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俊波
文章来源:《国际论坛》2007年第1期
[摘要] 冲突是国际政治永恒的主题。对冲突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和分析不同的冲突应对战略对于冲突理论研究和外交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冲突的内涵,对冲突管理理论进行了初步阐述; 对冲突管理的方式、条件和目标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便于进一步了解冲突管理理论的具体内涵和操作方式,希望最终为外交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冲突;软性冲突;冲突管理;冲突管理理论
冲突是国际政治永恒的主题。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国际冲突管理的基本假设就是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存有可供管理的空间, 国家或国际社会藉由策略或措施而防止冲突或危机的升高,以避免爆发战争。〔1〕这种“空间”的存在便为通过某种外交方式应对国际冲突提供了可能。冲突管理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冲突管理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对冲突理论的研究大有裨益, 而且对外交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冲突概念的界定
传统上的冲突定义是一种包括稀缺资源、目标差异和挫折的利益的对立。〔2〕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冲突是一场争夺价值以及稀有的地位、权力和资源的斗争,敌对双方的目标是压制、伤害或消灭对方,〔3〕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在国际关系领域, 现实主义学派十分注重对冲突问题的研究。对现实主义者来讲, 冲突的发生与利益的追逐和权力的争夺有关。因此, 国际冲突就是拥有不同实力的国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发生的复杂关系的最突出表现。国际关系分析中, 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关键变量:不安全,不平等,个人动机; 二是认知。〔4〕安全困境以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使冲突成为一种常态。另外, 国际社会中的不平等导致各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的被剥夺感也是冲突的一个源泉。领导人可能利用冲突作为获取权力的一种手段也是理解冲突的一个关键变量。最后, 在冲突的形成中, 认知或知觉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意识形态或种族观念比较突出的情况下, 一些固有的分歧容易刺激冲突的产生。一定程度上, 不安全与不平等相结合经过认知的过滤和领导人的操作就导致了冲突。
可以看出,许多研究都是从起源的角度来研究冲突的,而研究的核心都是基于目标的不相容性。所以,冲突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暴力(行为) 或敌对(态度) , 而应当以不相容性或不同的问题立场来界定。广而言之,只要不同的行为体之间有不能共存的目标,而某一方又试图追求这种目标, 那么冲突就会以某种形式爆发。〔5〕瑞典的尼科拉斯教授认为, 冲突是“两方或多方在同一时间意识到的在某个问题立场上的差别”。〔6〕也就是说,冲突不只是以暴力为特征的。诚如冷战和热战,冲突也可以有冷冲突和热冲突,或者称为软性冲突和硬性冲突。所谓软性冲突就是双方目标或利益不协调、不相容,双方发生了敌意的对抗, 但是并没有出现暴力行为。而所谓的硬性冲突就是指双方已经出现了暴力对抗,也即一般意义上的军事冲突或战争。
所以,冲突的内涵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冲突各方都意识到追求的目标具有不相容性, 各方表现出敌视态度并通过损毁对方的行动来追求自身的利益, 最后导致行为体之间的对抗。第一, 目标的不相容性是冲突的本质。只有双方或多方之间存在目标上的不相容性,才能构成冲突的基本内核。第二,双方或多方基于不相容目标表现出竞争性态度或行为。如果有一方通过行动追求利益,就会危及到另一方的利益,这构成了冲突的条件。第三, 双方或多方的竞争行为导致了结果上的对立,从而形成了冲突的实际状态。
