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内国家主权问题研究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 16:0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王 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生)

文章来源:《国际论坛》2004年第三期

[摘要] 主权问题是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界加强了主权问题的研究。本文首先概要性地描述了国内在主权问题研究上取得的进展,然后重点梳理了国内学界在主权问题研究中主要关注的议题和相关争论。笔者认为,国内主权问题研究中的缺失在于过于关注主权问题的二元对立,以及“挑战与应战”的论证模式。

[关键词] 主权;研究综述;二元对立


近年主权研究的基本成果与议题

(一)基本成果概览。

在中国,主权问题作为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和相关博士论文三方面。根据中国期刊网上的数据,1994—2003年间直接以主权为论题的论文数量分别是36篇、24篇、31篇、61篇、43篇、100篇、105篇、105篇、137篇和113篇。在这些文章中,1994—1996年间的议题比较分散,主要是人民主权、国家领导人主权思想解读、中国主权问题、联合国与主权、主权与人权、经济全球化与主权的关系等,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变化也不大。1997年后,论文数量开始增加,其原因在于与主权相关的热点问题不断增加。譬如,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促使一些学者撰写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主权问题的论文。1998年,全球化与主权的关系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这一热点很大程度上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促成的。1999年则有北约在前南斯拉夫的军事行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轰炸、澳门回归等一系列事件。事实上,论文数量增加还与国内国际关系研究刊物的增加、刊物的篇幅扩大以及研究队伍的扩大相关。

除不胜枚举的有关主权问题的论文外,主权研究之专著亦开始涌现。代表作有:《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陈安国著,中国矿业出版社,2002年);《WTO与国家主权》(刘德喜主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刘杰著,长征出版社,2001年);《超越国家:从主权破裂到新文明朦胧》(董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日本国窃土源流/钓鱼列屿主权辨》(鞠德源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国家主权:理想与现实》(孙建中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国际干预与国家主权》(刘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此外,主权也成为近年国际问题研究中博士生论文选题的重要方向。代表作有谭宏庆:《冷战后发展中国家主权面临的冲击与挑战:人权、霸权角度的考察》;罗艳华:《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人权关系研究》;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重新思考国家主权》;曹泳鑫:《从主权国家体系的全球扩展看中国外交思想的现代化进程》;程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蒲俜:《现代国际组织的功能:兼论国际组织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夏保成:《国家主权与国际干涉:国际秩序新理念的构造》;孙建中:《论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主权观》;邢华:《旧中国国家主权论析》等。

(二)主要研究议题与争论。

审视国内有关主权的议题与争论,我粗略地将其概括为五部分,并对其作简要梳理与论述。

1.主权的基本内涵。对主权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是探讨主权问题的第一步,亦往往是学者们形成不同观点的基础。对此,有人将学界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分类与归纳,并认为存在五种类型:①基本内涵说,强调主权国家对内对外的属性及其表现;②充实进化说,强调从动态角度看待主权内涵及其变化,特别是当下主权“层化”现象;③新主权说,强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考察国家主权以及主权的发展;④文化主权说;⑤信息主权说。〔1〕

仔细思考,这种归类稍微有些问题。在我看来,前三种类型是基于不同学者在主权问题上采用不同视角,或各有侧重点地探讨主权问题,它们要么直接讨论主权的内涵,要么间接涉及主权的内涵。因为学者们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形势对主权的影响,一些学者强调变,而另外一些学者要求不要忽略不变。其中,第二种与第三种类型有很强的关联性,两者都强调主权内涵的变化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传统主权说。第四和第五种类型侧重于讨论主权构成中的某一要素———文化主权与信息主权,这两者充其量只是主权构成中的一部分,与前面三种分类难以并列归类。而且,迄今为止,虽然一些学者谈及信息技术发展对主权的冲击,但国内学界很少探究两者对主权内涵的实质性挑战,也就是说,它们并没有成为国内学者争论主权内涵时的主要变量。

2.主权与全球化的关系。90年代初,国内学界开始探讨全球化问题。最初,在全球化的大主题下,围绕主权与全球化关系的探索并不多见,主权问题在中国仍然是相当敏感的问题。王逸舟研究员是较早探讨这一问题的学者,其《制约主权的十个因素》一文便在几个方面间接或直接地论及主权与全球化的关系。

