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建构主义的三点疑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0 15:3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决战零七在 2006/11/02 10:35am 第 1 次编辑]

1、温特的温和建构主义认为,“敌人”、“对手”、“朋友”三角色是行为体在社会互动中建构起来的,这主要取决于:“自我”和“他者”的第一次相遇,当“自我”和“他者”第一次相遇时,“他者”发出的信号是友善的,“自我”接收后也确认为友善的,并回馈友善的信号,那么双方就可建立起友好的关系。。。。。。这主要是说,双方关系的如何建构,取决于“他者”发出什么样的信号,“自我”又如何解读和回馈信号,即关键在于“他者”的行动。但问题是,事情往往不是完全如此的。“自我”和“他者”第一次相遇时,在“他者”未发出任何信号之前,“自我”便对“他者”产生了某种自我反应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往往是负面的,来源于人类先天不安全感。这种先天的不安全感使“自我”所不熟悉的“他者”出现在自己视野中时,“自我”所首先想到的是担忧和恐惧,即“他要干什么?”。而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又影响了“自我”对“他者”所释放出来的信号的解读。所以我个人认为,温特“自我”和“他者”第一次相遇取决于“他者”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至少部分如此。例如,原始社会中的人类;在陌生环境中的晚上一个人行走时,突然出现了另一个人的时候。所以,温特“第一次相遇”说忽视了“自我”的这种先天的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2、温特建构主义认为: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无身份也就无所谓利益,就更谈不上有意义的行为。
  那么,这种“身份”是恒定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具有固定身份的行为体拥有利益,那么转型中或正在建构中的身份的行为体是否具有利益呢?
  比如中国,中国在当前国际社会中的身份是什么?至少还在建构过程中。那么中国有没有利益?显然是有的,而且是有明确利益的,并在这种利益的指引下展开了大量的国际行为。那么这种矛盾怎么解释?  

3、温特在其著作中援引的一个经典例子是:英国拥有核武器和朝鲜拥有核武器对于美国的意义完全不同,英国拥有核武器对于美国来说,会在康德文化中解读,而朝鲜拥有核武器则是在霍布斯文化中解读。但是同样是盟友的日本,为什么美国不让其发展核武器呢,为什么日本发展核武器对于美国来说不是在康德文化中解读?难道这只是说明了美国对日本的不信任?









态度决定高度!
信心决定恒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4-10 15:32:33 | 只看该作者
1、没看过温特的书。不过你说的不安全感是论证过的吗?依据在哪呢?你举的原始社会的例子如果脱开“夜晚”这个特殊环境还有说服力吗?
2、国关理论大多是解释性的,我们能确定看到的只是行为,所以应该是由行为推论利益再推论身份吧?
3、乔治凯南在一本书里提到美国之所以不得不卷入二战是因为对三个异质国家的长期政策失误,这三个国家是纳粹德国、苏联和日本。所以,美日同盟在多大程度上是同质融合很难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4-10 15:32:3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seaweed在 2006/10/31 08:47pm 第 1 次编辑]

1这个问题很好解释.我觉得你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第一次相遇”,当然不过我也不太清楚我的想法对不对。关于“第一次相遇”显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第一次正面相遇”。当“自我”和“他者”正式进行行为上的互动前非常有可能“自我”已经对“他者”通过各种途径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第一次静态的相遇,比如关于“他者”的某些文字记录,别人对“他者”情况的描述,显然这第一次相遇对方给你的印象(也许并不是对方主动发出的或者客观的)会影响你们以后正式第一次面对面的互动是“自我”对他者的印象。举个例子,现在某本资料上给你介绍一个国家---“走路星”,你听过这个国家吗?没有.你对它是没有任何概念。但书上写的东西就是你跟这个国家的第一次接触。之前你是没有任何既定的判断的,于是书上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正式与其互动的时候得percepti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4-10 15:32:36 | 只看该作者
2,关于身份的问题,不知道07是不是就是说的是英文中的"identity",如果是,我觉得最好不要局限于中文的翻译“身份”这个概念上去理解,“身份”这个翻译并不能完全对等英文“identity",我觉得的很难为这个英文单词在中文中找到一个对等词,事实上很多英文在汉语中是没有对等词的,所以我觉得仅仅从汉语"身份”这个词去理解会误导你的。言归正传,我从"identity"这个词出发,我觉得这个词就类似于亨廷顿曾经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who we are?"要回答的答案一样。所以“identity"在我看来显然是一个包括了一个历史延续的,包括文化的,深植于人心里的一种对自我的认识。所以我觉得这种自我认知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只是变革的但不会是轻易会改变的,可以说改变的可能性是极其小的。比如很自然我从小就知道我是个中国人,整个中国社会在发展在变化,显然作为一个公民的利益定位也在不断变化进步,但那是对个人局部利益的调整,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这种利益我觉得是还是保持着本来的essence的。另外如果从个人局部的身份而不是说广义的中国人的身份来看,即,比如我自己是个商人,那么不管我的生意领域有多大变化,我作为一个商人的利益是不变的,而具体领域的利益当然是变化的,只有当我从一个商人变为农民时,那我就不再有作为一个商人对自己利益的定位了。所以,很显然,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认知由一个商人变为农民,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由中国人变为美国人可能性就比较小了。所以我觉得07所谓的身份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祭奠以及个人认知先决的,而不是说你有意识的构建怎样一种身份,当你决定为构建某种身份去努力时,你已经为自己定位了,你的身份已经形成了,所以显然身份不是需要构建后才形成的,也所以变革中的中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
哎,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越说越混了,不过反正我觉得我是可以理解温特说的意思的,当然也许是错误的理解。赫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4-10 15:32:3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也很好理解,建构主义强调的是“norm, identity,culture",显然盟友不代表这它所强调的三点,也就是说美日的盟友不是建立在类似美英盟友的“identity,culture”的基础上的,我觉得这个例子不但不是个悖论而且是一个建构主义的一个很好佐证。