二、冲突管理———应对冲突战略的中间环节冲突不是一种静态的形势,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烈度会随着冲突的发展而变化。〔7〕任何形式的冲突都是有生命的,有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一个过程。根据冲突的生命轨迹可以将其简化为一种曲线模型〔8〕(见图一) 。如果把冲突视作是有生命的话, 一个冲突在横向上可以经历升级和降级两个简约的过程;纵向上可经历不稳定和平、稳定和平、冲突、危机和战争几个层次。〔9〕与此相对应,冲突应对战略可以大略分为:冲突预防,冲突管理和冲突解决。〔10〕从图形中可以看出,冲突预防是在紧张上升为不稳定和平时采取的应对行动。此时, 双方或多方只是一种竞争性的紧张关系,存在于各方之中的还是一种争端而非冲突; 冲突管理是在冲突显现之后采取的应对策略。分辨的标志就是双方或多方已经不再是竞争关系, 而是开始实施具体的行动、出现敌意的公开对抗,但是还没有发生暴力行为。根据软性冲突的定义, 冲突不一定以暴力为标志,而以显现的目标的不相容为标准; 冲突解决即是在冲突升级为暴力行为之后采取的消弭武力、解决各方追求目标不相容的一种应对策略。
由此,对于每一种理想的冲突——即具备了完整生命曲线的冲突,〔11〕这三种应对冲突的战略可以说是一个连续体。
在由暴力通往和平的路径上, 冲突管理可以说是冲突过程中的一个临界区间:它是在冲突预防之后、冲突解决之前的一个中心环节。冲突管理既是在冲突预防一旦失效之后的补救措施, 又是冲突解决的理想难以达成之前的管理策略。冲突管理不仅可以补救冲突预防的失败, 还可以为冲突解决的成功创造条件。从理论逻辑上看, 冲突预防是理想主义为了防止冲突的发生而采取的避免冲突的手段, 而冲突解决则认为可以通过重构双方关系以彻底解决冲突, 冲突管理则是从现实主义的务实态度出发,直面冲突的存在与现状,并运用可采用的工具、可调用的资源对冲突进行切合实际的控制的战略应对。
图一:冲突生命轨迹模型
经过以上考察可以发现, 冲突管理具有超脱冲突解决和冲突预防的理想化的特点, 因而在实际中也更具可操作性。下面将对冲突管理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三、冲突管理的理论分析
良好的冲突管理是对未来的投资。顾名思义, 冲突管理即是对冲突进行管理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一) 冲突管理概念的厘清
1 . 管理的内涵
管理本身有其必备的因素: (1) 有一定的组织目标。(2) 处理对象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3) 有主体,即管理者。(4) 是在一定组织中的活动。由此看来,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协调活动,通过发挥一定职能,有效获取、分配和利用相关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功能。管理的首要工作是计划:对管理目标进行确定并制定程序。其次是组织:合理配置并利用资源, 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 对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派生目标进行规划, 在计划的指导下拟订具体方案, 并规定具体责任和任务。而指挥和协调即是进行沟通引导,对实际情况进行统筹性规划,确保各种关系的协调,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控制,即采取有效措施,把各项工作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使工作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结果与计划或目标符合、相一致,而不至于失控或背离。
2 . 冲突管理的涵义
传统分析
广义而言, 冲突管理可以包括冲突预防、冲突避免、冲突遏制、冲突转化、冲突和解和冲突解决。〔12〕在这个意义上,冲突管理完全可以囊括冲突的整个周期,并主要适用于处理危机和战争形势。