〔2〕从中国期刊网所刊载的论文来看,1998年以后,国内有关主权与全球化的关系的讨论才多起来,研讨重点在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与制约。其中,经济全球化对主权的影响是核心议题。整体上,学者们基本认同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但对于国家主权由此会出现什么变化,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从哪些视角思考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概而言之,约有以下观点:(1)“主权加强论”。陈鲁直先生认为,全球化挑战了国家主权,但全球化没有真正改变国家主权的内涵,反而有要求加强民族国家主权的职能之趋势。陈先生通过对冷战结束后联合国成员国的构成变化,联合国功能与作用的变化进行分析后认为,“从联合国所反映的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可以看出主权国家国际体制不是遭到了削弱,而是得到新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强。”他指出全球化从四个层面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挑战,但“问题是这一切毕竟还是在主权国家的国际体制内发生的,必须从与这一体制相联系的角度看新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全球化并没有真正改变主权国家内涵,而且,资本增殖的竞争全球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问题,更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危机现象,全球化要求民族国家加强主权职能。〔3〕(2)“主权良性让渡论”。赵树森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形势,它对国家主权形成冲击,但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冲击更多的是良性的,它绝没有否定国家主权,相反,由于全球化需要国家间更多的合作与对话,国家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全球化下的主权观应避免走两个极端,即死守绝对国家主权观和西方所宣扬的“世界无疆界”、“主权过时论”。作者进一步认为,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形式上的让渡与实质上的坚持的辨证统一。〔4〕
(3)“主权层化论”。王逸舟研究员指出,从近代国际体系产生以来,主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国际关系的基轴。在此基础上,需要分析主权这个古老的范畴顺应时势地衍生出一些新的内涵和趋势。基于此,他从当下一些关于主权问题的疑惑入手,提出从非法理角度思考与阐释,并认为主权在当代经历了某种可以称为“层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主权的人权内涵也被显现出来,他进而从新安全观的内在要求以及古典主权观形成的背景角度强调主权的人权内涵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也驳斥了西方霸权主义者“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5〕

(4)“对立统一论”。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之间存在矛盾,首先是国家主权的封闭性特征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其次在于国家主权总是由主权者独立自主地行使的,处于封闭的运行状态中,主权者之外的任何力量都不能享有主权,也不能干涉主权;最后是国家主权的平等性要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不平等发展的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冲突。这些矛盾之中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只是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主权与全球化两者在对立的同时,还有互相促进的一面。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区别全球化冲击的不同原因,从而采用应对措施来增强主权的适应性。〔6〕

(5)“主权让渡与主权维护论”。张建英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是不可避免的,否则一国就没有机会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会和创造的条件来发展本国经济,增进国家利益,在更高层次上维护国家主权。换言之,核心问题不是主权让不让渡,而是如何维护国家让渡的主权。他所提供的药方是,“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参加区域经济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多边和双边谈判,在国内实施面向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措施。〔7〕王金存先生也指出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主权的维护与让渡之间的关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需要几点原则性的思考。〔8〕这一观点与“主权良性让渡论”关联性强,但主权良性让渡论侧重于定性分析,而前者意在承认主权让渡成为必然的情况下,如何维护主权。一般而言,国内学者都认识到全球化对主权的挑战,或者在分析思路上认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构成冲击。然而,在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的问题上,他们开出的药方差别很大。

3.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向为国外学界研讨的热点议题。在中国,部分学者不太愿意对人权问题进行研究或发表作品,因为该问题是政治色彩浓厚的敏感话题。近年来,一些学者逐步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90年代中期,国内法学界对人权与主权的关系进行了不少探索,他们主要是从法学的角度剖析,国际关系专业人士对该议题研究甚少,已发表的此类文章基本上不是发表在国际问题研究专刊上。〔9〕90年代后期,探讨该论题的文章显著增加,国际关系学界也逐渐发表了一些文章,并出版了关于主权与人权关系的论文集和专著(包含主权与人权的关系)。〔10〕

国内学者对于主权与人权关系的论述,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具有应对外部压力的特点,并存在着强烈的语言倾向性与批判性,诸多学者主要着力于反驳西方“人权高于主权”观。譬如,中国人权研究会编撰的《论人权与主权———兼驳“人权高于主权”论》一书中29篇文章旨在集中批判西方“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揭示其霸权实质,抨击新干涉主义。

