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最近不少考生来信询问有关我系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情况。限于人力我们不可能对所有来信一一做答,因此以公告的形式对常见的一些问题简复如下:<br /><br /><br />一、 招生概况:<br /><br />我系现在政治学理论专业下招收国际关系理论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张睿壮、庞中英),并设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三个硕士点招收这三个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张睿壮、庞中英、吴志成、韩召颖、王翠文)。招生人数每年均在招生后期由学校研究生院根据报考人数和实际考分下达指标,因此无法预告。而且即使知道指标也无法预知实际招收人数,因我系招生是以“宁缺勿滥”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博士生导师每年招收一至二名博士生;硕士生的招生名额各年变动较大,前三年三个点的招生总数分别为:18、6、20。 我们欢迎一切有志于国际政治/外交关系研究的同学来报考我们的专业,过去学习经历属本专业范围的在考试和今后的学习上固然有一定优势,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在招生中不会排斥那些本科学历不是本专业的考生。<br /><br /><br />二、 考试科目、形式及范围:<br /><br />博、硕士的各个专业或方向的考试科目请上南开大学研究生院或政府学院网站查看。专业课考试的形式一般包括名词解释、问答题和论述题(但不是所有试卷都采用同样形式),而且一般会给考生选答的机会(如在5题中选答3题等)。考生在答题前应根据不同题型的得分比重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免出现在得分少的小题上花费太多时间却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得分多的大题的局面。硕、博入学考试的范围分别以我系本、硕教育的内容为主,基础知识部分不会超出我们开列的考研参考书的内容(参考书目附后);博士生入学考试涉及范围更广,理论性也更强。硕士生考试的“国际关系学”包括国际关系概论、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理论三部分内容,而博士生考试的“国际关系理论”正如科目名称所提示的那样,是以理论及其应用为主。<br /><br />我们在教学和考察中均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为重,反对灌输式教育和死记硬背的考试。因此,考生在准备考试时应注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要强调融会贯通的理解以及把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不要机械地记忆某些书本或笔记上的现成结论,更不要记住一些以往的或猜想的考题的答案,因为这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很可能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相反,考生在复习时应当保持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不要轻易接受某种即使是权威的说法或观点,而应当对各种不同的看法加以比较鉴别,对相关问题做出你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回答。此外,国际关系是一门与现实联系特别紧密的学科,只埋头书本不关注现实是学不好的。我们的考试以发掘、遴选资质优秀、有学习潜力、以后可以继续深造并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苗子为首要目标,因此我们拒绝八股式的考试,不出偏题、怪题。<br /><br /><br />三、如何答好题,或者,判分的标准:<br /><br />这是考生最关心的问题,我们也愿意提高我们判分标准的透明度,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对“好答案”的期待,从而使大家能把自己的最好水平发挥出来。<br /><br />答题首先要注意的是“切题”,所有回答必须紧扣问题展开,切忌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否则说得再多也是废话。其实答题,特别是答论述题,就象写一篇小论文一样,要有突出的主题和鲜明的观点,不能说了半天人家还不明白你在说什么。<br /><br />有了论点后还要加以充分论证。好的论据往往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引用权威,这就要求对文献比较熟悉;二是事实证据,这就要求对相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有相当的了解;最后是论证严密,这就要求在逻辑推理上杜绝漏洞。如果你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你在这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展示出来,就算是成功完成任务了。这里的关键在于选择最恰当、最贴切的论据,使你可以用最少的论据和推理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有说服力的论证。<br /><br />如果你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如果你能够展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而且你又能自圆其说地用有力的论证来支持这一论点(以此有别于为标新立异而故作异端的胡思乱想),那么你就能得到额外的加分。<br /><br /><br />四、考研参考书:<br /><br /><br />下面是对过去开列的书目略加调整后的新版参考书目。请大家注意,开列参考书目的目的一是为了大致划出复习的范围,二是帮助考生选择较好的阅读材料,并不要求每本必读,何况这些书里有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多开一些是为了让大家可以有所比较、有所鉴别;同时也是因为有些同学反映有些书找不到,多开一些同类书籍可以增加寻获的机会。<br /><br />硕士入学考试:<br /><br />国际关系学<br /><br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李少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br /><br />-《国际政治概论》,宋新宁、陈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br /><br />- 拉西特、斯塔尔:《世界政治(第五版)》(王玉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br /><br />- 汉得森:《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br /><br />- 肯尼思·<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汤普森\\" target="_blank">汤普森</a>:《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br /><br />- 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br /><br />-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2001<br /><br />-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1998<br /><br />- Charles W. Kegley Jr. and Eugene R. Wittkopf,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br />Transformation (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br /><br />- Paul Viotti & Mark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Needham Heights, MA: <br />Allyn & Bacon, 1999<br /><br /><br />国际关系史<br /><br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方连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br /><br />-《战后国际关系史》,方连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br /><br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br /><br /><br />外交学概论与当代中国外交<br /><br />- 金正昆著,《现代外交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br /><br />- 李宝俊著,《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br /><br />- 鲁毅等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br /><br />- 颜声毅著,《当代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br /><br /><br /><br />博士入学考试:<br /><br />H·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公安大学,1992<br /><br />K·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公安大学,1992<br /><br /><br />R·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2001<br /><br />R·基欧汉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2002<br /><br />R·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人民大学,1994<br /><br />多尔蒂、普法尔兹<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格拉夫\\" target="_blank">格拉夫</a>:《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br /><br />肯尼思·<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汤普森\\" target="_blank">汤普森</a>:《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br /><br />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br /><br />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br /><br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2001<br /><br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1998<br /><br />Paul Viotti & Mark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3rd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1999<br /><br />Charles Kegley, Jr., Controvers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5<br /><br />Steve Smith et al,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br /><br /></td></tr><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本站所收集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和刊物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font><br /><br /></td></tr></tab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