狭义而言,冲突管理又称为冲突管制或冲突调解,是在冲突爆发之后, 对暴力进行抑制和削弱的行动。从时间上划分,冲突管理处在冲突发展的中期; 从冲突的层次上看,主要是以暴力的发生为切入点。〔13〕沃勒斯丁也声称:冲突管理主要是针对冲突的暴力方面。〔14〕只对冲突进行限制、调解和/ 或者遏制, 无必要予以解决。〔15〕所以一般认为,冲突管理是指消除追求冲突的暴力和与暴力相关的方式, 将冲突置于纯粹政治层面上予以解决。〔16〕也就是指维持冲突在一个适当的水准,以避免冲突的升级或失控。
冲突管理概念的重塑
冲突管理与冲突解决和冲突预防是几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又紧密相关。可以认为,三者是一个连续统一体(conti nuum) 上不同侧面的三种机制,用来在不同的背景下处理冲突,其功能或关注点分别是防止、管理和解决冲突。
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 冲突管理不能视为是范围中的一点,而是在连续体上的一点。冲突管理可以认为是用来处理问题立场差异而无需解决冲突的措施。但是目的却在于改变互动的方式, 使之从毁灭性向建设性转变。〔17〕
从现实看,冲突管理旨在对不相容性进行协调和管理,通过谈判、调停等第三方介入的手段和冲突管理的框架性机制等一系列方式和途径对冲突予以引导性管理,防止冲突演变成剧烈的暴力行动,减小冲突的危害性。
冲突反映的是有关当事方目标的不相容性, 所以冲突管理也不一定以暴力的发生为界限。冲突管理作为处理冲突的一种战略, 就是进行维持和平的工作。所以,当冲突已经显现、预防性措施已无助于缓解冲突双方的敌对之时就有了启动冲突管理的必要性, 不一定非以暴力行为的产生为界定冲突管理的下限。
因此,冲突管理应当是在冲突显现而非必须在暴力行为发生之后采取的一种应对冲突的战略。其核心要素可涵盖三部分:限制冲突的继续升级; 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导致的危害性; 促进冲突各方的理性沟通与合作。
在目的上,冲突管理应当包含以下行为的努力:遏制并减少冲突方使用暴力的程度和规模, 通过沟通与冲突各方进行接触以期解决冲突方之间的争端, 结束暴力。〔18〕冲突管理要求对冲突予以持续性关注,防止冲突升级、演变成剧烈的暴力。
在具体操作上,冲突管理是在一定组织内的活动,包括冲突管理者对冲突进行分析、评估并对其管理进行可行性研究; 确定管理的目标、设定计划及程序安排;调动可采用的资源对实施管理计划,并对各方进行引导和沟通; 对冲突管理进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和控制,保证操作运行与管理目标相一致。
(二) 冲突管理的相关分析
1 . 冲突管理的手段及途径
冲突管理的手段即指管理者为成功实现冲突管理的目标而使用的一系列技巧, 是与冲突形势相应的冲突管理的策略。〔19〕对于冲突采用何种应对方式或管理手段是由冲突的阶段性和冲突的动力机制所决定的。应对冲突的手段因冲突所处阶段或水平层次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同时也因冲突的动力驱动机制的不同而导致干预冲突的时机和途径也大不相同。
关于冲突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即官方外交和非官方外交, 也称第一轨道外交和第二轨道外交。第一轨道外交,即是指在政府的官方层面进行的谈判、调停等介入手段为管理的活动。而第二轨道外交则主要是指非官方的冲突管理行为, 即包括非政府组织和学者及与政府相关人员乃至某种团体进行的一系列以沟通、非正式调停、促谈、工作组讨论、研讨会等手段进行的管理方式。总体而言,具体手段大致包括三类:官方外交的介入; 非官方冲突管理方法; 经济和社会措施。〔20〕
冲突管理多种手段适应于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时期,管理手段或技巧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冲突的性质和冲突的参与方和问题的数目。〔21〕所以每种冲突管理手段的选取不是盲目的, 而是根据冲突的原因,冲突所处的阶段以及冲突的情境和时机而综合确定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种冲突管理手段的有效性。
在具体操作上,管理者可以通过沟通、制定方案或规则、操控或影响阶段性模式的开展谈判活动。〔22〕这三种管理模式亦即管理冲突的模式是阶段性的, 分别要求管理者扮演沟通桥梁、方案设计者和进程管理者的角色。由局外的第三方逐渐参与管理进而成为全面参与谈判的主要一方。
所以,进行冲突管理就应当以管理为引导,最后形成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多边谈判框架, 将冲突各方“内嵌”于多边框架内, 通过对话方式对冲突进行控制管理。