以上是我的看法,毕竟还只是个国关国政的门外汉,所以希望07和各位大虾指正,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4-10 15:32:39 | 只看该作者
另外对低一点补充说明一点,即,关于“他者”的定义,我觉得这个概念是有两重含义的,一个就是除了自我以外的单个的个体,二就是除了自我以外的所有实体,或者这么说,相对于自我,“他”和“他们”都分别属于他者。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他”的集合体,所以自我对一些“他”的印象显然会扩大并影响到对“他们”这个他者的印象,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自我对组成“他们”这个实体中的另外那些“他”的印象,当你把对一些你相遇过的“他”的印象扩展到“他们”这个他者的印象然后再延伸到那些你在此之前未相遇的“他们”中的另一些“他”时,你其实已经跟那些之前未相遇的他进行了第一次相遇,尽管这只是一次比上面所讲的静态相遇更不客观的你自己主观制造的一次相遇。
回过头看看,我都被自己的他,他们搞糊涂了。还是举个例子比较好,假设一个单纯的学生连续遇到了几百个骗子,于是他非常有可能觉得“这个世界每一个好人”,所以当下一次他再碰到个陌生人时,他都会充满戒备心理,而原因在我看来就是他先前就把“几百个骗子”的印象转嫁到了“整个世界”,然后又把“整个世界”的印象转嫁到了“整个世界”中剩下的自我以外的那些人身上。所以当他把那个坏印象转嫁到后面那些人身上时,他就已经主观的制造了第一次与他们的相遇。很显然,如果没有之前的这种转嫁,他对他们的印象就好比是我上面说得他对“走星路”这个从未有概念的国家的印象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4-10 15:32:40 | 只看该作者
刚在看"大棋局”时,看到一段话,或许更有助于对07第2个问题的理解。那一个段落前面是这么讲的
“尽管俄罗斯会对北约扩大到中欧国家表示反对,但它很有可能会最终对于默认,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这些国家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相反,俄罗斯很难默认乌克兰加入到北约,因为一旦作出这种默认就意味着乌克兰的命运从此完全和苏联脱钩了。然而如果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此书中一直指出苏联一直试图使底这成为定局),他就自然而然是属于中欧的一部分,那作为中欧一部分自然而然会随中欧和北约和欧盟挂钩而与之挂钩。”
以上是我对前面内容的蹩脚翻译。紧接着这些,下面有这么句话
“Russia's acceptance of these links(乌克兰和中欧,和欧盟)would then define Russia's own decision to be also truly a part of Europe. Russia's refusal would be tantamount to the rejection of Europe in favor of a solitary "Eurasian" identity and existence.(Eurasian是指书中认为俄罗斯一直把自己定位为跨欧亚的大国,而不是单纯的欧洲或亚洲国家)
我觉得这段话就涉及到了一个对identity的认知问题,以及这种认知的持久性和由此产生的对自己利益的定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4-10 15:32:43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我看书力度不够,谢谢 seaweed 姐姐,等我看好书再和你对话,同时期待各位大侠发表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5:32:44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决战零七在 2006/11/02 10:36am 发表的内容:
看来我看书力度不够,谢谢 seaweed 姐姐,等我看好书再和你对话,同时期待各位大侠发表看法!




哎,估计我看的书比你不是少一两本啊,考完研后我就再没看过专门的国关理论书了,所以也都是瞎掰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7 13:3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