除诸多学者着力驳斥西方“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外,少数学者不将主权与人权两者对立起来,而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动态视角审视古典主权观忽略人权内涵的原因,并从新安全观与国家内部职能的视角分析主权的人权内涵。〔11〕这种视角能更加冷静而深刻地探究主权与人权之间复杂的关系,从而不仅在宣传与现实操作中能抓住西方某些人权观和主权观的缺失,并进而在学理上阐明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还有学者将主权与人权关系放到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历史上主权与人权的起源及其传统适应范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二者有着不同的运动轨道,因而相互冲突的可能性较小,前者属于国际法的范畴,后者属于国内法的范畴。在全球化过程中,主权的功能重心发生了转移,而人权则形成了国际认同,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是主权与人权在理论上的冲突,而在实践上来讲,两者之间的冲突则来自人权的泛工具化。〔12〕

在人权与主权关系中,学者们探究的一个相关议题是新干涉主义及其与主权的关系。从学界已有的成果看,该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在新干涉主义的理论基石上,学界认识到新干涉主义的核心内涵是“人权高于主权”,其理论基础是“人权高于主权”与“捍卫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并着力从前一个层次驳斥其不合法性与不合理性。在新干涉主义出现的国际和国内背景问题上,有学者指出,它是在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的,而经济全球化是缺乏人性化的,新干涉主义不仅不关注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问题反而加剧之,并人为地割裂了人权与主权,而人权与民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3〕也有学者从英美两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层面切入,审视主要倡导推行新干涉主义的国家的国内背景与原因。〔14〕还有学者论证道,新干涉主义是西方“第三条道路”的对外表现。〔15〕

在新干涉主义的实质问题上,有人注意到新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关系密切,并称新干涉主义为新历史条件下霸权主义的产物,进而认为新干涉主义强烈地冲击了国际法体系和各国公认的准则,违背国际法中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原则,构成了对国际法的挑战与对联合国的藐视。新干涉主义挑战了国际安全,对弱小国家的主权形成了新的挑战。〔16〕

除批判性言论外,少数学者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新干涉主义出现的合理性,但他们并不盲从于此,而是试图对其进行修正与规范。时殷弘、沈志雄认为,在当今社会,国际关系概念或范畴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有其一定的伦理和法理依据,并且有其一部分应予肯定或容许的政治原因。也正是由于政治、国际伦理与法理的原因,有必要对新干涉主义进行严格的限制。〔17〕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新干涉主义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干涉,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能否实施干涉时贯彻非政治化、公正性的原则。对待新干涉主义时,应该促其变化,要努力为新干涉主义制订一个公正的实施标准,而不使其成为大国实现霸权的工具。〔18〕

在干涉主义未来的走势上,有学者并不看好它,其原因在于美国国内部分势力的DIZHI、大国力量的消长以及美国能力的有限。〔19〕但更多学者隐含了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新干涉主义行为的忧虑,他们没有对其前景做出乐观的评价。

4.挑战主权的思潮。挑战主权的各种思潮也是学界在主权问题上着墨甚浓的一个议题。杨立朋具体地分析了冷战后挑战主权国家的七种主要思潮:主权演变论、主权可分论、主权让渡论、主权弱化论、道德相互依存论、人权高于主权论、新干涉主义等。他们〔20〕认为,这些思潮“无一例外地为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服务,其要害在于动摇‘尊重主权国家’这一基本国际法准则,企图以西方国家认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标准,重新塑造国际关系。这些国际法的新理论成为西方国家实施‘双层标准’,压制打击发展中国家,推行新干涉主义的工具。”〔21〕

肖佳灵则主要从历史的视角透视西方对主权理论的三次大挑战,他指出,从主权理论发展的轨迹看,否定主权的理论思潮肇始于20世纪初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后全球化进程中形成了三次挑战。第一次对主权责难的观点是:主权国家是战争的根源,国家主权会损害生产力的发展,限制和废除国家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主权的否定主要集中在:主张订立国际法以否认绝对主权;主张通过国际合作取消国家主权;国际利益过时论,世界政府论。冷战后对主权理论的挑战则主要来自全球化理论。〔22〕

在这一议题上,部分学者的研究主旨在于对挑战主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而不是对这种挑战进行评论与批判。譬如,戴炳然分析了欧洲一体化过程中主权转让、主权维护和主权国家的意志的关系,并提出这种国家主权的衍变对传统国家主权理论提出了挑战。〔23〕另一部分学者的研究主旨在于批判。陈舟望认为,20世纪以来否认和弱化国家主权在西方理论界逐渐成为一种重要趋向,它实质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足取的。在理念上,主要体现在为其三大支配观念的逻辑悖谬上:“主权与治权是质的对应而非量的对应”、“完整的、均质的国际社会并不存在”、“全球化是手段而非目的”。这些思潮在实践中的危害有:挑战主权的思潮有着明显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往往与西方大国的霸权扩张相联系;挑战主权实质上是挑战发展中国家主权;挑战主权实质上是想改变国际政治的运行原则。〔24〕