2 . 冲突管理的条件和时机
对冲突进行有效管理不仅需要必须的条件, 也需要恰当的时机。也就是说, 有效管理冲突不仅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资格并且拥有适当的资源与能力杠杆,还需要把握冲突当事方的接纳时机。
首先,是冲突管理者需要具备必要条件。一国如果想作为第三方对存在于两方之间的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具有以下相关条件或资格: (1) 管理方必须在冲突双方看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可以赋予介入方以一定程度的“合法性”。(2) 第三方在两方的冲突中有切身的利害关系, 冲突会威胁或损害其利益。利益的牵连性很大程度上赋予第三方的“准一方”地位,使得冲突双方不得拒绝拥有部分发言权的第三方。(3) 第三方具有对冲突双方构成某种影响的能力杠杆,使得冲突双方不能忽视第三方的态度。(4) 第三方在冲突双方看来有一定的中立性和可接受性。
其次,当事方有接受冲突管理的意愿。第三方具备的上述条件只是一种资格, 并不会必然导致冲突管理的形成。冲突主要是当事方之间的事情, 所以当事方的意愿,即当事方同意有关第三方对冲突进行管理是冲突管理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冲突方的意愿也是有条件的:
(1) 冲突的每一方都希望看到第三方的介入会增进自己的利益。最主要的是当事方希望管理可以促进冲突达成自身希望的结果, 实现比继续进行冲突更为有利的结果。(2) 冲突各方希望第三方的管理对自己无法控制的恶化局面进行管理, 以减少冲突升级或者失控的危险,从而便于冲突接近缓和乃至解决。(3) 冲突各方都希望塑造这样一种对外形象:即接受外交斡旋是表明自己对国际规则的公开承诺和尊重。(4) 冲突双方希望第三方可以作为“证人”, 监察或保证他们之间达成的协议,使得协议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以此作为以后约束对方行为、减少对方破坏协议的危险性的一种手段。(5) 冲突各方希望在冲突双方直接谈判无望或不可能产生有效结果的情况下, 第三方的管理能够帮助达成解决方案或提供一种比直接谈判更有利的解决结果。〔23〕
再次,进行有效的冲突管理不仅要同时具备上述两方面的条件, 还需要把握进行冲突管理的时机。无论是当事方的充分条件还是介入方的必要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过程, 而只有在这一切过程达到一个“契合点”,对冲突进行成功管理的时机方才真正到来。这一“点”可以称之为“成熟时机”( ripe moment ) , 因为这个时候就是冲突各方摆脱冲突循环的最好时机。对于冲突当事方,其衡量的标准即是互相伤害僵局(mu2t ually hurting stalemate) ,因为这意味着冲突双方在现有的冲突中谁都无法赢得胜利。而对于第三方, 其衡量的标准是冲突对于自身利益的损害时刻或促进自身利益机会的到来。
具体而言, 第三方的管理不会自动生成。只有当他们相信冲突威胁到自身的利益, 或者当他们意识到一个增进利益的机会。〔24〕冲突有自身的周期,管理的时机即影响冲突管理的最佳时机大致是在冲突周期的中间时段,并且是在冲突各方自身的努力失败之后。因为在这个阶段, 冲突当事方解决冲突的兴趣处于最高点,因而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对于管理者, 应认识到冲突有自我发展的动力。要想确保介入的有效性, 应当等各方与冲突达到一种“稳定状态”,〔25〕即“互相伤害的僵局”。这样冲突方才不会再考虑他们能使用武力获取单方优势, 转而愿意考虑其他选择。〔26〕如果双方只是在分歧上纠缠不休,冲突方就很难意识到机遇和危险。只有当冲突“升级”到一定程度后,冲突当事方才会重新考虑或评估其政策。因为到了这个时候, 冲突双方才发现继续冲突的成本在逐渐增大,靠自身解决问题或赢得冲突的机会已经逐渐消逝。僵局的持续很可能对双方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是双方不愿意看到的。因而,相互伤害僵局的存在就成为进行管理的最好标准。〔27〕
此时,第三方应当促进冲突当事方充分认识到冲突日趋恶化,继续升级会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增大当事方的危机感。第三方可以一面警示冲突升级的危害性,一面提出具有吸引力的谈判解决办法。这样便可开启冲突管理的进程。
