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年11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Jintao和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洲领导人合影。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倡导多边主义是中国外交的显著特点,中国比以往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和地区组织中。
这项政策在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被重点阐述,并且贯穿了此后5年的外交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在国际和地区框架内发挥建设性作用。
“多边外交主张发展由两个以上国家参与的国际政治关系,它比双边关系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王明进说。
王明进认为,中国视多边主义为长期策略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愿与其他国家一道寻求解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其二,中国希望其他国家分享其发展成果,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参加了去年6月在德国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承诺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环境的保护。
中国还举办了覆盖非洲、中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三大峰会。
去年11月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聚集了4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6月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起草了地区内部多领域合作文件,在法律上确保长期持久、睦邻友好的良好合作关系;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峰会则在纪念了双方长达15年的对话伙伴关系的同时,增进了在战略、经济、安全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发展,中国外交更加积极、成熟,”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
与大国和邻邦的互动
![]()
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Jiabao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首相官邸举行仪式欢迎温Jiabao总理,随后,两国政府首脑举行了会谈。 新华社记者 樊如钧 摄
世界上很多矛盾的突显都与大国和核心经济体的活动和影响力有关,中国与大国的互动关系也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5年僵局,中日关系终于缓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Jiabao今年4月对日本进行了“融冰”之旅,这是7年以来中国总理第一次访问日本。双方在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上达成一致。
在面对共同利益和挑战时,中美关系从“利益攸关方”发展到“建设性合作者”。
经贸领域,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中美贸易额超过2600亿美元。根据中国官方测算,到2010年中美贸易额将达到3000亿美元。
贸易和安全合作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的基石,也是中国外交政策新的视角。
为解决不断增多的贸易争端,中国同美国、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等国进行战略对话。中国和美国2006年底举行首次战略经济对话。
为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中国分别同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开展互办“文化年”活动。
“中国同世界大国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它在平衡世界大国间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晋林波说。
护边界和平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责任。在平等协商和互谅互让的原则下,中国已经与其14个邻邦中的12个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22000公里的陆地边界已有90%完成勘界工作。
在中国同越南、印度和俄罗斯的边境上,从前的战场如今已正在见证着蓬勃发展的边境贸易。
在海洋能源问题上,中国本着“求同存异,共同开发”的原则,已经同包括越南和菲律宾在内的邻邦在共同开发能源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
|