5.发达国家主权与发展中国家主权论争。国内不少学者在分析主权问题时,将发达国家主权与发展中国家主权两分,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主权观与发达国家主权观往往是冲突的。发达国家主权观的基本观点是主权演变论、主权可分论、主权弱化论、道德相互依存论、主权让渡论、人权高于主权论。发展中国家主权观包括国家主权的平等与不平等,绝对主权与相对主权、领土主权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内政的不可干预性与可干预性”、“主权高于人权还是人权高于主权”。〔25〕

在发展中国家主权被挑战的背景问题上,有学者以全球化为背景来透视发展中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一种意见是,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企图一统天下的以同一性消解差异性的过程。全球化实质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以经济全球化为表征的、以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各个方面的全球化全面推进的过程。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过程中,必然会侵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主权。〔26〕另一种意见侧重于论证西方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削弱,即西方跨国公司在经济主权、政治主权和文化主权方面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挑战。〔27〕另有学者从新干涉主义切入,分析新干涉主义中的南北斗争,即“新干涉主义使人权领域的南北斗争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维护主权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而西方推行新干涉主义的目的在于建立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利益与价值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新干涉主义是西方冷战思维的继续,是霸权主义的组成部分。〔28〕也就是说,新干涉主义凸显了南北关系,体现了两者在主权和人权观念的对立与斗争,折射了两者背后隐藏的不同的国家利益。

不少学者主要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从不同角度探究应对主权挑战的方案。俞正梁指出,“冷战后国际条件的嬗变和各国生存与发展的利益的变化,使发展中国家在主权问题上面临着双重选择: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主权为本;另一方面,为了求得更大的国家利益,又应该在国家主权问题上进行自主限制,即自主适应。这种自主限制具有双向性、互动性和独立自主性。坚持主权与自主限制的辨证统一,都是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对主权本质的坚持。”〔29〕雷新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维护其经济主权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护民族工业中的弱势产业,扶持民族工业中的优势产业,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发展中国家要防止西方发达国家以“私有化”、“自由化”、“非调控化”为目的的经济干预,运用正确的政策防止金融危机,并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30〕唐永胜则从三个根源中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并强调处理好主权安全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31〕

国内主权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近10年来,国内学者增加了对主权问题的探索,从相关论文、专著等方面的数量变化可见一斑,这为主权研究向纵深方向进一步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学者在主权问题研究时,“中国性”、中国视角的特点非常明显,但从深层次的学理层面思考,其中也不乏遗憾与缺失。

首先,研究过程中的二元论特征显著。诸多学者过于聚焦于主权的二元性争论,即相对主权与绝对主权、主权受限与不受限制、主权可分与不可分、主权可转让与不可转让、主权高于人权与否,发展中国家主权与发达国家主权等议题。这并不是说,中国学者不应该关注或者从二元论思路来考察主权问题,而是指,主要只是从二元论思路探究主权问题是有巨大缺陷的。如何突破二元论思路,找到主权内在要素的复杂关联性,主权与其他相关要素之间的多层次联系,这是未来国内学界主权研究应该发力的地方,想必也是未来主权研究的增长点之一。


其次,研究过程中的“刺激与反映”特性。这一点往往是与二元论思路相关的,即学者旨在对国外的理论与观点作出反应,进行反驳,这一点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妥当,但问题是这类作品的比例太大,给人的感觉是我们在研究上总是被人家牵着鼻子跑,难以提出自己的问题,难以对主权进行深入的多视角、多维度的分析。如在对主权与人权关系的研究上,我们的着眼点往往在于驳斥“人权高于主权”,驳斥“新干涉主义”。从政治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必然与必要的。但从学理上看,我们尚需抛开口号式的研究方式,理解国外各种理论模式与思潮形成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明晰其话语背景和后面隐藏的价值选择、政策定位与政策内涵,把握其缺陷与合理要素,并反思我们所持有的立场以及我们立场的变化等等。