3 . 冲突管理的目标
无论是官方外交的斡旋或调停, 还是非官方的第二轨道交流与协调, 冲突管理都有共同的目标。从宏观上讲,冲突管理都是以控制冲突升级、缓和紧张、有效制止冲突的恶化为目标的。
冲突管理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种: 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最高目标即为解决冲突奠定过渡的基础。从冲突较深层次的原因看,冲突管理不仅要在冲突的强度、规模、后果的严重性程度上有所效用, 制止破坏行动、减少冲突升级的可能性,还要设法解决双方的需求,改变冲突双方的互动关系, 促使冲突的性质由毁灭性向建设性的转化。其结果也就是变冲突的恶性循环为良性互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冲突自身运转的动力机制,为冲突解决创造条件; 最低目标即防止冲突升级。从冲突的现象来看, 冲突管理要维持或降低冲突的强度,控制或缩小冲突的规模, 遏止冲突的破坏性后果。这是冲突管理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 如果达不到这一目的,那么冲突的管理就是失败的。
当然,从冲突当事方和管理者的角度看,冲突管理还应当达到使冲突双方的敌对关系的缓和, 促进双方放弃武力手段解决争端的企图, 敦促双方寻求以和平的方式来谋求冲突的解决。鼓励冲突双方尊重并接纳管理者的立场或建议, 努力构建出管理冲突的无形规则和有形机制。而对第三方来说, 还应通过冲突管理达到保护自己受到波及的利益, 或增进自身在国际上或地区内或在冲突方各国的影响力和利益, 或赢得某种程度的外交或战略优势。
通过冲突管理具体要达到何种层次的目标, 则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具体情况。不仅要了解冲突产生的根源和冲突的实质以及冲突自身发展的动力, 还要了解冲突各方的战略目标和策略, 并考虑自身可资利用的杠杆资源和权力及可采取的手段。只有对这几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地考虑,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目标,从而实现成功的冲突管理。
最后,冲突管理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必须保持冲突各方参与管理的动力, 否则冲突管理进程就难以持续下去。如何成功地引导冲突各方(主动或被动地) 参与冲突管理,比较稳定的还应是构建一种管理机制,由这种机制产生参与管理的鼓励性或约束性的动力, 推动冲突管理进程的继续。
四、结论
冲突管理是冲突应对战略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从连续性的角度来说,冲突管理属于承接性的位置,是处理冲突的关键环节。从现实性的角度来说, 冲突不一定发展到武装暴力的层次, 冲突管理因而是操作性比较强的应对战略。
在合作与冲突的国际关系中, 冲突作为战争与和平的临界区间有着特殊的意义。是由战争走向和平还是由和平沦为战争, 冲突管理这种独特的外交手段将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找到一条道路。
[注释]
〔1〕莫大华: 《国际冲突与危机研究的趋势及启示》〔J〕,《问题与研究》第45 卷第2 期,第141 —160 页。
〔2〕Kwok Leung and Dean Tjosvold , eds . , Conf lict Management in the Asia Pacif ic : Assumptions and Approaches in Diverse cultures (J ohn Wiley &Sons (Aisa) Pte Ltd , 1998) , p . 5.
〔3〕Lewis A. Coser , The Function of Social Conf lict (New York Free Press , 1956) , p . 8.
〔3〕Anne2Marie Gardner , “Diagnosing Conf lict : What Do We Know ?”, in From Reaction to Conf lict Prevention : Opportunities for the U N System , ed. Fen Osler Hampson and David M. Malone (Lynne Rienner Pulishers , Inc. , 2002) , pp . 15240.
