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救救老师救救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30 01:5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救救老师救救孩子: 还有多少老师和学生是教育的牺牲品?  (蔡馥敏)

[一]入学不足一月,没有任何仇怨,揣着三把利刃,连捅老师四刀……10月4日,发生在课堂之上的惊天血案在山西朔州惨烈上演。被害的老师家境贫寒,创作发表了20余部小说和剧本。

[二]事情发生在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10月21日中午,31岁女教师潘伟仙因为学生丁某逃学上网,又联系不到孩子的家长,就决定带着丁某一起做家访。下午的时候,丁某一个人回来了。第二天,警方在一个山上找到了潘老师的尸体。据丁某交代,他借口父母不在家,而爷爷奶奶在山上干活,将潘老师骗到山上后掐死。(新京报 10月25日)

[三]本报讯 (记者 彭科峰 实习生 王远志)昨天晚上6点37分,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内,一名男生将一名上课的教授砍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嫌疑人随后向警方自首。
     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学生杀死老师的命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们不能当看客,不能冷漠地接受,更不能容忍这种恶性案件的接连发生。一个是初中生、一个是高中生、一个是大学生。从义务教育到大学教育,真的很有代表性。只是这种代表不是代表教育事业的辉煌而是代表教育的失败。失败到老师不仅没有师道尊严,而且连生命的保障都没有。
     说教育的失败,一些人听了会刺耳,因为在当今社会不仅普及了义务教育,而且连大学都要普及了,怎么说教育是失败的?难道就因一个月连出三起学生杀老师的事件就要否定辉煌的教育吗?当然不是全盘否定教育事业上的学历数据,而是说长期的功利化教育已经走到悬崖边了,有的人已经开始往下跳了。当看到悬崖边站满了很多的青少年,作为长辈的人们可以袖手旁观吗?可以无动于衷吗?可以用西方的校园也这样来推脱责任吗?老师的力量能够阻止这些孩子滑入深渊吗?喊了多年的教育改革,如同其它行业一样,不是从人性本真出发,而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本末倒置。把学历教育当成了绝对的、唯一的教育目标,这是现代化教育吗?
     才进入21世纪初,我写了一篇文章《中学的病态教育何时休?》,可没有媒体敢用,因为是属于教育的负面,而且太刺耳。七八年过去了,大学年年扩招(有的人说,原来的中学病态都是因为高考的独木桥所致,如果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就会好的),高中升学率也达到50%多,可中学教育的病态不仅没有缓解,到反而更严重。
     严重到中学生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没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在一切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物“化”中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亲情友情,丧失了对人生活着的美好希望。有的说叙说“读完小学中学,中学读完读大学、大学读完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完博士读博士后、读完博士后读壮士、壮士读完度烈士。”
     薛元荣在《重压下的教育失败的教育》一文里说,‘素质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学校中过多的“守则”“禁止”和“不”,给学生造成了重重压力,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泯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重重压力下的教育,更可怕的是培养了师生的双重人格:在有压力时,他努力地掩饰自己,压抑自己,包装自己,在没有压力时便尽情凡送自己,渲泄情绪,甚至丧失理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坐在教育行政位置上的有些人经常无视教育规律而发号施令。就如同其它行业的把'发展就是硬道理"反过来成“硬发展”,管他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管他是胖还是廋统统放置在一个模型里培养,名曰“教育公平”,而实际是害人。很多所谓的好事变成了实际的坏事。
     一大群行政监管机构坐在那里,对学校的强制补课就是没有办法,听之任之,发个文件要么走形式要么不执行。比如,禁止假期或休息日补课的事,学校弄了个“家长委员会”的名义就让禁止成废纸。学校的这种创新和对付上级检查的办法,难道在发文禁止时就没有想到吗?如果没有想到,那么说明发文的机构原本就没有管理教育的水平,如果想到那为什么不在文件里包括进去?
     中学阶段正是生理心理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刚从父母怀抱走向独立人格的重要时期,而学生的学习科目多,内容广,负担重,再加之升学的剧烈竞争使之心理常常处于病态中,而青春的叛逆期又让心处于强烈的挣扎中,如果引导和疏通不好,走向犯罪或者坠入深渊的概率就非常大。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动力,面对世界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有高学历文化的人,但更要精神健全的人。我们反思,更需要治病救人。中学的病态教育该结束了!

     系统分类: 杂谈  个人分类: 文教涂鸦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9-22 10:3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