第三,研究范式上的“挑战与应战”模式。在主权研究的论文中,笔者通过阅读中国期刊网上刊载的大量相关文章后发现,一部分学者所论述的问题大同小异。在论述风格与模式上亦往往如出一辙。其中,“挑战—应战”模式随处可见,如论述全球化与主权之间的关系,大量内容重复的文章论述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对主权的挑战(积极的与消极的两个层面),然后是中国(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的应战。在主权与全球化关系上,国内学者之间不同意见的文章尚可以找到一些,也可以归纳不同的观点。但在主权与人权关系上,学界几乎是同一说辞,然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和隐含的争论并没有就此为我们清楚地所阐释。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试图突破二元思路与“刺激—反应”模式,如黄嘉树、王英津提出,依据主权本身的所有与执行的二重权能以及其内涵的历史演变,将主权从构成上区分为“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两大部分,两者之间的分离包括主动分离模式和被动分离模式。这样的划分在理论上可以用来解决以往主权理论研究中的某些二元性争论。在实践上可以用来解释台湾问题。〔32〕不管其是否解决了该问题,他们有意识地试图突破主权二元论视角造成的问题是值得肯定的。王逸舟研究员等从主权分层的角度历史与逻辑地思考主权的内涵,主权与其他国际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亦突破了二元论与两分法。但笔者以为,这样的文章还少了些。在主权问题上,研究者的视角与思路亟待拓宽,学者之间的交锋亦理当增加。

[注释]
〔1〕杨成:《近年来关于国家主权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王逸舟:《制约主权的十个因素》〔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3〕陈鲁直:《全球化与主权国家的国际体制》〔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4〕赵树森:《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王逸舟:《主权范畴再思考》〔J〕,《欧洲》2000年第6期。
〔6〕孙建社、王焱:《对国家主权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矛盾关系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7〕张建英:《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主权让渡与维护》〔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8〕王金存:《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让渡与维护》〔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9〕主要作品有,李步云、王修经:《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J〕,《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岳海涌:《人权和主权关系探索》〔J〕,《甘肃理论学刊》1994年第3期。王叔良:《略论国家主权与人权的关系》〔J〕,《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5期。
〔10〕代表性作品有中国人权研究会编:《论人权与主权———兼驳“人权高于主权”论》〔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朱锋:《人权与国际关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富学哲:《从国际法看人权》〔M〕,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1〕王逸舟:《主权范畴再思考》〔J〕,《欧洲》2000年第6期。
〔12〕阮建平:《全球化进程中的主权与人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3〕唐贤兴、赵彦龙:《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干涉主义”》〔J〕,《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6期。
〔14〕王宏周:《评美国对外政策的“新干涉主义”思潮》〔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5〕耿丽华:《第三条道路与“新干涉主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6〕观点综合自以下文章,范跃江:《论新干涉主义》〔J〕,《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兰岚:《论新干涉主义的不合法性》〔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李放:《美国“新干涉主义”与中国安全战略》〔J〕,《长白学刊》2000年第4期;徐学银、朱宪:《评干涉主义》〔J〕,《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7期。
〔17〕时殷弘、沈志雄:《论人道主义干涉及其严格限制———一种侧重于伦理和法理的阐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8期。
〔18〕李玮、张家栋:《新干涉主义评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9〕范跃江:《论新干涉主义》〔J〕,《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
〔20〕杨立朋是一个合成名字,实质上是外交学院三位研究人员的合称,故称他们。
〔21〕杨立朋:《冷战后国际政治思潮及其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5期。
〔22〕肖佳灵:《西方对主权理论三次挑战的实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3〕戴炳然:《欧洲一体化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对一个特例的思索》〔J〕,《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
〔24〕陈舟望:《现当代挑战主权思潮批判》〔J〕,《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25〕谢晓绢:《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立的主权观》〔J〕,《前沿》2003年第2期。〔26〕陈安国:《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挑战》〔J〕,《学海》2000年第1期。
〔27〕刘建伟、张思锋:《西方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削弱》〔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8〕邱桂荣:《对新干涉主义的几点看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4期。
〔29〕俞正梁:《发展中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当代选择———中国对外战略问题思考之一》〔J〕,《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
〔30〕雷新超:《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维护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2期。
〔31〕唐永胜:《新现实与旧逻辑———发展中国家主权安全的脆弱性及其超越》〔J〕,《欧洲》2002年第3期。
〔32〕黄嘉树、王英津:《主权构成研究及其在台湾问题上的应用》〔J〕,《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黄嘉树、王英津:《主权构成:对主权理论的再认识》〔J〕,《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4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5 11:34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