袖在党之上的一党专政。列宁斯大林的党国体制是列宁创立、斯大林强化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共产党凌驾于国家之上、“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的极权主义政治制度。1919年,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解释为一党专政,毫不含糊地说:“我们所依靠的就是一党专政,而且我们绝不能离开这个基地。”意大利社会党总书记南尼归纳这种政治制度说:“一个阶级的专政必然导致一党专政,而一党专政必然导致个人专政(独裁)。” 其实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苏维埃的即社会主义民主制与个人独裁,并无任何原则性的矛盾。这是二战后所有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铁律。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党国体制的缔造者。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被推翻,成立了以社会革命党和立宪民主党为主的各党派联盟的俄国临时政府,开创了俄罗斯民主,建立了初步的宪政制度。然而,这种俄国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却遭到列宁及其领导的社会民主工党的反对。他撰写《四月提纲》,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提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发动所谓十月革命,推翻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人民委员会,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政权”。 随着苏联解体后苏联历史档案的解密,人们知道列宁领导的所谓十月革命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更不是什么“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列宁在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交战方德国的巨大金钱资助下推翻1917年二月革命建立的临时政府的一场政变。不仅不具有进步意义,反而以苏维埃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党国体制替代俄国二月民主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专制而实现的民主宪政,恰成历史的反动。

  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并组织了全俄立宪会议选举。3600万人投票结果,布尔什维克党获900万票,社会革命党获近2100万票。立宪会议707个席位中,社会革命党占370席,布尔什维克党只得175席。1918年1月5日,立宪会议正式举行的当天,恼羞成怒的列宁用机关枪解散了立宪会议。第二国际思想家考茨基写小册子批评列宁和苏维埃政权不该解散立宪会议,认为这是“消灭了民主”。列宁立刻指认考茨基为“叛徒”,强调“着眼于形式上的民主,那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观点”,“革命的利益高于立宪会议形式上的权利”。 他的逻辑是:“无产阶级不粉碎资产阶级的反抗,不用暴力镇压自己的敌人,就不能获得胜利,而凡是实行‘暴力镇压’的地方,没有‘自由’的地方,当然也就没有民主。”

  布尔什维克执政第一个月,死于政治原因的受害者就达数十万之多,其中尤以尼古拉二世灭门惨案凸显出这个政权的冷酷和血腥。 1917年12月20日,列宁又提议组建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机关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设委员会,简称契卡,任命捷尔任斯基为主席。这是一个“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的专政机关,列宁赋予契卡拥有不经审判便可执行枪决的权力,开始实行恐怖统治。他又在《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法令中,亲手加入“资产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应编入挖壕营,受赤卫队监视,反抗者枪毙……所有敌方奸细、投机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动者,德国间谍,一律就地枪决”等内容。1918年9月,他甚至公开声称要制造一场针对所谓资产阶级反革命的“红色恐怖”,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恐慌。

  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发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这是在“十月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他们要求实现言论自由、解除贸易限制、重新选举一个“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列宁给予坚决镇压,他说:“要让他们知道,在今后几十年里也别想进行反抗!”翌年,苏维埃政权又采取“非常行动”,把当时俄罗斯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包括尼·别尔嘉耶夫在内的160名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教授、诗人驱逐出境。更有材料显示,由于当时多数知识分子完全没有接受布尔什维主义,多达200~250万人不得不流亡国外。

  列宁为最大限度的保障苏俄政权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尝试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于1918年6月,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即余粮收集制),国有化所有大中型企业,国家垄断所有外贸活动,禁止商品交易并实行计划配给制,对工人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很快就导致了经济崩溃,到1921年,俄国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75%的人口,莫斯科的人口也减少了50%。余粮收集制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导致1921年春季出现了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据估计期间全俄约有500多万人饿死,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同期的农民对苏俄政权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发生了反抗征粮的坦波夫叛乱。

  不同学者的研究表明,从1917年到1922年间,被契卡绞死和枪决的人数可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人。受打击者不仅仅是反对派的成员,还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民。