〔5〕Thomas L . Saaty and J oyce M. Alexander , Conf lict Resolution : The Analytic Hierarchy Approach (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Inc. , Preager Publishers , 1989 ) ,p . 3.
〔6〕Niklas Swanst r«m ,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 Lessons f rom the Pacif ic Rim (Department of Peace and Conf lict Research , Uppsala University , 2002) , p . 31.
〔7〕Niklas L . P. Swanst rom &Mikael S. Weissmann ,“Conf lict , Conf lict Prevention and Conf lict Management and Beyond : a conceptual exploration”, Concept Paper (Summer 2005) ——作者发给本人的研究论文,特此致谢!
〔8〕本图形借鉴了瑞典学者的曲线模型。见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冲突与和平研究中心学者Niklas L . P. Swanst rom 和Mikael S. Weissmann ,“Conf lict , Conf lict Prevention and Conf lict Management and Beyond : a conceptual exploration ”; Michael S. Lund , Preventive Violent Conf licts : A Strategy for Preventive Diplomacy (Washington , D. C. :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 1996) , p . 38.
〔9〕当然这是一种简约化的模型, 在实际中不同的冲突生命轨迹可能会有所不同。本文在此不作过多论述。
〔10〕笔者认为,危机可以看作是冲突过程中的一点,是冲突升级时刻的一种特殊状态或情势,所以危机管理也可以看作是冲突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其针对的是在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情形下的冲突管理, 是冲突管理的一种特殊变形。所以从广义来讲,冲突管理比危机管理更具包容性。
〔11〕并不是所有的冲突都具有完整的生命历程。关于冲突的其他形式可参见: Niklas L . P. Swanst rom , Mikael S. Weissmann , op . cit .
〔12〕同注释〔6〕, p . 20.
〔13〕Michael S. Lund ,“Early Warning and Preventive Diplomacy”, Managing Global Chaos : Sources of and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Conf lict , ed. Chester A. Crocker & Fen Osler Hampson with Pamela Aall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6) , p . 386.
〔14〕转引自Niklas Swanst r«m ,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nf lict Management : Lessons f rom the Pacif ic Rim , p . 21.
〔15〕Fred Tanner ,“Conf lict Prevention and Conf lict Resolution : Limits of Multilateralism”,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 (September , 2000) .
〔16〕William I. Zartman ,“Toward The Res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f lict ”, in Peacemaking i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 Methods and Techniques , ed. William I. Zartman and Lewis J . Rasmussen (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 1997) , p . 11.
〔17〕同注释〔6〕,p . 24.
〔18〕同注释〔13〕, p . 400.
〔19〕冲突管理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冲突方自己进行管理;一种是由第三方进行管理。本文关注的是第三方介入对冲突的管理,同时第三方可以是单一的第三方, 也可以是集体的第三方。所以在冲突管理手段的选择上有所侧重。
〔20〕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中心学者Makael 访谈所得。
〔21〕Chester A. Crocker &Fen Osler Hampson with Pamela Aall , eds . , Managing Global Chaos : Sources of and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Conflict , p . 632.
〔22〕关于调停者的模式见William I. Zartman and Saadia Touval , International Mediation in the Post2Cold War Era , pp . 4532454.
〔23〕〔24〕同上,p . 450 , p . 452.
〔25〕Zartman 称之为“高原”。见William I. Zartman , Ripe for Resolution , 2nd ed. (New York :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9) .
〔26〕Fen Olser Hampon ,“Why Orp haned Peace Settlements Are More Prone to Failure”, in Managing Global Chaos : Sources of and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Conf lict , p . 534.
〔27〕Jacob Bereovitch ,“Medi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nf lict : An Overview of Theory , A Review of Practice”, in Peacemaking in International Conf lict : Methods and Techniques , p . 1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