  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及社会民主党人纷纷谴责列宁。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派”领袖考茨基称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为“恐怖统治”。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在自己的《政治遗嘱》中检讨说:“我在一生中像每一个人一样犯过不少错误,但我主要的不可原谅的错误是犯在列宁身上……我把列宁带进了欧洲著名的、有影响的社会民主党人的圈子中,照顾他,全面帮助他,从而使他牢牢地站立了起来。不仅如此,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上,当列宁同马尔托夫争论时我支持了列宁,因此终于导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产生。”他认为布尔什维克的策略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阶级恐怖为补充的布朗基策略,布尔什维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多梅拉?纽文胡斯为鼻祖的无政府工团主义者思想的巴枯宁意识形态。“

       依照巴枯宁的说法,这一意识形态以‘野蛮的、饥饿的无产阶级’、‘肆无忌惮的干粗活的贱民’为取向”。“列宁是20世纪的罗伯斯庇尔。但是如果说罗伯斯庇尔砍掉了几百个无辜者的脑袋,那么列宁将砍掉几百万人的脑袋……他进行的革命比神话中約弥诺陶洛斯更可怕;这场革命不仅将吃掉自己的孩子,还要吃掉自己的父母”。“布尔什维克政权将演变如下: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将迅速变为一党专政,党的专政将变为党的领袖的专政,维持领袖权力的起先是阶级恐怖,后来是全面的全国恐怖。” 即使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的卢森堡也认为列宁搞的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雅各宾统治意义上的专政”。“这种情况一定会引起公共生活野蛮化:暗杀,枪决人质等。这是一条极其强大的客观规律,任何党派都摆脱不了它。”

  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最大的特征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如何取得政权”和“无产阶级政权如何治理国家”两个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分歧。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致力于合法斗争(即在资产阶级议会中进行议会斗争),在取得政权之后可以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列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寻求所谓的合法斗争的努力必然有使其修正主义化的可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在帝国主义阶段只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不应当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应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之后,即使一国的资产阶级已经不存在,仍然有必要采取专政的方式保卫无产阶级政权。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一个革命的最主要的问题都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权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 “如果没有政权,无论什么法律,无论什么选出的机关都等于零。” 他强调“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他断言“不用暴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不用新机器代替它,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 “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是不能经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靠暴力革命来实现。” “专政就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整个社会实行统治,而且是直接用暴力来统治。为了推翻资产阶级、击退资产阶级反革命的尝试,就必须建立无产阶级这个唯一彻底的革命阶级的专政。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谁否认无产阶级专政或仅仅口头上承认无产阶级专政,谁就不配做社会民主党的党员。” “为了工人阶级的解放,世界上得用炮火和刀枪来消灭的东西多着哩;如果群众的仇恨和绝望日益增长,如果有了革命形势,那就着手建立新的组织,使用这些十分有利的屠杀和破坏的武器来反对本国政府和本国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中的继续。” “旧社会的各种坏分子,数量当然非常之多,大半都是与小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因为一切战争和一切危机,首先使小资产阶级破产,首先摧残他们),这些人,在这种大转变的时候,自然不能不‘露头角’。而这些坏分子‘露头角’就不能不使犯罪行为、流氓行为、贿赂、投机及各种坏事增多。要消除这种现象,就必须花费时间,必须有铁的手腕。” “专政是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政权。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政权。” “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它的主要实质在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队、唯一领导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没有在斗争中百炼成钢的党,没有为本阶级全体忠实的人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战胜强大而集中的资产阶级,要比“战胜”千百万小业主容易千百倍。而这些小业主用他们日常的、琐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腐化活动制造着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使资产阶级得以复辟的恶果。谁要是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哪怕是稍微削弱一点(特别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那他事实上就是在帮助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 他强调:“一个阶级专政,不仅一般阶级社会需要,不仅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需要,而且,从资本主义过渡到‘无阶级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在所谓“十月革命”中,斯大林并没有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随后的两年中多次受列宁的委派前往最关键的战线与国外武装干涉势力和国内反对势力作战,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作出很大贡献。1922年4月,在俄共第11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来又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直到1953年3月辞世,统治苏联31年。不无讽刺的是,2011年在阿拉伯之春被推翻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也统治了31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9 14:1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